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凉山彝族服饰的特点

时间:2022-10-21 02:37:16

浅谈凉山彝族服饰的特点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7-0366-01

摘要: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人口最多、分布最广、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一个少数民族,而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笔者初访凉山自治州,以凉山彝族服饰的特点为题目。通过对凉山彝族各个类型和款式的风格特点、文化内涵、各款式分布情况,阐述凉山彝族服饰的特点。

关键词:凉山彝族服饰;特点

一、彝族的文化底蕴

彝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在历史的沉淀与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特有的饮食和服装文化。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的地域诞育各异的文化。彝族自古分布广阔、支系繁多,形成了自身的地域性差异。各地区彝族服饰的造型和款式不尽相同,服饰的款式不下百种, 其中凉山最具代表性,由于地域环境封闭等多种因素,基本保持了独立完整的传统服饰体系。

二、凉山彝族服饰的总体特征

凉山型服饰主要流行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毗邻各县, 以及云南省金沙江地区, 梁山彝族的服饰,多姿多彩,风格独具。大、小凉山山高势险,照成特殊的封闭地势,与外界交往甚少,使凉山彝族在新中国成立前具有原始的奴隶制。其服饰古朴、独特,较完整地保持着传统风格。现彝族男子装束与东晋时期云南昭通霍氏墓壁画上所绘椎髻、跣足,身着披毡的部曲形象完全相同。凉山男女上衣均为右衽大襟衣。男女老幼皆披擦尔瓦、披毡、裹绑腿、套毡袜。男子习于头顶蓄一绺长发,象征男性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彝族俗称“天菩萨”。用青布或蓝布包裹头部,头巾前端束一20~30厘米的尖锥体,偏立于额前,俗称英雄结。左耳戴蜜腊珠、银耳圈等饰物。下着长裤并因语言、地域不同而有大、中、小裤脚之分。妇女着裙,戴头帕,育后戴帽或缠帕。下装多穿百褶裙用多层色布环绕拼接而成的,往往长可及地,上半部适体,下半部多褶,既突出女子体型,又增添几分婀娜姿态。凉山彝族服饰以男装裤装特点为依据,将服饰分为美姑式、喜德式和布拖式。

三、凉山彝族服饰中的美姑款式

美姑式服饰大多分布于四川美姑、雷波、甘洛、马边、峨边等县和昭觉、金阳、云南巧家、永善等县的部分地区,讲”依诺”土语,俗称大裤脚地区。穿着人口约40万。

男式上装以紧身为美,多为黑或蓝色,双袖及胸襟均刻意绣饰,大襟右衽,窄袖。男士下装以裤脚宽大为突出特点,宽约五尺六寸,华丽,奔放,不拘一格。

女子服装是用五彩布相接的百褶裙,亦甚为宽大,其绉褶可达百褶以上。其造型雍容宽大,舒展大方,裙子从腰至膝为直筒,膝以下分散成扇状细密皱褶中下部以鲜艳的布一圈圈拼接而成,色彩耀眼。

女子上衣大襟右衽,有衬衫、罩衣、背心三种,以细条盘花为主。辅以贴花和刺绣。襟袖嵌红、黄、绿色的细条纹为饰。少女的衣领齐耳,领上饰以彩绘、挑花或贴上银泡、银片上擦尔瓦为本色、无穗,青或蓝布镶饰宽边,质朴、大方。凉山地区女性无论老幼皆上穿大襟右衽衣,下着百褶长裙。童裙为两节,成年后举行换裙仪式,改穿三节成年裙,上节为裙腰,中节成筒状,下节多皱褶。一般裙长近一米,裙脚宽大,皱褶均在百褶以上,周长可达二米。中老年长裙色调沉郁?,多为白、黑、蓝等色相间镶接。

四、凉山服饰中的圣乍款式

服饰流行于四川喜德、越西、冕宁等县及西昌、盐源、木里、昭觉、金阳、德昌、盐边、石棉、九龙、泸定和云南宁蒗、中甸等县的部分地区,讲圣乍土语,俗称中裤脚地区。穿着人口约80万。

