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高校人才培养与输出的思索――行动篇

时间:2022-10-21 05:57:41

西部高校人才培养与输出的思索――行动篇

编者按:上一期“思维碰撞”栏目邀请了西部高校的几位老师,一起讨论了目前西部高校人才培养与输出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在合理认识这些问题存在的基础上,如何解决问题成了关键。改变教育观念、认识不足,结合实际,拿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决策。西部高校在行动,本期内容就要为您介绍西部各高校自我探索寻出的创新之道。

王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为了改善我们西部学校办学条件落后,人才匮乏的状况,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改变教育面貌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在这样的大好时机下,我们西部院校也都想尽办法,谋求在西部开发的大趋势、大形势下与社会协同发展。为此,各个学校吸取国内乃至国际的优秀办学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大力发展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走特色办学的道路,以求脱离目前的种种困境和难境。

相信很多学校一直在教学改革中不断地尝试了很多的创新和改革。例如我们在06年办ACM大赛的时候,就想做研究生入试考试的改革,将机试的成绩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但实际的风险使我们一直没有赋予实践。一是社会压力,如果把一些笔试高分的考生刷掉了,学校可能会不答应,引起的纠纷也会很多。第二,是技术上精确实现的问题,一个程序的解可能不是唯一的,如果技术做的不完备,就会耽误学生,尽管加上人工的方法,我们也还是有所顾虑,因为总归是有影响的。因此,我们也希望可以借助今年的研究生考试改革来做更进一步的改革,使选拔研究生能够考虑的因素更加全面、公平、公正。

考试评估体系很重要,有些孩子某些方面能力很突出,但是因为某些科目不好,就可能拿不到学分。对于可能出现的这种情况,我们也想了一些办法。学校鼓励有特长的学生参加相关的竞赛,如果能拿到一定的奖项,就可以用新的计分机制。计分方法是基分为60分,再加上实际考试成绩乘以0.4,在准备竞赛期间的所有考试都可以来以这个标准执行。而目前这种方式我们也一直在研究基数加权这样定是否合适,以求在最大程度上做到对别的学生公平。学校鼓励学生参加竞赛,但最后结果往往是这些得了竞赛奖的同学有很多去了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留在西部的人比较少,这还是折射出西部人才流失的现象。西部学校的确面临很多困难,比如好的博士生做的方向,学校确实提供不了大的平台,来了这样的人,但学校没有这样的团队,不能提供很好的研究环境,也不能耽误别人,都不敢接收,而这样的恶性循环就导致可能这个方向始终都支撑不起来,发展处于停滞的状态。

科研和教学,是现在老师非常关心的两大块,也是目前教育管理的热点。学校、老师如何平衡好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引起了教育界的讨论。目前的评价体系存在很多的质疑,普遍的一种观点是科研因素成为最重要的评价指标,使得一些在教学上有长处的老师受到了“非好评”,纯粹做教学的老师被认为是没有出路,这样的观点对现在的年轻教师影响很深,因为他们面临着很现实的接受评价的问题。不可否认的是,一些科研好的老师,在政策上占有一定的优势,但也确实存在科研既做得好,教学还很让学生好评的老师。为了搞好教学工作,我们学校有政策给教学好、学生口碑好的教师适当的奖励和鼓励,这样的老师可以破格评教授。另外,我们还在一些重点的教学岗位,专门设置了关键岗位,比如特聘教授,教师可以去竞聘这个岗位,但这是比较特殊的,全校有这样岗位的在少数,所以也只能是杯水车薪,并不是长久的解决之道。

科研与教学的关系让老师头疼的原因是,目前这二者与评估挂钩,与老师的利益挂钩,所以引来了很多的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大家普遍的观点是科研是支持教学的,如果老师不做科研,在课堂上讲的东西就结合不好实际,就纯粹是书本到书本,这样对学生来说是没有好处的。特别在提倡实践教学的今天,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扩充学生的知识范围是每一个学校都达到共识的事。我们在做工程认证的时候,专家听我们的老师讲课,也认为从教学法上讲,老师讲的很好,但更要从课程内涵上,讲给学生为什么,不要只讲出表面;而其中这更深一步的内涵知识,没有做过科研,没有做过项目的老师很可能就讲不清楚。很多学生说在学校有很多东西没有学懂,没学懂的原因是老师简略地避过去了,没仔细讲,没讲的原因可能就是老师本身没有做过科研,更深层次的讲不出来。

