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量词翻译的缺失及其补救对策

时间:2022-10-21 02:18:25

古诗词中量词翻译的缺失及其补救对策

摘 要:本论文研究了古诗词中量词使用的模糊性、隐喻性与叠用性等特征,讨论了古诗词英语翻译过程中量词的缺失问题与两种主要的补救策略:形容词与副词补意策略、修辞补意策略。

关键词:古诗词;汉语量词;英译;量词缺失

一、导言

汉语量词是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一个词类。量词与代表可计数或可度量物体的名词连用或与数词连用,构成“数词 + 量词 + 名词”结构。汉字为象形文字,汉语中的量词也大多具有凸显物体形象的功能,因此,陈望道先生将汉语量词称为“表形体单位的量词”。然而,并非所有的语言都具有比较丰富的表示形体单位的量词。以英语为例,英语量词大多出现在不可数名词之前,可数名词是不量化的,在之前直接加数字。虽说汉语量词显得有些冗余,但在汉语体系中量词是不可或缺的,不仅形成了“数词 + 量词 + 名词”语言定式,“量词”还具有描述与归类功能。“一颗”与“一棵”发音相同,但在读者或说者心中,已经界定了后面名词的形体。在将汉语量词译为另一种量词欠缺的语言时,其所具有的意义就会必然丢失。许多译者在翻译研究与实践过程中都发现了这一问题,并总结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英汉量词互译策略,本文专门研究古诗词中量词翻译问题。

二、古诗词中量词的使用特点

1. 模糊性

著名哲学家沙夫曾提到:“除一些具有特定意义的科学术语外,模糊性是所有词语的一个性质。”诗词的创作是诗人词人强烈情感的一种文字化表达,情感的无形与朦胧使诗词的语言更为感性、更为模糊。正是这种模糊性,拓展了诗词语言的信息含量,使诗词更富有表现力与感染力,并达到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诗贵在含蓄,贵在模糊,忌平铺直叙,忌“露”,因而在诗词中,量词的功能已不仅仅局限于计量,而是常如文人骚客如梦如幻的情感一样,带有模糊色彩。

比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第二句中的量词“行”本是一个意义明了的单位,但“行”所包含的个体数量却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使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联想。第三句和第四句中的“千秋”与“万里”从字面看来是具体的数量,但是这里却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虚化了时间和空间的跨度,描画出一幅独具朦胧美感的茫茫山水图。

2. 隐喻性

古诗词中,诗人词人常借用修饰其他事物的量词用以强化表达效果。如“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一句中,词人移用量词“叶”来形容“白头翁”,使一位古稀老人驶着小舟,如一片树叶一般在水中漂游的形象跃然纸上。又如“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中,愁绪以“杯”量,化无形之愁为有形,可谓妙矣。

3. 叠用性

古诗词讲求音律美,量词的叠用不仅能够增添音韵美,同时还能够增强表意绘形的效果。因此在古诗词创作中,诗人常叠用量词来述写自己的情感或描绘艺术形象。如:“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寸寸”和“粒粒”是指“每一寸”“每一粒”的意思,但是量词叠用后,诗句读来更为朗朗上口,表达程度也更深一层。不难发现,诗人通过量词的叠用所造成的听觉形象,激发人们产生视觉上的联想,从而达到了以声表形,寓情于声的艺术效果。

由此可见,量词本身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与表现力,因此广为诗人词人所用。许多传世佳作中,量词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然而,没有任何两个民族具有完全相同的背景,在语言交际中总会有一些损失或扭曲。加之汉语量词的用法灵活多变,内涵丰富,而英语中又缺乏对应的量词表达形式,因而很多古诗词的英译本中难免出现量词的缺失现象。

三、古诗词英译过程中量词的缺失与补救

汉字是象形文字,语言内涵往往超出其字面意思,具有经济性与艺术性。在语言精练,篇幅短小的古诗词中更是这样。虽然英语中也有很多表量结构,但是其虚化程度和模糊性不高,表量结构不够典型。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缺少对应词类以及古诗词中量词的变化多样,因而在古诗词英译过程中,往往会发生量词语义缺失现象。下文中,笔者根据上述古诗词中量词的使用特点分析量词语意的缺失与补救策略。

1. 增加形容词或副词补意。

汉语量词词义具有模糊性,在营造意境极为重要的古诗词中,对于量词模糊性的应用随处可见,但是在英文中,却很难找到具有同样模糊效果的表量结构。

例1: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 辛弃疾)

译:The rice fields' sweet smell promises a harvest great, / I listen to the frogs' croak when the night grows late. / (许渊冲 译)

例1中量词“片”指面积、范围之广。诗句中用“片”来形容蛙声,词人旨在突出农村夏季青蛙数量之多,借以表现农村夏夜的热闹气氛。在译文中,译者使用“croak”一词,该词在《英汉大辞典(第二版)》中,定义为“(蛙、鸦等)呱呱地叫”,而并未包含量词“片”所表达的含义。因此,这种译法就致使词人想要通过量词“片”所表现出的青蛙数量之多、叫声之频有所丧失。固然,表达青蛙数量之多,可以用“crowd”,但是译为“the croak of a crowd of frogs”又没有体现蛙叫的热闹。

此处,笔者认为可在句尾添加副词“here, there, everywhere”三个副词对译文中量词缺失的语义进行补充。三个副词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夏蛙数量之多,叫声之频之亮,到处都是。原诗中农村的夏夜热闹氛围便渗透在了译文的语言之中。

