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让语文课堂更高效

时间:2022-10-21 03:46:48

自主学习:让语文课堂更高效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践行新课标以来,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了明显增强,特别是有目的地布置学生课前先学和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环节的设置,充分体现了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视。

然而走进当下的课堂,我们感受到学生在教师“主导”下的“被学习”“被思考”“被互动”的现象仍然存在,所谓的“学生的主体性”仍有虚假成分。为改变这种情况,笔者在以下几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一、 巧妙激趣,诱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师要抓住学生好奇心、好胜心强的这个特点,在课前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1. 谈话激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搞好阅读教学,重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例如教学苏教版第五册的《石头书》,我先用“石头怎么也能做书”来开启学生思考的大门,然后要求学生进一步探究“石头书”的秘密,最后激发学生联系大自然的种种现象,从实际生活出发,想一想“石头书”上告诉人们什么内容。教学苏教版第五册的《三袋麦子》时笔者发问:“三袋麦子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呢?”从而激起学生探求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

2. 赛读激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的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时仅读了一遍或者两遍就觉得满足了,就觉得自己已经完成任务了。为此,笔者设法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当然我们在钻研教材时首先要反复地阅读课文,到布置学生自主学习时,笔者宣布师生比赛阅读:“同学们,老师在教每篇课文之前,最少要把课文读上五遍,才敢站在讲台上给你们上课。同学们,你们打算读几遍课文,才能把课文读通顺呢?下一节课,老师跟你们比赛读课文,好不好?”学生一听,老师居然要读五遍,他们就更应该多多地读才行啊!于是,不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投入课前预习中去。等到下一节课,我就真和学生比赛,结果,他们与老师赛上了,学生读书的兴致更浓了。

3. 介绍作者,增强学生自学的动力。通过介绍作者轶闻趣事可以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催促学生更积极地阅读他们的作品,如先介绍为了救一只丹顶鹤而献出宝贵生命的徐秀娟的生平事迹,再教《灰椋鸟》一文。还可以在学生自主学习前就让他们比较人物的特点,如在教《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前,我让学生先了解林冲、洪教头等人的为人做派。学生热情高涨,把林冲武艺高强、为人谦让和洪教头本事平平却高傲无礼的特点分析得头头是道。

二、 设问引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先学后教”离不开教师的引领。针对教学目标和相关教学内容提出教学问题,是组织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活动的前提条件,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并解决基本问题,进而探索出更多的新问题。发现并提出问题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关键所在。

1. 巧问引学。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因此,布置学生自主学习内容时要结合课文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求知兴趣。如在教学《生命的林子》一文时,我们可以这样设置问题:教师先由电视剧《西游记》入手,进行课前对话,向学生简介玄奘,引入课题。然后向学生简要介绍课文内容,接着问学生:“玄奘一开始要离开法门寺,为什么后来又要留下来呢?”这样,学生迫切想得到答案,思维之弦绷得很紧,便积极地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经过这样的探索找到答案,理解、记忆就很深刻。

2. 动情引导。通过教师的感情渲染也可以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我们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是学生进入文学殿堂的引导者。面对一篇优美的作品我们老师应设置准确、生动的语言情景,用自己丰富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如在引导学生预习《船长》一文时,教师可以用语言导入:“哈尔威船长在灾难面前,首先想到的是每一位乘客和船员,唯独没有想到自己。就在救援工作接近尾声时,轮船沉没了……”此时,学生再学习课文,情绪会更紧张。学生亲身感受到哈尔威船长的伟大人格,从而领会人性美、欣赏人性美。教师一旦将感情融入教学中,就能使学生充分体会课文的文学魅力。

三、 质疑启思,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开始,是创造的基础。质疑,是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策略,是阅读教学的中心任务,教会学生思考将使学生一生受益。

1. 以课文为突破口来设疑,促使学生思维的深化。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思考理解的过程,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指导阅读教学时,应正确处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设疑应立足于启发学生的思考并使其有所发展的基础上,让学生跟随教师的疑点不断地去探幽寻微,增强思维的深广度。那么怎样设疑呢?

首先,可从课文的特点入手,提出问题,打开思考的闸门。不同体裁的文章表达方式不同,思考的方法也应不同,应提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进行深刻、系统的思考。比如教学一般的记叙文,首先让学生分清是叙事、记人还是写景,然后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叙事的怎么叙,前因后果如何;记人的怎样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写景的又在景中寓含了怎样的情感。这样就把阅读的过程变为一个思考的过程,锻炼、增强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其次,可从课文的题目入手,训练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一篇课文首先和学生见面的就是题目,好的标题准确、鲜明,富有吸引力,能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教学苏教版第六册的《李广射虎》就可从题目上设疑:题目讲的是谁的故事?它告诉我们文章主要写了他的什么故事?这样单刀直入,引入问题,学生思路容易展开,思路活了,对文章的理解也就深刻了。