韩俊刚 西安邮电学院教授

教育改革、教学改革是全国各高校共同面临的问题,我们要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特别是实践教学,不是靠教,不是靠讲出来的,如果没有实践,学生很难理解这些知识,实践教学需要改革。

我们学校目前在实践教学中做了很多工作,比如鼓励老师带着学生做项目,效果确实非常好。老师带本科生做项目,结果本科生做出了比研究生还好、水平还高的项目,甚至有的已经变成了科研项目,发展为产品了。这样的结果让我们大吃一惊,同时更让我们为之一振。我们问学生如何能做出这么好的项目,学生回答说,是老师带出来的。实际中这样的老师极少,上完课还要带学生黑天白夜地做项目。有很多学生认为上完课就完成任务了,但上完课之后能不能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大部分学生却没有考虑。学生这样努力,老师这样勤奋,可能会造成很多人的不理解,这样的老师遇到的阻力也是很大的,如果没有体制上的改革,就只有少数老师凭着他们的奉献精神来这样做,对实现我们所憧憬的美好未来是远远不够的。

其实教给学生第一课,最重要的不是讲知识,而是讲政治。现在的学生不懂政治,他不知道为什么而学,没有学习的劲头。如果老师能讲一些社会、父母以及自身的责任,让学生体会这些东西,让他们从根本意识上认识到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所在,学生会因此做很大的改变,会因此自律、勤奋许多。我曾经看到一个连生活还需要母亲帮忙自理的大学生在一个老师的帮助下,最后变成了学习小组的组长,变成了在学习与生活中帮助别人的人,他完全改变了自己。一个老师能有这样的影响力和改变力,我们不难想象他是从心里爱学生,他为自己的学生付出了多少心与力。这个老师说,教学生,要教一个学生的思想,教他们思维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教他们怎么对待一件事情,怎么看待一件事情,怎么在有了思维以后去创造,去行动。他这样说,也这样做了,也因此带动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积极努力地学做事,学做人。我们缺乏这样的教师,他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榜样,提高教学质量关键还是在教师。

陈建刚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我们计算机系的学生曾经给我提过一个问题,他问交大计算机系的学生可以做什么?这个学生说,如果我们做软件,做不过软件学院的同学;如果做硬件,做不过电子系的同学;如果是网络方面的,我们又赢不了通讯的同学。他不知道应该学什么,该做什么。

学生的这个问题引发了我的思索。我给学生这样一个回答,软件的事情让软件学院去做,硬件的事情让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去做,网络的事情让通讯专业去做,你们记住一句话,他们三个专业都做不了的事情,就是你的事情,你要去做。学生想不明白,到底什么是他们三个都不做,我们计算机系来做的事情。我举一个例子,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工具性软件,谁来做?这些都是没有人做的,而这些没人做的,就是你来做,就是我们计算机系的同学要做的事。这是一个很大的目标,中国的计算机体系结构、中国的软件、中国的操作系统,如果我们不让我们国家在这些方面的技术处于空缺状态,就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我觉得计算机系在前几年有点迷失方向,学生老师不关注这些事情,学生的提问,就逼着老师反思应该要做什么,应该要教会学生做什么。

计算机系在近几年有一些很大的改观,其主要表现在于计算机硕士、博士论文的各个方向已经没有了,现在基本上都归于硬件体系和软件方面的方向。例如,软件理论方面现在走向形式化,我觉得之所以目前软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漏洞,原因就在于软件的基础理论不够,基本上是一种随心所欲,只要做出来就行了,不太考虑它的安全性、现状性,软件的性质没有去考虑,问题就会接踵而至。正确的方法应该从安全性、现状性、稳固性来做程序,在程序的方法上再做设计。我们去年的硕士论文,就是这样的一个方向,这个方向体现的就是计算机的本体。

方向确定了下来,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老师素质和水平的提高。老师跟不上队伍,跟不上潮流,就很可能被计算机专业淘汰。本科生导师制,要求每个老师带5个学生,要求老师管起本科生的基本,比如在专业方向告诉学生,将来你做工程怎么做,做研究怎么做。我发现老师带本科生,和学生有了密切的接触,你就会发现他们的思想,他们生活的一种状态,这远远比你在课堂上了解的多,也会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更多,能够真正解决他们的一些困惑。很多学生困惑,是因为初进入这个行业的不了解,那么我们就应该理所当然地为他们解惑。教师如果要有好的素质,首要就要有关心学生、对他们负责的素质,不厌其烦,做他们学习上乃至生活上的导师。

