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间接言语现象的跨文化解读

时间:2022-05-04 05:26:42

中英间接言语现象的跨文化解读

摘要: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的语言交际是间接和含蓄的,而英国则是直接和外放的。事实上间接言语现象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它存在于每一个文化和每一种语言中。本文试图探求中英两国间接言语现象的共性和差异性,为轻松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提供参考。

关键词:间接言语现象 跨文化 差异性 共性

一、问题提出

当人们在交际当中说出一句话时,除了用语言本身进行表达,同时他们也在用行动进行表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类口语交际的最小单位不仅包括语言本身,还包括了一些言语外的行为表现,比如请求和致谢。正是从这一点出发,众多的学者们才开始研究言语行为,然后逐渐注意到间接言语现象。

间接言语现象在中英跨文化交际中是一把双刃剑。长久以来在人们的观念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式,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的语言交际是间接和含蓄的,而西方则是直接和外放的。事实上间接言语现象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它存在于每一个文化和每一种语言中。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间接言语现象也承载了大量的文化背景和知识,即它也有巨大的跨文化差异性。

二、中英间接言语现象的共性

在汉语和英语中有一些间接性的语言表达,它们语言构成形相似,表达的言外行为也相同,包括规约性间接言语现象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现象。

(一)规约性间接言语现象

1. 迂回语

Brown和Levinson(1987)提出规约的过程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迂回”的推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A可以由B推测出,那么在表达A的时候,人们往往使用B来进行缓和表达,B就被人们是A 的一种迂回语。通常用于表达此种用法的语言结构有:疑问句、祈使句、代词复数、以及其它任何一种无语境歧义但是却有言外意的短语和句子。而所有这些语言结构都能在汉语中找到对应。例如:(1)E: May I stop to eat some food? C: 我可以停下吃点东西吗?(2)E: You wouldn''t mind my singing here, would you? C: 我在这唱歌你们不介意吧?(3)E: I''d like you to move the table for me. C: 我想请你帮我挪一下桌子。

2. 委婉语

委婉语同迂回语,也从属间接言语现象。人们在表达一些具有攻击性或不太好听的话时,往往采用委婉语进行替代。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有一些传统的表达方式:用不具攻击性的词来替代禁语;用词美化表达,减少交际中的不愉快。比如:在英语中,“fall asleep” 是 “die” 的委婉语,相应的在汉语中,“安息”代替“死”;在英语中“sanitation engineer” 是“garbage collector”的委婉语,汉语中用“环卫工人” 或者 “保洁员”代替“扫大街的”或者 “掏粪工”;在英语中,“laid-off” 是 “unemployed” 的委婉语,相应的在汉语中,“下岗”代替“失业”。

(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现象

非规约性间接言语现象是指在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一些由语境决定其间接语义的语言表达。比如,当一位英语说话者说出“He is now involuntarily leisured”,中国的聆听者将其翻译为“他现在在家待着”,在此种语境下,他们都知道间接语义是“他下岗了”。非规约性间接言语现象的典型表现是同义反复和反讽。在使用同义反复时,两个说话人之间应该有相通的已知知识、同样的常识和相同的文化背景。在此种情况下,尽管说话人表达的话语表面上看并没有清楚的告知性信息,但是听话人仍然可以正确理解其话语的含义。比如:E: Women will be women. C:女人就是女人。另外在使用反讽时,说话人本来想表达批评或者抱怨的话语意思,但是却说了与之相反的话。例如:A: Aha, he is an advanced worker indeed. See, he sneaks away again! (哼,还全厂的先进呢,没到下班时间就走了。)B: Ha, he plays a leading role in everything.(人家这也是一种带头作用嘛。)

三、中英间接言语现象的差异性

由于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并且语言中的言外行为也受到语言环境的熏陶和影响,在交际过程中,说话者为了表达礼貌常常不得不使用间接言语,所以中英间接言语现象注定存在差异。

