微信是怎样做到让人难以离开的

时间:2022-10-21 08:21:59

我们看到很多产品,像Twitter之类的都非常简单,它的规则简单到你们都瞧不起它,但是这样的东西是最有生命力的

为什么我们喜欢简单?因为上帝创造宇宙的时候,他定下来的规则非常简单。就如爱因斯坦在建立质能方程的时候,用了一个很简单的公式表示了一个复杂的理论,简单而且美。

很多物理学家会说我们发现宇宙的规律是很简单的,既然宇宙的规律都这么简单,我为什么要把很多事情搞复杂化?为什么说产品经理是站在上帝身边的人?因为我们也在制定产品的规则,上帝创造这个世界时制定的规则很简单,产品经理在做产品的时候制定的规则也需要很简单。

首先你要了解用户内在的需要,然后你要通过你的产品去满足,并且他们在使用的过程中是按照你的预期来的,你知道他们会怎么样去演化,然后你就在旁边看热闹就行了。

就像我们微信做了“摇一摇”,一个很小的功能,然后每天有上亿次摇动在发生。我们知道这耗费了很多能量,所以我们下一步的计划是在摇动的时候做一个能量收集器,把摇动产生的动能收集起来用来发电,然后我们把它捐出去。

为什么大家如此乐此不疲?男人为何每天都浪费这么多生物能在这事儿上,而且很多人还是在做无用功?其实他并没有找到女孩子。我们后台的数据看过,这种搭讪的成功率是很低的。我们理所当然地以为有无数的男性在那里拼命地摇啊摇,其实还有很多女性在那里摇,你们知道她们为什么摇吗?如果对女性的心理研究不透彻的话,你就损失了一半的用户。我们的产品经理现在都在看一本书叫《女性的源起》,推荐你们也看一下,因为我们有一半的用户是女性。

这里说一个小插曲,可以体现出产品经理对于女性的无知。当时做“附近”功能的人总以为我们会让女性用户受到骚扰,我们会有这种负疚感,为了让这个功能用起来,我们真的对不起这些女用户。

的第二天,我赶紧问我们的那些女同事,是不是有很多人骚扰你们,给你们打招呼?结果跟我想的相反,她们说,我们每个人都在底下看谁收到的打招呼多一些。所以千万不要说对我们的用户很了解了。

在座的怎么能够做到了解用户。就是你必须了解上帝的规则,并且学习像上帝那样思考,摸清用户的心理,并且设计一个规则去引导他。要知道上帝的法则是很简单的,看看《圣经》创世纪第一章就知道了。我们在做产品的时候也要用简单的规则,只有简单的规则才可以演化出一个非常复杂的事件出来。

我们看到很多的产品,像Twitter之类的都非常简单,它的规则简单到你们都瞧不起它,但是这样的东西是最有生命力的。如果谁一上来给我拿一个产品计划的逻辑,我要花一个小时才能看懂,那一定不是一个好的产品。

我们再来看乔布斯的理念“stay hungry,stay foolish”(求知若饥,虚心若愚――编者注),当然这句话也不是乔布斯发明的,是之前的一个美国嬉皮士说的。我们用另外一个角度来解读它,我在它前面加了一句,意思是我们要让用户保持饥饿,让他们保持愚蠢。看起来是在嘲弄用户,对吗?

但是如果你在做一个产品,你没有这种信心说你把握住了用户的需求,你没有办法去控制他的每一步所要做的方向,那你就控制不住这个产品,这个产品就已经在失控之中了。作为产品经理来说,一方面是自身要保持饥渴,保持一个觉得自己很无知的状态。但是对我们的用户来说,我们是要想办法知道他们的饥渴在哪里,清楚用户的内在需求在哪里。

在做一个产品的时候,我们是在研究人性,而不是在研究一个产品的逻辑

佛说,人的本性是贪、嗔、痴。佛说,所有的人是瞎子,是无名的。那么,睁开了眼的人就是看到了光明的人,觉悟了的人就是佛。普通的人不是佛,就是因为有贪、嗔、痴。贪是贪婪,嗔是嫉妒,痴是执着。