例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凉州词》 王之涣)

译: The Yellow river rises in the tall white clouds

A town is isolated here

It is locked in mountains thousands of feet high

根据《现代汉语大词典》,此例中量词“片”与上一例有所不同,此处是指扁而薄的事物。“一片”是唐诗中的习惯用词,往往与“孤”连用(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此诗是一首雄浑苍凉的边塞诗,诗中的“一片”相当于“一座”,但是在词彩上多了一层“单薄”的含义,更能体现出塞外边疆的荒寂。译文中,译者将“一片孤城”译为“A town is isolated here”,其中,仅将“一片城”译为“a town”,城池的薄弱意象就无从体现;而其后“isolated”一词多为“被隔离,孤立”之意,属中性词,也没有实现对缺失意象的补偿。使“一片”对于塞外荒寒之境与战士孤寂之心所起到的烘托作用缺失了几分。笔者认为,译文中可增译“thin”一词,来传达城池的单薄,并将“isolated”更换为情感色彩更为浓重的“solitary”或“lonely”,这样就能更好地体现城池的荒凉与人心的孤单,即可将“一片孤城”译为:“The town is thin and solitary”。

2. 采用修辞补意

古诗词中量词的使用常带有隐喻色彩或音律美感,因而量词已不仅仅具有修饰事物与连接数词与名词的作用,还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然而,由于表量结构以及历史文化的差别,在古诗词翻译中,汉语量词带有的修辞色彩与音律感往往会有所缺失。

例3: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江上渔者》 范仲淹)

译: Lo! The fishing boat braves,

Perilous wind and waves.(许渊冲 译)

这首诗是诗人看到风浪中的小船,联想到渔民打鱼的艰辛与危险时创作的,旨在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根据《现代汉语大词典》,诗中量词 “叶”似,是轻薄物体的计量单位。在例3中,量词“叶”用得十分巧妙,不仅拉大了岸上行人与江上小舟的距离,而且运用了隐喻手法将小舟单薄的形象描写的十分生动。而英译文中,译者将“一叶舟”译为“a fishing boat”就缺少了对小舟外形特征的描述,也丧失了原诗所包含的隐喻意味,无法使小舟单薄的形象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诗人想要衬托出的渔人打渔之艰辛也就有所缺失。在英文中,可以将“一叶”译为“a blade of”,这样也可以体现渔船的单薄,但是放在此诗中,该句的字数上会与其他诗句字数不对应。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可以试着使用其他的修辞手法,比如可将“一叶舟”译为“Leaf-like fishing boat”,使用明喻手法将原来隐藏在量词中的意义表达出来,这样不仅在修辞效果上得到了补偿,同时也保证了译诗的整齐。

另外,汉语中量词的叠用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在诗词中,如果运用恰当,便能够增强诗歌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叠词模拟景物之像,天籁之音,其节奏、语速又与语者的生命状态同构,体现了“言语的生命意识”。因此,叠量词被大量运用于中国古典诗词中。但是,在翻译叠量词的过程中,译者要表现诗词韵律的表现,又要顾及量词的叠用音效。

例4: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李坤)

译:Who knows that rice in bowls,

Every grain comes from toil. (吴均陶译)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写劳动的艰辛与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诗末“粒粒”不仅使诗句有血有肉,避免了空洞的说教,起到了升华诗旨的作用,而且使诗句朗朗上口,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名言警句。吴均陶将原诗的意思完整地传达了出来,且通顺流畅,但是量词“粒”字连用的音韵美却有所缺失。正如陆机所言“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声音的重叠能够为诗歌增添音韵美,起到表意绘形的功能。因此,量词叠用形成的音韵效果不可忽略,应尽可能保留。笔者认为,此处可以通过英语中的押头韵修辞格对叠用音韵的缺失进行补救。比如这句诗就可以翻译为“Who knows that rice in bowls, Each and every grain comes from toil.”。

四、结语

从以上对于英汉表量词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英语表量词在数量上无法与汉语量词相比,用法也不尽相同。汉语量词是汉语在发展过程中所行程的一个特色。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奇葩,量词的使用典型地折射出汉民族思想表达细腻心理。虽然在英译过程中要想找到完全对等的表量结构十分困难,但是译者可以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弥补英文量词语义的缺失,找到翻译原诗的最佳方式。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译者不能一味寻求两种语言中的对等结构,而是应该在深入了解两种文化与两个民族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找出解决量词翻译过程中缺失现象的方法策略。

参考文献

[1]陈望道. 陈望道语文论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35.

[2]杨秋红. 意境与语言的博湖行——浅谈诗歌翻译[J].中国翻译,1986.2

[3]康今印. 量词在唐宋诗词中的修辞功能初探[J],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3.2

[4]夏廷德. 翻译补偿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5]许渊冲. 唐宋词一百首[M] .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商务印书馆( 香港) 有限公司, 1991:207

[6]崔永禄. 文学翻译佳作对比研究[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517

[7]许渊冲. 新编千家诗汉英对照[M]. 北京:中华书局,2006:36

[8]钱冠连.语言的生命意识[J].现代外语,1991

[9]吴均陶.唐诗三百首(汉英对照·文白对照)[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7:861

[10]许渊冲.中国古诗精品三百首[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7:310.

上一篇:犊牛维生素A缺乏症的防治 下一篇: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