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

时间:2022-10-20 11:02:24

浅谈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它的任务不仅是向学生传授语言文字的知识和技巧,更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心智技能。《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这对于教育的启示是:培养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的人。在小学要打好这一基础。语文教学必须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一、培养学生自我表现的意识,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首先要让学生“敢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重要。”“敢问”是一种良好心理行为,俗话说:“不愤不启,不排不发。”学生在提问时往往会产生“我提的问题行吗?”“我提的问题太浅,同学们会笑我的?”老师会批评我吗?等顾虑。此时,教师就应该及时地鼓励学生,创造一种学习气氛,让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自我表现,以激发他们内在动机,促进并调节探索活动,以此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通过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从而打消学生提问时的疑虑,根据实际自己对理解去发现问题。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来说都有很强的作用,特别是教师的及时表扬,肯定,更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从而也能激励学生去大胆地提出问题。

其次,都是要培养学生会质疑。教师在课堂,要积极激发学生质疑问题,培养学生能在探究中学习会质疑,从而借助问题促进探究,并促进发现,发现中促进思维,从而从探究活动中促进学生自觉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压缩空气》一课,一上课,教师拿出一支空气枪。“啪”的一声子弹射了出去。“想玩吗?”全班学生跃跃欲试,这时教师引导学生“一边玩一边想有没有什么问题。”学生兴致地玩起空气枪来。但是结果也可能有两种,一部分学生成功了,而另一部分学生没玩成功。这样学生的问题就被引了出来。“子弹为什么能射出来?”“子弹为什么不能射出去?”学生带着自己发现的问题兴趣盎然地进了解决问题的途径。

还有,要培养学生敢于自我表现的强烈意识,促进学生“敢干”。就是让学生敢于自我表演,表现情感。所以要培养学生的习惯。学习新的课文,要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文中,最好办法让学生自己表演,表演的过程,也是理解的过程,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适当地给学生一些表演的机会,有时比一味讲解的效果更好,同时表演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在表演前考虑如何将课文的内容表演出来,不但张扬了学生的个性,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培养学生自我完善能力,激发探究精神

《科学新课程标准》提倡探究精神,学生必须靠自己去完善,求得不断进步,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它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凸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组织教学的顺序变传统“先讲后学”为“先学后讲”。与传统课堂比较,充满了人文翔的语文自主探究性课堂新模式遵循“以情启智,以美引真”的原则。

小学作文提倡自我修改,学生自学自得,自作自改的过程,本身就是自我完善的过程,教师可采用故事诱导,语文活动等办法调动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积极性。

1、故事诱导。贾岛的“僧敲月下门”,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两句脍炙人口的古诗中的“敲”字和“绿”字,都是诗人几经斟酌才定下来的,运用调换法推敲词语,课文中有些词,学生一时难以理解透彻,如果把这个问题换成一些意思相近的词,让学生来品析,往往能够令人顿悟,体会作者是用词的贴切。如《荷花》文中的句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一个“冒”字,能换成什么字呢?学生说:长、钻、伸、露、操、抽等。以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联系全文,体会怎样长出来才能说或“冒”出来。学生说:使劲地,笔直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让学生分别用这个词填到原句中去,朗读中感悟。通过多角度揣摩,便能体会出诗的韵味,鲁迅对散文《藤里先生》的修改,达到160多处。用这些名人修改文章的事例感化学生,为学生榜样,使学生懂得得词语的修改,通过比较的方法,能够发现哪个词更加精确,让学生对词语的使用有更深刻的领悟,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好作文是改出来的。

2、语文活动。在学生修改文章或作文的实践中,为如何创造条件,开展“我当小医生”“啄木鸟行动”“攻堡垒”等语文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提出问题,大胆质疑,让学生修改字、词、句、段、篇的方法,提高学生自己作文的浓厚兴趣,逐步达到自我完善。

三、培养学生自我创新的精神,拓展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教师应注意开放课堂,激发学习积极性,解放学生多动手,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生活中去实践,在实践中创新。

如教学《沉浮的秘密》一课时,在学生了解了物体沉浮的规律后,要求学生实践自制“潜水艇”。有的学生找来两个装满药水的玻璃瓶,用胶布把大口连接起来做成船体,再在两端各套上一段自行车轮胎上的气门芯,一段摘入水里,一段露出水面含在口里,想让它沉,就吸出瓶里的空气,想让它浮,则用口吹进气体,使水排出,突出学生学习的实践性。让学生经历“搞科学“的过程比直接获取答案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为重要。

1、让学生有个活动的空间。传统的课堂,教师进行满堂灌输,学生只能规矩地坐在固定的座位上接受知识,学生一定感到枯燥乏味,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以理动知于情,寓教于乐,在生动活泼,愉快和谐的气氛中让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2、让学生有个拓展的空间,教师要善于在课前、课中、课后捕捉知识点、闪光面,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进行创造,从而超越教材,帮助学生解决在阅读理解过程中遇到的难点、疑点,让学生有个自主学习,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让学生有个表现的空间。我们要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空间,不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具备内在的学习动机,即“想学”,有一定的心理接受能力水平,即“能学”,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即“会学”,都是在此过程中,即要提供一定空间,激发学生活跃的思维,使他们勇于思维,还要巧点拔,帮助学生解决可能遇到的困难,予以方法上的支持,使他们学会思维。学生的新表现教师发现后,就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教师还可通过整合的现代化技术教育资源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鼓励学生提问题,支持学生提出新现象,给学生创设一个和谐、自由、有吸引力的教学环境。

上一篇:激发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 下一篇:用好多媒体,给语文增效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