2. 借助悬念,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学生心里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而思,因疑而知。如在布置学生对《狐狸和乌鸦》一文的预习时,我这样设疑:同学们,老师请来了两位小客人,是谁呀?尖尖嘴,细细腿,狡猾多疑,拖条大尾。(出示狐狸图片)嘴巴长又尖,羽毛黑又亮,叫声哇哇哇。(出示乌鸦图片)(相机板书课题)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狐狸和乌鸦》这篇童话故事,齐读课题。(学生读)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生质疑)这几个问题老师都可以给你们解答,你们是想让我告诉你们呢,还是你们自己到书里去找答案?(学生肯定跃跃欲试要自己解决,老师趁机引导学生:请同学们回去自己读书。学生便会兴致勃勃地投入课文的学习中去)

四、 互动探究,碰撞学生自主学习火花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新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下,阅读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我们应从关注生命的高度,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引领学生走入文本,使生本之间、生生之间产生多元互动,共同演绎丰富多彩的课堂学习。

1. 生生互动,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语文教学十分重视主体间的互动关系,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彼此对话,相互交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主体与群众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语文学习是一个富有个性的自主学习行为,感知、理解、顿悟,无不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教师要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课堂活起来。就必须采用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培养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例如在教学《生命的壮歌――蚁国英雄》一课时,我让孩子们把自己都当做“外层蚂蚁”:此时你想对自己身边的其他蚂蚁说些什么?让孩子们自己先思考,然后与同学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兴致很高,还配以相应的表情。在全班交流的时候,有个孩子对我说:“老师,我发现,我如果是那外层蚂蚁的话,我现在不是想对其他的蚂蚁说,而是对它们喊。”

我很疑惑地问:“为什么呀?”

孩子回答:“我认为外层蚂蚁能挺住很不容易,因此它们的决心很大,意志很坚定。用喊就能突显这种坚定。”

立刻又有孩子站起来说:“还有,现在外层蚂蚁被火烧得很难受,喊更能发泄它们内心的痛苦。”就这样,课堂的气氛更具有活力,孩子们学得也更认真了。

2. 生本互动,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生本互动是指学生对教科书、课外读物等文本的阅读理解。理解是能动的,带有创造性的。真正的互动,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经验储备,灵活地、多角度地体悟文本,与作者、作品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体察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文本是语言符号的堆积,如果单纯地依靠学生自己,是无法体会出文本中的意境的。在互动、生成的语文课堂中,我们追求的是智慧的碰撞、情思的相融。在这样的课堂中,师生平等地合作对话,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从而创生出一种激情撞击后心灵的豁达和开放。有了心灵的体验、思想的碰撞、精神的对话、会心的微笑、感动的泪水,激情才会穿行其间,汩汩流淌,人文素质才能得到充分发扬,学生亦才能如同鱼儿在水中畅游、跳跃。语文课堂也将更具生命的活力,教学质量也能稳步提升!

五、 交流展示,彰显学生自主学习成果

任何学习必须内化为学习者的知识素养,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交流与反馈一体化,让学生充分地交流,以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

1. 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敢于自我表现。第一,要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来促使学生“说”的欲望。要淡化教师的表现欲,强化学生的表现欲,以唤起学生的责任感,从而积极张嘴“说”出属于自己的“台词”。教师应多鼓励、多表扬、多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大胆地“说”。第二,要处理好学生之间的关系,创造一个善意的、宽松的整体环境。班级是一个大集体,在课堂上,应形成民主、平等的气氛,促进学生之间融洽合作。教师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尊重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张嘴后,面临的不是无声的否定与有声的讽刺,而是善意的补充和帮助,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探讨、交流。

2. 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敢说”。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特点,精心设疑,因材施教,让学生在饶有兴趣的讨论中,渐渐地产生一种想要自己提供问题,让大家探讨的欲望。例如教学《望天门山》,除了让学生说出诗中最出色之处外,还让学生指出自己认为不妥的地方,并提出修改的办法,改变以往诗歌教学极言其妙的教法,让学生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有表达自己好恶的权利。课堂上,群情激昂。一会儿“舌战群儒”,一会儿“群起攻之”,好不热闹。虽然所提的一些问题有失偏颇,但经过同学之间的辩论,观点越来越统一。

3.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励学生“乐说”。第一,采用现在流行的“走进演播室”的形式,让学生扮演一下“明星”。例如教学苏教版第五册的《》时,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文中的场景,并让编导、演员进行“实话实说”,其余的学生可以举手要求发言,说出自己的见解,这堂课学生的兴致特高,在“是怎样的人”“作者强调七十二刀有什么作用”等话题上,争论激烈。第二,培养竞争意识。小学生普遍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总想找机会显示自己,以便赢得老师的赞赏和同学的注意。教师在教学中,要设法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如进行一些小型比赛,让学生分组讨论某一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运用已学知识,多角度、多方位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在讨论后,各组再派一代表将结果向全班汇报,让师生共同评选优胜者,体会到“说”的乐趣,让学生“想说”“爱说”“乐说”。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南县孟兴庄镇中心小学】

上一篇:浅析当下艺术作品的道德危机 下一篇:蒙古族传统图形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