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10-20 11:48:35

【前言】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二)“零风险”考核机制削弱了基层行对企业信贷支持的信心 片面强调贷款“零风险”,也带来了许多弊端:一是挫伤了信贷人员的积极性,导致银行“惧贷”,发放的贷款一旦出现风险,不论原因如何,信贷人员都将受到严厉处罚,信贷人员承担的责任太重,又缺乏奖励机制...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管理权限过度集中,没有明确的贷款风险责任制,致使国内商业银行尚未有效建立以风险防范为核心的信贷长效机制,存在的不良贷款还没有完全化解,新增风险不断出现。本文在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对策,以促进商业银行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问题

(一)管理权限过度集中,基层行业务拓展受到制约

银行为了从总体上控制信贷风险,信贷资金向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和大项目集中。在信贷资金管理上,建立了严格的授权、授信管理体制,贷款的审批权限逐步上收,基层行的贷款权被剥夺,基本上无贷款权。这在一定程度将加剧基层需要信贷资金的却没有审批权,而有审批权的却对实际要求情况不了解的矛盾。贷款权限的过度集中与信贷资金需求的广泛性不相适应,影响了对地方经济的信贷投放。基层商业银行无权对有地方特色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及时作出信贷决策,上报上级行进行信用评级、授信,审批环节多、周期长、效率低,甚至要求一些不切实际的条件。

(二)“零风险”考核机制削弱了基层行对企业信贷支持的信心

片面强调贷款“零风险”,也带来了许多弊端:一是挫伤了信贷人员的积极性,导致银行“惧贷”,发放的贷款一旦出现风险,不论原因如何,信贷人员都将受到严厉处罚,信贷人员承担的责任太重,又缺乏奖励机制,造成信贷人员宁可惜贷保平安,不愿多贷担责任。二是造成企业“贷款难”。由于受贷款“零风险”的影响,各基层商业银行的贷款条件十分严格,尤其对中小企业,限制性条件更多。由于存在信息严重不对称和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的问题,再严格、细致的责任制度也无法防范道德风险,近年来信贷人员违规事件以及内外勾结诈骗银行资金案件仍然层出不穷便是明证。与不断加强的控制力度相对照,人员的激励机制没有建立起来。这样使我国不良贷款的形成又多了一个复杂而又特殊的原因。

(三)没有明确的贷款风险责任制

在贷款形成过程中,许多贷款是口头的指示,没有明确的责任制度,加上发放贷款时和贷后管理的信贷员以及审批人和签批人频繁更换,导致贷款出现风险以后无法准确地确立责任人。而无法认定责任人的后果,必然使信贷人员和主管信贷的审批人存在侥幸心理,反正亏了是国家的,自己却没有什么责任,也没有几个银行领导因为形成不良资产而受到什么处罚,因此贷款发放时审查不严甚至为谋私利的情况并不少见。

(四)以为企业越大风险越小

企业规模越大、资金越宽裕、贷款银行越多,越是众多银行争抢的对象,这使得银行处于一种非理性的盲目跟进状态,而忽略了对整体市场特性和风险的客观判断。这种做法,不仅可能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且也不一定能降低贷款风险。由于贷款牵扯到的社会问题较多,当贷款出现不良以后也会出现“执行难”的问题,加大了不良贷款处置的困难。

(五)存在信贷风险

长期以来,国内商业银行尚未有效建立以风险防范为核心的信贷文化和长效机制,致使存量不良贷款还没有完全化解,新增风险又不断出现。近年来,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市场环境和企业经营的变化,商业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呈现出新特点、新动向。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风险:关联企业贷款黑洞风险、明星企业泡沫破裂风险、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产能过剩行业贷款沉淀风险、房地产过热转嫁风险等。

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对策

(一)更新信贷管理理念,树立信贷风险意识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实现对信贷风险的有效管理是促进商业银行正常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要认真贯彻“三个办法一个指引”中的原则性规定,重新树立正确的信贷风险观念,自上而下改变传统的信贷思维和信贷营销观念,正确处理好信贷风险管理与提高运作效率的关系,化被动式的风险防范为内在式的主动风险防御管理,提高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水平。

(二)完善信贷管理流程,做好贷前、贷中及贷后管理

通过各部门的全力配合,对于贷款流程进行有效梳理和优化,确定涉及贷款流程的各个环节,包括账户开立、授信审批、发放支付审核等的详细实施细则和操作规程,从制度上为信贷管理打好基础。

1.强化贷前调查

充分运用风险分析工具和量化的标准化指标体系,按照科学的计算方法,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未来偿债能力进行分析,全面了解和掌握借贷者的财务及经营状况,有效预测企业发展前景和趋势,实现信贷风险的正确评估。在综合考虑客户守信度、财务风险度、经营风险度的基础上确定对客户的授信等级。推行严格的专家审批制度,强化贷款审批环节,提高发放和支付的审核力度,最大限度地发挥支付审核在控制贷款资金流向方面的作用。

2.做好贷中管理

建立健全客户信贷的档案管理机制,积极鼓励提倡信贷人员深入客户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密切关注客户经营状况,帮助客户进行精细化管理、节约财务费用,与客户建立起长期共赢的合作关系。对于不利于还款因素的出现,要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和化解信贷风险,使信贷资产处于优化状态。

3.注重贷后管理

要充分意识到贷后管理的重要性,克服“重贷轻管”的错误理念,提高对贷后管理的认识。按照“一户一策”原则,制定针对性强的差异化贷后跟踪管理方案,实现贷后管理的精细化。建立起动态的监控机制,提高对客户的监测频率,变事后管理为超前管理,实现贷款风险管理监控的到位。加强对贷后管理流程中关键性风险点的检查力度,主动查找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发现问题,落实好检查整改工作。

(三)提高管理水平,加强信贷队伍的建设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激励,切实积极落实以人为本、激励与约束并重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提高商业银行的信息经营管理水平。建立长效的信贷培训机制,定期组织相关的培训,内容涉及业务能力、知识水平及职业道德建设各个方面等,提高信贷人员的综合素质,防止由于个别信贷人员的个人因素而产生错误的贷款决策。加强信贷人员的选拔工作,为信贷队伍不断地注入新鲜的血液,提高其活力。同时可通过考试选拔的方式挑选专业的评估人员,保障评估人员队伍的专业性。再者,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信贷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使得信贷工作人员的工作价值得到肯定和回报,充分调动信贷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魏晓娜.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信息不对称研究[J].经济论坛,2009(22)

[2]顾晓安,卢蕾.问题贷款[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2)

作者简介:

陈建琪(1976),男,江苏张家港人,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在读。

上一篇:浙江省土地股份制度创新对农户收益及农地利用... 下一篇:浅析深圳机场物流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