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交际中沉默的特性

时间:2022-10-21 08:21:25

言语交际中沉默的特性

摘 要:沉默作为一种独特的传递信息的方式,有它自己的特性:间接性、模糊性和文化依附性。沉默时不说话,但并不代表无话可说,它具有间接性。沉默的功能和价值具有模糊性,所以人们对“沉默”涵义的理解不一定恰如其分,要结合语境理解沉默,避免交际失误。沉默有文化差异,要注意不同文化环境中对沉默的不同使用和理解习惯。

关键词:沉默 间接性 模糊性 文化依附性

在交际中,语言很重要,沉默也是不可缺少的。正确解读沉默对提高言语交际的能力有积极意义。言语交际中的沉默有一些特性,了解这些特性对正确解读沉默有重要作用。

一、沉默具有间接性

“人们常常不是坦直地去说自己想说的话,而是往往通过某种方式间接地去表达自己。”这种语言使用中的转弯抹角的现象就是语言的间接性(何兆熊,1999)。沉默是“无声的语言”,同样具有间接性。在会话中说话者没有说出想说的话,却又表达出了想表达的意思,并且说话者能够使听话者意识到没有说出的含义。

(1)王栋 你还需要我办什么?

高凡 还有……

王栋 说,……说呀!

[高凡望了一眼王栋,仍然没有说话。]

王栋 也许,我知道你要说什么,那我就先挂个警示牌。

(孙德民《秋天的牵挂》)

高凡没有直接告诉王栋想要什么,但是王栋也得到了答案。说话者通过间接方式传达信息,成功地完成了交际。沉默不直接用语言表达,是间接的,带有间接性的所有特征。

沉默的本质是一种符号,符形与所表达的信息之间的关系不确定。沉默的间接性是形式和意义的不一致带来的结果。沉默在任何时候的形式都是相同的,但所表达的意义却可以千差万别。不说话不代表没有什么要说的,语言形式的缺省并未阻碍信息的传输,“无语”和“有意”的对立决定了沉默是间接性的一种极端的表达。人们间接地使用语言时常常使用一些修辞手法,通过言外之意婉转地表达。与间接语言相比,沉默是更委婉含蓄的形式。有的学者认为沉默本身就是一种修辞手法。“如果客观情势以不说为宜,那么无言便是修辞的完成。”(王川,2007)正是由于沉默本身的间接性,我们才可以利用它间接地表达。

二、沉默具有模糊性

沉默可以独立于言语行为存在,具有很强的交际功能,在交际过程中不能没有沉默。人们总是希望通过交际来交流信息、增加了解,这主要是由语言作为媒介来实现的。交际者容易对沉默行为产生否定态度,认为沉默可能代表冷淡、敌意、蔑视等等,可是沉默也可能是为抑制感情、表达敬意、避免冲突而产生的策略。从交际功能看,沉默具有模糊性。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注意到,沉默的交际价值是不能够一概而论的。交际的言内行为力量由说话者无声地完成,可能促进交流,也可能阻碍交流,能够表现出积极或消极不同的交际价值(Saville-Froike,1985)。Roach和Wyatt认为沉默可以因为语言的缺乏而视为消极,或者因为无需语言的交流而被视为是积极。Wardhaugh(1986)认为沉默可传达行为者的各种思想情绪和心理状况:可能是尊敬、舒适、支持,也可能是冥想、迟疑不决或反对。Leech认为沉默既可以体现为礼貌,又可以体现为不礼貌,是具有矛盾的两方面的社会现象。Tannen(1985)在探讨沉默的社会作用的积极和消极价值时说:“Allen(1978:94)曾评价过无语在文学上有两种功能,一种是消极的(语言的缺失),另一种是积极的(为无语者察言观色创造了机会)。”Tannen还指出,沉默可以表示极为矛盾的心理,有时表达和睦相处,有时表达关系很僵,有时表达关系上从容不迫,有时表达话不投机。所以,就心理世界来说,沉默是表达和强调的最佳途径。而当直言不讳可能伤害他人或招致批评、仇恨或屈辱的时候,沉默就是掩饰内心世界的策略。另外,沉默还可以表示蔑视,不同意某人说的话,反对某人的所作所为,还可以表示愤怒和仇恨。Levinson在《语用学》(1983:339)中提到过两个沉默的例子:

(2)A: God isn't it dreary!

B: ((SILENCE=DISAGREEMENT))

(3)A: I'm getting fat hh.