本科生面临的选择,一个是将来考博做研究;一个是工作和考硕。硕士是阶段性的学习,相当于把本科的知识加强,动手能力加强之后再就业。我们应该将学生的目标弄清楚,让他们作出选择的同时也要弄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念博士的学生,就要加强自身的技术理论;如果想要学工程,将来到企业中就业,就要加强工程实践。交大现在的学习环境非常宽松,本科生的选择也很多样。学生在大一可以调专业,我们不会强行要求学生在计算机系待着,也不会强行规定学生的专业方向。这是一个双向的选择,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分清个人喜好,根据自身能力和水平,根据个人发展,认真决定自己将来要做什么。

在具体培养方案的考量上,我们的教学计划偏工程方向,这也是每个学校的特色问题。交大目前本科毕业生的出口,大概是就业和上研各占一半。对于上研的学生,学校必须要给他一个很好的基础,尽量培养他们做研究的能力。否则到研究生以后,学的东西很少,主要给导师干活了。我们要认清的是只有一小部分同学将来会在研究领域发展,大部分同学将是工程型的人才。交大软件学院是工程型的定位,我们就是要培养工程人才。从培养角度来说,实践环节最重要。因此要加强管理措施,利用暑假的时间,做企业培训、项目开发等实践学习。

教师要交给学生什么,一个学校或者一个专业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特色也就清楚了,找准一个方向,这样的特色还要不断地完善和扩大。在大量应用型人才,应用专业的冲击下,我们没有迷失自己的方向,我们还在坚持,即使某些方向的培养操作起来非常艰难。教师的本意,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刚才韩老师讲的政治很重要,政治讲的是道理,我记得我以前的政治老师,课讲的非常很好,比所有课都有意思。一门课有用还是没用,是通过老师通过身体力行来交给学生的,很多学生就会为了一门课而朝这个方向努力,很有可能就会变成他的研究方向;而有的也因为一门课讲的不好,从此以后就懈怠了这门课的学习。

“传道、授业、解惑”我觉得这六个字很重要,谈一下我的理解。

传道,讲的是道义问题。把道理讲清楚了,学生就会明白应该做什么。

中小学不太“讲”道义,是“灌”。大学里不可能这样,如果学生不明白,就要给他讲方式,讲道理,尽力说服他相信这个道理。这个道理应该确实对他做人做事有所帮助,这个道理可以溶解到课程的任何地方去,让学生明白所谓学的这些专业课程是由一些道在支撑着。老师讲的是道理,课程是一种技术、业务、知识,课程是传播道理的载体。教师实际上可以借助课程将道理讲清楚,因为有时候讲空道理太抽象,太难理解,而借助课程中的许多问题就能将道理讲清楚,二者合二为一。

解惑,如果只凭上课就要达到解惑,这几乎是不可能的。现在学校开始借鉴国外知名高校的经验实行课堂讨论制,我也在试行这样的教学方式。

从现实角度来看,大班课搞不起来课堂讨论。目前学校缩减了招生规模,希望最好能实现小班上课,课堂讨论,可以说这是时代必须化。课堂一讨论,就可以看到学生的问题层出不穷,迷惑很多,因为毕竟年轻,毕竟学的知识不够,很多问题会受到一定的局限。老师在解惑的过程中,就可以把知识交给他们,把道理交给他们。我觉得如果能坚持这样的教学方式,做到为学生解惑,就是一个好老师。

授业,有这样一个例子,之前谷歌公司到交大招人,计算机系两个动手能力最强,成绩一般的本科生被选中。这件事震动了整个计算机系的学生,改变了他们以为只有硕士生能找到好工作的想法。我告诉他们,你要学习什么,好好学,到工作之时就会有人要你。

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我认为有一件事对学生很重要:让学生“沉下去”,切忌急功近利和浮躁。如果学生耐不住寂寞,要浮起来,老师就应该找点事给他做,让他们学习、竞赛或者寻找别的兴趣。这对他们以后到了单位、企业之后很有好处。我很现实地告诉学生不用考虑四年之后拿多少钱,就业机会怎么样,只要记得把每一门课学好这件事情,或者更简单地讲,把每一门课考好就算成功。有的同学照这样做了,得到了很好的结果。

