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完善

时间:2022-10-21 04:29:28

浅析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完善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新农村建设全面实现的强有力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后,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也面临着许多突出问题,因此需要从制度设计上进一步予以完善。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制度设计

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保障范围有限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保障范围有诸多限制和规定,如以医疗机构级别确定补偿标准,同时设有起付线和较低的封顶线,还要扣除不在所保药品范围内的药品费用,这就使得大病补偿大打折扣。有些病种(如癫痫病)在定点的医疗机构没有相应的治疗科室甚至不在所保的范围内,只能到非定点的专业医疗机构就诊,这样就得不到补偿,医疗费用全部由农民自己承担。

(二)管理体制不畅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的筹集与管理集于一体,依附于当地卫生部门,运转过程中出现了“干部吃好药,农民吃草药”“无病取药,小病大养”的不合理现象。同时,体制上的不畅通客观上也助长了医患矛盾和农村医疗资源的匮乏。近几年,一些发达地区开始试行将合作医疗基金的筹集与管理分离,交由专业的保险机构进行运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作为一个体系,问题仍很多,比如,对药品营销商和医院的协调就还没有寻求到一种良好的结合。

(三)宣传效果欠佳

大部分农民对于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权利与义务、具体政策内容很不清楚,对看病、用药补助有范围、有限制的规定不理解,担心医疗费用升高得不到实惠。还有的怀疑“新农合”制度能否长久执行下去,各项政策能否真正兑现,经费会不会被截流、挪用,实施过程中有没有凭关系、走后门,在报销范围和额度上是否因人而异等都有顾虑。加上过去农村合作医疗的反复变更降低了农民的信任度,而宣传工作又未能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农民接受困难,实际效果和预期相差甚远。

(四)资金投入匮乏

分税制改革以来,公共财政收入逐级向上级政府集中,基层政府财权太小,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投入捉襟见肘,无能为力。尤其是像甘肃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农业为主,农业税取消对地方财力无疑是雪上加霜,很多县市都是吃饭财政或者“补贴”财政,如部级贫困地区定西,他们在教育支出、职工工资、退休金发放等方面已经是疲于奔命,对于医疗合作的财政基本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合作医疗更加举步维艰。

(五)存取方式不便

农民外出打工已成普遍现象,而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农民个人缴费实行集中交费,部分外出打工的农民因错过交费期而无法享受来年的合作医疗待遇。经调查,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农民普遍反映,目前医药费报销手续繁琐,而且交费容易报销难。从票据上报、审批到取款很是困难,耗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加大了农民交通费用的开支,尤其是偏远地方的农民更是诸多不便。

新农村建设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对策分析

(一)扩大受惠覆盖范围

各医疗机构要树立以民为本的信念,实实在在降低农民就诊的医疗费用,提高保内费用比例,让农民得到适宜、价廉、质优的医疗服务,真正做到为民、利民和便民。以“以收定支、量入为出、逐步调整、保障适度”为基本原则,及时调整补偿标准,适当提高补偿比例,降低起报线,提高封顶线,减少自费药品及其比例,使更多的农民受益,得到更多的补偿,提高制度的吸引力。在进一步优化住院费用补偿方案的前提下,在财政补贴提高、基金规模扩大的有利条件下,切实扩大药品、检查可报范围,提高该类药品、检查的报销比例,除目前8种慢性病外,积极探索恶性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大额门诊补偿制度的可行性,增加门诊报销额度。提高乡镇卫生院就医报销比例和医疗水平,增加政府投入,提高基层卫生院的诊疗水平和业务水平,用高比例报销和优质服务吸引农民到乡镇卫生院就医,减轻农民外出就医的各种负担。

(二)协调信息形成合力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因地制宜,各地筹资标准各不相同,报销制度所确定的报销比例也有所不同,随着参保农民大量流动的日益增加,异地结报也应需而生。但是,参保人员的健康信息互通和共享很难实现,这就带来了信息处理的极大困难,不同地方的结报项目、种类、比例存在差异,需要设置不同的处理系统,从而大大增加报销费用,大量重复检查和用药也会造成很大浪费。因此,必须建立以县域为主体的区域卫生信息网络,并注重构建与允许异地结报点相关信息为一体的联网建设,在征收时间上可以实行常年征收,还可以在乡镇设立惠农窗口,开办新农合基金征收服务大厅,做到随到随收,确保参合率。