我们要洞察这一点,是因为我们的产品要对用户产生黏性,就是让用户对你的产品产生贪、嗔、痴。

比如,我们给大家各种“钻”,“钻”体现了什么心理?其实都体现了人性的这几个弱点。各种黄钻、绿钻,他会“贪”,他要升级;他会“嗔”,他会跟人比较,说你的钻比我的等级高,所以我也要升上去;他会“痴”,觉得我一定要把所有的钻给收齐。

我们不是说都要去做“钻”之类的产品,即使是一个体验很好的产品,就像苹果手机,它同样会对用户产生这样的吸引力,因为这是人性本身的共同的弱点。

所以,当我们在做一个产品的时候,我们是在研究人性,而不是说在研究一个产品的逻辑。逻辑本身没有什么好研究的,开发的同事可能更懂一些。技术是来满足需求的,产品是要提升体验的。

最重要的是你的产品为什么是这个样子,而不是那个样子,这是基于对人性的分析。这里的人性不是说我们的一些产品需要,其他产品就不需要了?不是这样的,所有的产品都需要有人性的研究。为什么iPhone只有两种颜色?你可以对每一个好的产品都提出问题,那么它背后肯定都是从人性的角度来说的,而不是从别的理由来说的。

乔布斯曾经说过一句话。记者问他:你们推出新产品的背后是做了很多的用户调研吗?还是用别的一些方式来知道我们应该做什么产品?乔布斯说,我们不需要去做调研,也不需要去看统计数据,但是我们知道用户心里面需要什么样的东西。这个“知道”并不是说你去问一万个用户,而是你对于人心的洞察、对于内心渴望的洞察。

如果我们不深入到用户内心,看清楚本质,做出来的产品一定是肤浅的

产品体验是什么?我们常常思考这个问题。说到底,两个字:好玩。

如果我们问用户为什么喜欢用微信,没有一个人会给你说它可以帮我省钱,或者是帮我很方便地发短信。他们会告诉你这个东西挺好玩的,或者用起来挺爽的。这会超出你的预期,你们会觉得本来是做一个功能,做一个通讯工具,但是用户不是这么看的。

用户看的重点和你看到的是不一样的,你在拼命地给他说我帮你解决了通讯问题,用户说其实这不是我最关心的。如果出现很大层面上的偏差,就很麻烦了。每一个功能需求的背后都有一种内心的呼唤。

有一次我在一场聚会里,这聚会来了好几个女生,我跟这些女生说你们装一个微信吧。她们说装微信干什么?我说装微信可以免费发短信,可以发图片,都省了彩信的钱,还可以直接说话,连打字都不需要了。这几个女孩子没有一个人感兴趣,都很奇怪地看着我,心想我为什么要用这个东西。

然后我现场给她们演示了一下,你看我附近有很多美女,我可以跟她们直接打招呼,这些人立马两眼放光,一个个拿出手机让我帮她们装。我当时都很震撼,前后的差别会这么大。我承认我当时对人了解太少了,但是真实的结果就是这样子的。所以,我们做产品要找到用户心理诉求的本质。

这个本质是什么?我们再以微博为例。用户上微博的原因是为了炫耀,是因为害怕孤独,是因为用它有追感。前面大家可能明白,后面这个“有追感”会比较难理解。想一下你们在微博上干什么?

你写一句话的时候,你脑袋里面想到有哪些听众会看到,你会为他们写东西,你会构筑一个自己的形象。你会想我写了这句话以后,别人看了我的形象是不是又朝我想要的方向变了一点。你会看到一个人爱上你了,或者给你发私信了,马上第一时间去看一下,你会很在意。

实际上,微博是构筑另一个自我的地方。就像我们平时在生活里,通过各种行为来构建一个自我一样,那里面会爆出很多人心的缺陷,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是不需要写微博的。现在想想,你们玩微博的时候心态是怎么样的?粉丝增加了吗?发的消息被多少人转发了?评论对你有利还是不利?

如果做微博的人对于用户为什么写微博的心理不能分析得很透彻的话,那我们就是在一个很肤浅的层面来做产品。同样,无论做什么产品,如果我们不深入到用户内心,看清楚本质,做出来的产品一定是肤浅的。

(摘编自《商业价值》2012年7月30日,夏勇峰整理)

上一篇: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婚姻 下一篇:“70后”王俊:世界最大基因测序机构掌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