我的职业是把学生带出来,教技术、教工具、教方法,教理论。我是这样想的,学生硕士毕业25岁,到退休他要工作至少三十年,如果我觉得我教的东西,只能让他觉得有用三年、四年,那就是我培养的有问题,是我的失职;如果知识有用能持续十年,说明我讲的还不够到位;如果能持续三十年甚至到退休的时候他还觉得有用,那我觉得我讲够了,完成了我应该完成的任务。

我们计算机系确实有很多好老师让人很感动,但这些老师在新的一轮人事制度改革聘任下,待遇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些老师职称不高,可以说他们不计得到地付出很多。我们交大提倡奉献,学生知道系主任在奉献,老师在奉献,这对他们是有影响的。现在的现状是,教师的社会地位已经比较高,但学校内部的竞争也很残酷。人事制度的改革,一张表,填写好各个学院的科研量和你的教学工作量,把这些量一定,每个学院的教授指标人数就定了。在这些人里,有几个教授,几个副教授,按照名次排列出来,这使得教师的压力非常大。不管怎么样,交大的老师都是贡献,我觉得这也是西部地区老师普遍的一个特点。

侯红 西北大学教授

科研与教学密不可分,同时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也是很多老师头疼的问题。不是每一个科研好的老师就能上好课,也不是上课好的老师就能拿出科研成绩。我们学校有个老师在我们看来课讲得特别好,但是他课堂上听课的人是最少的。因为他搞研究,他讲他研究的东西,本科学生听不懂。后来我们发现,很多在之后上了研究生的同学回头专门来听这位老师讲课,这就是学生认知程度的问题。很多人忽略了这个问题,实际上学生有一个成长的过程,专家听课觉得老师讲的好,未必学生就觉得讲的好。另外,有的时候可能在讲课的当下,学生脑中是一片空白,他还没有进入到这个专业的环境中去,他不了解专业背景,所以他就很难听明白。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讲课要面对听众,面对听众的接受能力,教学法很值得教师研究。

目前,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面临很多困难。首先,计算机专业招生的入校分数越来越低,招生人数也在逐年下降。原因主要是学生对这个专业的热度已经没有之前那么高;另一个感觉好像计算机专业是人人都能做的专业,对计算机专业的认识越来越趋于边缘化,感觉像应用领域了,如果不是做理论研究,计算机就已经成为了一个工具。

其次,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刚才大家都谈到的一个问题,教师的待遇和外面差距很大,特别是刚刚留校的年轻教师。学校体制使论资排辈的情况很严重,年轻人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讲奉献精神。

第三就是前面几位老师提到的办学特色问题。定好自己的定位,特色办学。

我们学校在培养方案上,目标就是就业,所以目前我们加大了实训环节。第四学期暑假,第六学期暑假都是实训环节。去年开始,我们的步子开始走得比较大,比如从第七学期就采取“3+1”的模式。之所以放在这个学期,是因为实际上我们软件学院比较优秀的学生在第七学期的十月、十一月左右就已经找完工作了,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在第八学期才到企业实训。特别是这些找到工作的学生,都希望能在第八学期就到企业中做项目。事实证明,这些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基本上有超过一半的学生都留在了西安工作,很受企业欢迎,就业率很好。

我们学校软件学院在西安软件园有三家实训基地,实训分三个方向。第一是欧美外包;第二,对日外包;第三,我发现有很多学生,特别是专技术的学生,他们喜欢嵌入式技术方向。为了配合实训,我们在大二的第一学期就引入了IT职业英语,大三时学习日语。

2008年我们与北京的北软教育基地有了合作,我的感觉是北京与西安的实训基地最大的区别是我们在不同的层次。西安的实训基地还停留在宽口径的实习,就某一个语言而言,无外乎有英语或者日语的支持;北软教育基地已经到了另一个层次,比如AUTODESK在中国已经拥有了用户20万,但是还没有很好的技术支持。在AUTODESK的平台上上做二次开发,或者售前的技术支持,简单说就是重点在实训环节。