(一)文化习惯影响间接言语现象的差异性

文化习惯的多样性影响着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间接言语的使用。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的言语交际是间接和含蓄的,而英国则是直接和外放的。在英语文化背景下,说话者常常是为了平衡和听话者之间的消耗和受益这种关系而采取间接言语进行交流;在汉语的文化背景下,说话者则采取贬低自己、尊重他人来达到顺利交际的目的。比如在英国,通常人们会对一个建议或者一个邀请说出“Yes”或者“No”来直接表达自己的意愿;而在中国,当邀请者提出邀请后,被邀请者通常在第一时间会拒绝邀请,等到邀请者再二甚至再三的邀请后,被邀请者才会接受邀请或者最后拒绝邀请。

下面举例说明:

1. 首先是两个英国人的交谈,A邀请B吃饭:

A: Would you like to have dinner with me? B: Oh, I''d love to.

上述对话中,A虽然用了迂回的表达方式(would you like to…),但是由于文化习惯的影响,B直接表达出了他自己的真实意愿,那就是“Yes”——爽快接受。

2.下面是发生在一位中国的准婆婆和准媳妇之间的对话。准婆婆想要邀请准媳妇去家里吃饭。A:明天来吃饭啊。B:不来了,太麻烦您了。A:麻烦什么呀?菜是现成的。B:那也得烧呀。A:你不来我们也得吃饭。一定来啊,不来我可生气啦。B:好吧,就随便一点。上述对话中,媳妇前两次客气地拒绝;而婆婆三次邀请,表达诚意;最后媳妇接受邀请,也表现出懂事和谦虚。

(二)语境提示影响间接言语现象的差异性

在口语交际中,人们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通常不是字面意思,而常常隐藏在字面意义之下,而有时隐藏得太深以致于必须要根据在此语境之中的上下文提示才能够推敲出来。语境提示指的是那些可以帮助说话者明晰或者引导听话者去理解自己所表达的言语当中的真正含义,它包括一些口头语言的、副语言的以及非语言的提示。简单一点的说,语境提示就是指的那些说话者和听话者已有的文化背景、共同的已知知识和他们相似的经历。下面举例说明:A:那块烤肉究竟去哪里了?B:这只狗看上去很高兴。很显然A正在对烤肉的去处进行发问,B没有直接回答烤肉去哪里了反而用陈述句描述了一只狗现在的状态。咋一看觉得两句话牛头不对马嘴,答非所问,但实际上从语境提示来分析,B这样的回答是基于他们两人共有的知识和经历:狗爱吃肉——狗吃了肉很高兴。所以尽管B看上去根本没有回答A的问题,实际上A的问题已经得到了解答:烤肉被狗吃掉了。

(三)中英间接言语现象的差异性成因

价值观是我们行动的基础,它引领着我们的行为,帮助我们区分对与错。价值观体系往往又受文化环境的影响,所以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它决定人们交际行为有所不同。那么在中英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影响中国和英国的间接言语现象的背后原因,也就是中英两国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又分别是怎样的呢——那就是以集体主义为中心的中式文化价值观和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英式文化价值观。

中国的文化价值观一般被认为是以集体主义为中心的一种文化价值观。在这种文化价值观里,个人就被定义为了与他人相关的个人,所以日常生活中,个人常常会秉承一种和谐的观念。由此在我们讨论的言语交际中,争论式的、直面式的言语表达就会被避免,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谦虚和含蓄的表达方式。

而英式的文化价值观恰恰相反,他们把个人看成是独立和完整的个体,在日常生活中,个人的自主性和隐私是他们十分看重的。所以在言语交际中也是如此,面对邀请、表扬、建议、致谢、致歉等他们会直接的说出心中感受。

四、结语

正确理解和掌握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能让我们相互包容,然后更好地学习对方的语言,轻松自如地进行交际,本文从中英两种文化背景下的间接言语现象的共性及差异性进行了讨论和举例,并且简要分析了这种差异性背后的原因,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广大的语言学习者有所启发和帮助,在跨文化交际中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Brown, P.&S. Levinson,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2]Gu, Yueguo, Politeness Phenomena in Modern Chinese[J]. 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0, 4.

[3]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4]唐德根.跨文化交际学[M].长沙: 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0.

[5]朱晓丹。试论英汉间接言语的文化语境差异[D].重庆:西南大学, 2006.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讨 下一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