男子上衣分内衣、外衣、坎肩三种。内衣多为白布褂;外衣大襟右衽,领较矮,喜用青、蓝色布料。青年男子外衣紧身窄袖,环肩、襟、摆均用色布镶饰细牙条花数道。中、老年男子外衣有对襟、大襟之分,均较肥大,不饰花,扣袢较长。坎肩重装饰,一般为中、青年赶集、聚会时穿用。劳动时也常作垫肩用。?男服裤脚宽约60至100厘米,俗称中裤脚,虽较依诺式大裤脚为窄,但仍观之如裙。特点端庄,典雅,高贵。

女子上衣生长极细,袖口窄小,其饰花多以色布镶嵌鸡冠形、窗格形、火镰形花为主,其独有的一点是底襟滚以大块蕨菜纹花样,配色温和协调。喜德、越西、冕宁的青年妇女外套坎肩,坎肩均为黑肩、环肩,襟边饰花,特别是袖笼、襟边及衣摆均镶以一圈雪白的兔毛皮为装饰,华丽富贵,别具一格。坎肩在劳动时常用作垫肩,因其绣饰精美,已成为其特色服饰之一,头盖长方形挑花帕。

“圣扎”方言区的青年女子上衣身长齐膝,袖长过腕且窄,袖口窄小,里为红布,穿时卷起袖口显露红色以示美观。滚花以鸡冠形、窗格形、火镰形花为主,其独有的一点是底襟滚以大块蕨菜纹花样,美观大方。外套坎肩,华坎肩均为黑肩、环肩,襟边饰花,特别是袖笼、襟边及衣摆均镶以一圈雪白的兔毛皮为饰;别具一格,上衣以细条盘花为主,配有贴花和刺绣。中老年妇女衣饰色调偏低环身、襟袖贴青布宽边并加嵌红、黄、绿色细条纹为饰庄重而不失风韵,工艺饰花多以色布镶嵌“鸡冠牙”为主。冕宁地区青年女子头帕后端缀有一条约40厘米的飘带,别具一格。突出特点是将三角形、菱形色布组成条花,镶于上衣及坎肩之环环肩、襟边,往往一件衣服或一张头帕有四、五道这样的花边,中老年妇女上衣饰花往往与青年女服相同,只是颜色不如青年服艳丽,纹样也较少。“依诺”“圣扎”方言区则是穿五彩布镶接的百褶裙,其造型雍容宽大,舒展大方,裙子从腰至膝为直筒,膝以下分散成扇状细密皱褶中下部以鲜艳的布一圈圈拼接而成,色彩耀眼。

五、凉山服饰中的布拖款式

布拖式服饰流行于四川布拖、普格县及金阳、宁南、会理、会东、德昌、西昌、昭觉、盐源、米易等县和云南元谋、华坪等县的部分地区,操”所地”土语,俗称小裤脚地区,穿着人口约60万。本式男装明显特点是裤脚很小,腰大、裆宽,穿着后形如马裤。上衣以短为美,多不过脐,喜缀多排密集长袢扣,披精制羊皮擦尔瓦。蓄顶发,缠头帕,不扎英雄结。妇女大多衫外罩短袖大襟衣,衣短不过脐,通身镶饰彩色花纹,风格粗犷,古朴艳丽。裙多用羊毛织成,质地厚重。披有象征性小袖的披毡。青年女子头饰以花线锁的青布巾,折叠耸立于额顶,元谋女子戴高筒式黑帽,生育后换戴竹架圆顶大盘帽。

布拖地区男子上衣以短为美,长裤以裤脚很小为特点。上衣的扣饰精美喜用厚重的羊皮擦尔瓦,此种擦尔瓦制作考究,需以5张同龄、同色,适时宰杀的整羊皮经特殊加工精制而成。一般视黑毛为上品。由于此种擦尔瓦条件要求严格,故被视为服装珍品,一般于喜庆节日穿用。

六、总结

凉山彝族服饰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美学表现形式,笔者通过对彝族地区的一次出访,参考前辈学者所著的文献资料,进行了简单的整理和研究,希望能够为彝族服饰的弘扬和发展做一点微薄贡献。

参考文献:

[1]凉山彝族风情?吉合蔡华?巴蜀书社?(2005-07出版).

[2]中国彝族服饰 钟仕民、 周文林?云南美术出版社?(2006-08出版).

作者简介:杨洋(1989-),女,汉族,四川达州人,四川大学轻纺与食品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服装设计与工程。

上一篇:浅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类型及应对策略 下一篇:略谈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