B: ((SILENCE=AGREEMENT))

在这两个例子中,对于A的评价,B都以沉默作答。看上去它们是类似的,实际上却有很大的差异。例(2)中,B的沉默是反对A的看法的表现,而例(3)中B的沉默是为了向A表示赞同。同样的沉默表达出截然相反的含义,可以起到积极效果,也可以取得消极效果。

Jensen(1937)对沉默进行了较全面深刻的分析,指出沉默可以起到五种不同的交际作用,每一种作用都有正、反两个方面:1.合分作用,包括联结或分离交际双方的关系;2.情感作用,包括敬仰、友善、认可或冷淡、敌意和仇恨;3.启示作用,包括理解对方、自我意识或掩饰个人感情、思想和观点;4.判断作用,包括同意某种看法或提出反对意见;5.表现思想作用,包括体现缺乏思考或深思的过程。Jensen的上述分析充分体现了“沉默”这种社会行为的模糊性。

沉默为什么具有模糊性?Zadeh(1982)指出,世界上的事物(包括人类的交际系统)通常是模糊的,不明确的。人们很难给它们确切的描述。首先,客观现实是不清楚的、非直接的。(1999)指出,沉默传递的是隐形灰色信息。沉默具有间接性,缺少更明确的形式。沉默的形式和它传递的信息之间的关系是不确定的。这就造成了沉默含义和功能上的模糊性。其次,个人的理解是主观的、有差异的。具有不同能力、智力、经历和背景的交际者,会对沉默产生各自不同的理解。这些原因都造成了沉默功能及含义的模糊性。

沉默具有模糊性,有时很难恰如其分地理解沉默的含义,给交际者带来一些困惑。如果听话者理解沉默的含义与说话者不同,就会发生语用失误。即使有相同文化背景使用相同语言的人,有时也会错误理解对方的沉默,从而导致交际失败。

(4)阿牛和阿花是热恋中的一对情侣。在一个浪漫的夜晚,两个人在树下长凳上相依而坐。“我想吻你。”阿牛低声说。阿花羞涩地垂下了双眼。阿牛看了看她,提高一点声音说:“亲爱的,我想吻你。”阿花羞涩地低下了头。阿牛又提高一点声音讲:“我想吻你。”阿花的头垂得更低了。阿牛最后有些不耐烦,大声说:“我想吻你,你听见没有!”这时阿花抬起头,一记耳光打在阿牛脸上,“想吻我,就赶快行动啊!”

(彭城视窗-彭城社区)

虽然这只是网友所发帖子中的一个故事,却是因为错误理解沉默含义而造成失败交际的典型例子。阿花的沉默可以理解为同意,也可以理解为反对,还可以理解为没有听到阿牛的话,遗憾的是阿牛做出了错误的选择。正是沉默的模糊性造成了沉默的多解。

三、沉默具有文化依附性

每一种文化中都存在沉默现象,沉默的形式在各种文化中也都是一样的。不同的文化在对沉默所持的态度、对沉默的含义理解、对沉默的使用频率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沉默和语言一样,都有跨文化差异。Samovar和Porter在《跨文化交际》中谈到:回答“你能嫁给我吗?”这个问题时,英国人保持沉默意思是不确定,日本人沉默就表示接受,而在伊格博(Igbo),如果女方不说话并且继续站在那里,就说明她拒绝,如果女方不说话跑开了,就代表接受。可见,沉默的使用因文化而异,也就是说沉默具有文化依附性。

总的说来,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沉默的态度是消极的,多数情况下沉默被理解为冷淡、气愤、敌视、难堪和轻视等。而在东方文化中,人们对沉默通常保持积极态度,习惯于把沉默理解为敬意、顺从、同意、深思和友好等。西方人在交际中一般不愿接受沉默,谈话一旦出现间断便马上用语言或行动去填充,或者用提问和迫使他人说话来打破沉默。沉默会让他们感到不自在,他们认为沉默意味着不成功的交际。而东方人能够坦然面对沉默,甚至享受沉默。在一项对谈话信任度的调查中,Howand Giles等人发现被调查的美国人、美籍华人和中国人中,中国组对沉默的接受程度大大高于另外两组。Conpland和Wiemann对沉默的研究也说明来自台湾的中国学生能够欣然接受交际中的沉默,他们不同陌生人交谈,认为无需打破沉默,而且难以想象沉默会使人尴尬。(宋莉,1998)

沉默的文化差异并不是偶然产生的。东西方文化中不同思想传统、价值观、语言观和环境文化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了解这些原因,会提高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对沉默的使用和理解能力。

四、结语

沉默作为一种独特的传递信息的方式,有它自己的特性:间接性、模糊性和文化依附性。沉默时不说话,但并不代表无话可说,它和间接语言一样,可以曲折地传递信息,具有间接性。沉默的功能和价值具有模糊性,所以,人们理解沉默的涵义时不一定恰如其分,要结合语境理解沉默,以避免交际失误。沉默有文化差异,注意到不同文化环境中对沉默的不同使用和理解习惯,会帮助我们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间接性是沉默的最重要的特性,正是因为沉默具有间接性,才造成了沉默的其他特性,模糊性和文化依附性都是由间接性派生而来的。

参考文献:

[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何自然,冉永平.语用与认知――关联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何自然,于国栋.语用学的理解――Verschueren的新作评介[J].现代外语,1999,(4).

[4]宋莉.沉默中的不同“声音”――静默语之跨文化浅析[J].外语学刊,1998,(1).

[5].信息语用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吴剑 江苏徐州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机电工程分院 221011)

上一篇:“潮”字 新 解 下一篇:论“很+区别词”的语法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