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流转对农村分配关系的影响分析

时间:2022-10-20 09:24:44

农村土地流转对农村分配关系的影响分析

摘要:土地流转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农业税的减免,农民的负担减轻,农村的分配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阐述了土地流转和农村分配关系的涵义。从法律角度分析了农村土地流转的现象,正确认识农村土地流转和三农问题的关系。健全法律机制,认真对待三农问题。从农村土地流转的角度来分析农村分配关系,对农村分配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提供相应的政策和建议,使农村的分配关系得到规范,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关键词:土地流转 农村分配关系 农民权益

土地的有限性与用地的急需性使得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急需我们来研究和解决。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村的分配关系可以使广大农民自身的社会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一、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村分配关系的内涵

农地流转是指权利主体的土地权利全部或部分地从一个主体转移给其他主体的行为。体现在土地产权在主体之间的变更,它包括土地权利在不同所有者之间、不同组织和个人之间的变更。

农村分配关系指在商品交换前提下,通过农村市场性和非市场性的资源配置活动,在不同市场主体之间形成或改变的经济利益关系。包括以下几个情况:一是要素收入在分配和消费时的利益关系;二是即要素收入再分配中的利益关系;三是即基于剩余产品占有数量的间接利益关系。

农地流转的分类包括所有权流转和使用权流转。农村土地所有权流转包括国家因公共利益而进行的土地征用和不同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土地所有权流转。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划分为农用地使用权流转和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

农地流转的方式包括转包、租赁、租赁、互换、代耕、出让、入股。

转包这部分多是已转移到非农产业的人员,他们不再以农为生。转包可以缓解农村增人不增地的矛盾,但是它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人地矛盾。租赁,即农户与承租方之间在一定期限内的土地使用权转移。租赁的不足之处在于承租方的开发项目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互换,是指农户之间土地承包经营权剩余期限的相互转移,在一定程度上使土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但是它仍不能彻底解决以户为生产单元的形式。代耕是将自己承包的土地交给信得过的人代耕代种的方式。代耕的使用权始终不转移。其缺陷在于代耕人对土地大多采取粗放经营,降低了土地的生产力。出让是取得一定量的土地补偿后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剩余期限的形式。出让的土地多是改变了用途和性质的,而真正的土地所有权者却没得到收益。入股即农户将全部或部分承包土地使用权作价为股份,参与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经营,以入股的土地使用权作为分红依据,股红按经营效益的高低确定。现阶段这种方式还在初步推广阶段,有一定的风险性。

二、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保障

1982年《宪法》和1986年《民法通则》都规定土地不得买卖、出租、抵押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说明80年代中前期中国对于农村集体所有土地采取的态度都是禁止流转的。

1988年《宪法》修正案有关条文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这在立法上第一次明确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合法地位。

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有关条文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自2007年10月1日起实施的《物权法》第61条规定:城镇集体所有的不动产和动产,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由本集体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第128条则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有权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互换、转让等方式流转。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未经依法批准,不得将承包地用于非农建设。我们可以看出该法律文件所调整的对象也是仅限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并未涉及农用地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国有土地方面的流转的问题。

综上,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没有土地承包经营和流转的中心立法,在各个地区也没有专门的管理机关,没有专门的地方规章做依据。

三、农村土地流转对农村分配关系的影响

征用过程中作为失地农民的报酬的征地补偿款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农村分配关系的合理性,进而关系到农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维护。

目前的土地征用对农村分配关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征用过程中,土地要素报酬的非市场化违背了按要素分配的基本原则。根据曲福田等相关专家的测算,农村集体及农民所得到的农地征地价格大概是为出让价格的1/10,而农地出让价格大概为市场价格的1/5,即补偿价格、出让价格和市场价格的比例为1:10:50。

二是征地补偿金分配的比例失调,造成个别分配主体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根据温铁军(2003)的测算,农民在征地价中只能得5%~10%、村级集体经济可以得25%~30%、60%~70%最后为乡镇政府以及各部门所得。处于弱势地位且失去土地保障功能的农民只获得了微乎其微的征地补偿,分配关系极其不合理,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造成农村社会政治的不稳定。

农地流转的市场化,不但可以获得土地承包的收益,还可以节约劳动力去从事非农业生产的行业,有利于发挥交易竞争机制的作用。根据新制度经济学,明晰稳定的产权是市场交易的基础。由于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的不明晰性和产权虚位等所存在的实际问题,土地调整时有发生,导致了农民所拥有的土地承包权极其不稳定。

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市场化程度与农村分配关系的合理性成正相关,市场化程度越深,越有利于农村分配关系。房屋和宅基地是农民最有价值和稳定的保障功能。如果对房屋和宅基地的限制少,市场化的程度高,则农民从中得到的实惠越多,越有利于农村分配关系的合理化。现阶段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市场限制过大,农民自身很难得到其中的应有的资产收益。土地管理法规定“宅基地使用权人经本集体同意,可以将建造的住房转让给本集体内符合宅基地使用权分配条件的农户;住房转让时,宅基地使用权一并转让”。结果导致了农村的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无法形成规模,要素价值也没有发挥出来,使农民在合法的分配权益受到损失。

四、结语

综上,农村分配关系与农村土地流转的程度成正相关性。市场化的深度越深、广度越大,越能体现其价值。在以后的农村征用土地的政策上,国家要充分考虑农民的自身利益,规范的市场化,透明的价格化,分配比例的合理化,充分体现农民土地资产的市场价值。但是国家目前的土地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国家应该明确规范农村征用地的价格尺度,应设立专门专向的征用地价格规定的办公机关,尽可能地打击一些不法分子在利用征地的法律所存在的漏洞而中饱私囊,把滥用错用征地给国家和农民所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少,切实保障农村土地流转的合法与合理进行。

参考文献:

[1]张合林.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征用与流转制度创新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5,(5):41-46.

[2]李翠霞.农村分配关系的系统诠释――再读《农村分配关系问题研究》[J].商业经济,2008,(5):129.

[3]赵婉晴.论土地流转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J].现代农业科技,2009,(3):12-14.

[14]陈锡文.土地流转必须先“动人”后“动地”[J].领导决策信息,2002,(8):27.

上一篇:浅谈高职院校图书\档案的一体化管理 下一篇:汽修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