(三)加强宣传工作力度

深入基层,走村进户把道理讲清,集中宣传和经常性教育相结合,积极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消除农民参加新农合的顾虑,增强农民的健康意识、自我保健意识和互助共济意识。政府和各定点医疗机构及医院相关人员可以通过发放新农合知识手册、张贴海报、电视、报纸等途径,把政策宣传与服务指导相结合,对群众应该知道的报销程序、转诊程序、报销比例、可报销范围、不报销的诊疗项目、不报销的药品进行公示,同时接受群众监督。通过发生在农民身边的因病致贫现象和参合后得以缓解的典型事例,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使新农合制度深入人心,不断为农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形成自觉参加新农合的行动。要坚持按期公布收支账目,增加透明度,提高农民对“新农合”的信任度,要改进筹资方法,降低筹资成本,要加强对管理人员和医务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改善服务态度,向参加“新农合”的农民提供便利、快捷、周到的服务。

(四)提供充分财力保障

分税制改革后,县乡政府享有极少部分财权,大部分事权却没有上移,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组织的具体实施最终也是由基层政府来执行的。这就需要在政府预算中明确规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组织的财政投入,建立健全规范的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做到专款专用统筹安排。除了公共财政加大支持外,还需进一步寻求多方筹资的方式,坚持农民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社会捐助相结合,此外,政府还应该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资助新农合制度。如通过民政部门鼓励乡镇企业家、回乡投资人员以及一些社会慈善机构捐赠等形式,来充实有限的合作医疗基金,还可以通过发行农村合作医疗福利和保险债券、征收烟酒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特别税的形式筹集资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应以大众福利型为主,将有限资金效用最大化,要考虑各地情况因地制宜,强调对常见病、多发病、大病的保障。只有如此,才能凸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公益性和公平性,确保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与普遍性,避免医疗卫生资源过分向城市集中。

(五)治理医药费用虚高

把公众对公立医院的满意度纳入公立医院和地方政府业绩的考核体系中,真正使公立医院沿着公益事业的轨道运作,同时导入市场竞争机制,出现一个可以由公众能够自由选择的具有竞争性的定点医疗服务组织菜单。必须做到整个过程信息的公开化,确保农民的知情权,使农民能够对经办机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督,应对各定点医疗机构的业务统计数据进行公开公示,促进各定点医疗机构的良性竞争,从而使农民能够理性地选择。由国家主管部门牵头,成立由药学专家、经济学专家、临床专家等组成的药品定价委员会专门负责规定药品价格制定,广大患者的常用药、抢救用药等主要和重要药品要通过召开听证会、运用电子交易平台等措施公开听取各方意见和进行招标采购,增强药品定价的透明度。推进医院、药厂和药品零售商等医疗组织的品牌战略,缩短药品流通链,实行医、药分开,强化市场供求对药品价格的制约。

(六)减少正式制度缺陷

政府财政拨款和农民集资款交给农村合作医疗组织后,也就产生了一种委托-关系,委托人是农民和政府,人是农村合作医疗组织及其负责人。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委托理论提醒我们,当相互制约的正式制度存在缺陷时,非正式制度和潜规则就会出现,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寻租贿赂就会盛行,这不仅增加了整个活动的交易和管理费用,也造成了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浪费。首先,需要设计一种农民能独立表露看法的信息反馈机制和人偏离委托人利益时的惩罚机制。其次,需要委托人的利益相同。若当地政府行为劣化和农民的利益发生偏离时,信息反馈机制就会失灵,就会破坏这种相关关系,人将不可避免偏离委托人利益。

综上,甘肃省从2003年起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工作,逐步缓解了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减少了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足,只有通过长期摸索,不断完善,才能使得这一惠民好政策落到实处,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健康和实惠,从而有效推动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左学金,王耀忠.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的几点思考[J].社会科学,2003

2.夏敬.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思考[J].当代经济,2009,4

3.董忠波.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问题[J].云南社会科学,2004,3

上一篇:现行农业生产性用地补偿标准问题研究 下一篇:试论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