反思我们目前存在的问题,我发现学校教育中质量管理类的课程太少,我们现在只强调了软件测试,但是实际上软件评估也很重要,所以我们要在学生质量管理类的课程中去加大这部分的内容。另外,我个人认为,应该针对行业需求,培养软件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还有,沟通类的课程太少,而实际上软件工程师需要有很强的沟通能力,且目前也没有很好的沟通类教材,所以我们请管理学院的老师上一些组织行为学和团队动力学这样的一些课程以帮助学生加强在沟通和管理能力方面的能力;在专业课程中,我们增加了软件文档编写的课程,聘请外教来上课。在这里,我想主要呼吁的就是希望我们西部学校,乃至全国学校能够平台共享,比如在师资方面的共享,新开了一个课程能够允许我们的老师去旁听。

实训的方式、学校和企业合作的方式,是很好的、很有效的一种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率的一种途径。我们从公司请老师,把一些质量管理类的课程、沟通的课程还有一些职业道德的课程,通过穿插一些讲座来给学生们讲。公司的人也非常喜欢来讲课,能和学校的老师起到一种互补的作用。比如我们的老师讲配置管理,理论肯定讲的非常好,但是如果让我们的老师来讲配置管理工具,讲实践操作可能就没有公司的工程师讲的好。我觉得实训之后最大的好处就是学生清楚地知道要做什么。

吕菱 西安邮电学院教授

西部人才培养应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实际。西部教育的教育结构、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不能盲目仿照发达地区而脱离当地生产和生活实际,避免片面追求升学率,应重视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现在我们采取了实训培训的方式,学生就业做得比较好,取得了很好的结果。

我们学校成立有IT人才实训中心,也是我们系里的一个实习基地。现在这个实习基地的内涵和外沿扩充了,我们开展了很多方向的就业培训,如软件外包,集成电路设计等。软件外包和集成电路设计这两个方向已经连续做了五、六期了,软件外包方向的就业形式很好,而集成电路方向因为很多公司都招交大和西电的研究生,所以就业还不够理想。通过我们的努力,一部分学生考研了,到了很好的学校;还有一部分同学职业素质提高了,做项目的能力也加强了,得到了大部分公司的认可。

目前在项目训练这块,我们都在深化,就是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合格的人,如何去进行这些步骤,如何去落实。教学方面我们开展了教材研究,教学方法研究的活动,在各个环节我们有专门的实训老师。学校很扶持老师做项目,让他们申请教改和课程建设的项目,把这样一个课程体系建立起来,老师自己也会有收获,这对老师来说也是各方面素质的提高。现在我们编写了职业素质教材,也正考虑引进横向的项目,让老师带学生做。

有一个很好的经验,我们创立了前期是兴趣小组,后期专门创新教育实训的模式。兴趣小组做的非常好,学生自己会带着同学做项目,同时我们加强了对他们的语言培训,语言到了一定程度找工作也不会存在问题,有很多公司抢着要。实际上,这样的培训是一个平台,很多学生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平台,有机会发挥出他们的才能。现在有很多企业对我们已经认可,很多学生的工作都提前落实了,经过培训的学生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很多学生抢着报名来参加。学生学习的热情一旦被调动起来,他那种自主学习的能力一下就提高了数倍,大四的带着大三的上,大三的带着大二的上,创新班里的同学每一个都是项目负责人,每天早晨学生都会开会讨论,讲各自的进程,和公司视频开会,真正落实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此外,实训中心开展了科技活动展,把各类大赛介绍给学生,把学校开展的就业培训项目介绍给学生,把老师的科研项目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个学校在干什么,你的学哥学姐在干什么。通过这个展览,学生也知道了老师,了解了老师,他自己就去找老师了。老师看学生主动找他,也很有成就感,也变得很有积极性。在培训班上,最好的一点就是在进行项目训练的时候转换角色,你是做项目管理的,你是做测试的,你是做配置的,每一个角色都要轮换去做,做完以后不仅要自己知道,还要讲给别人听。我们取得的效果很好,开发区经常带着外资公司到我们这里参观。实训我觉得应该加大各个学校的联系,互通有无。一个学校的力量有限,老师的力量也有限,合作能够促进双方的发展,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所有这些,很重要的是奉献精神,但所取得的成就也促进了我们甘愿奉献,我们有时候就只能利用周末的休息时间,学生们也是在这个时候还忙着自己做项目,孩子们写的感言说,“星期天别人都在睡懒觉,我们却学习,开始觉得很痛苦,但后来觉得很值得。”我想不仅学生们觉得值得,老师们也觉得很值得。积极向上,让每个孩子都有了好的出路,这是我们最大的欣慰,也是最高兴的一件事。

上一篇:软件人才职业素质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下一篇:地方院校计算机本科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