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10-20 09:20:16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心理健康与道德品质、体质健康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通过对宕昌县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所发现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性分析,发现留守儿童的现状的不乐观性,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与探索,积极引导留守儿童在心理、生理上健康成长已成为一个十分现实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要解决留守儿童的诸多相关问题,需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网络体系,尤其在政策措施,直接的教育机构、家庭教育等方面应加大力度来改变现有状况。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1-0117-02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及其以下的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1.亲情的缺失,影响了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程度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在对我校248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后发现,有70.1%的留守儿童只能通过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中57.3%通话时间在3分钟以内,并且一周或更长时间才能与父母联系一次的比例达到64.9%,甚至有16.5%与父母没有联系。即使在有限的联系中,留守儿童也很少能够直接与父母通话。留守儿童强烈渴望与亲人的情感交流,但是父母难以企及,因而大多数留守儿童变得性格内向,不善于交流,也不大愿意寻求帮助。248名留守儿童中,有焦虑心理的占27.4%、抑郁的占27.6%,有恐惧感的占24.5%、易怒的占22.7%。

2.家庭教育的缺失,影响了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的养成,导致行为偏差的出现。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而由于种种原因,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出现行为偏差,甚至出现违法犯罪行为。在对248名留守儿童的相关调查中发现:有过失、说谎、偷窃、攻击以及破坏行为的,分别占57.6%、35.2%、7.4%、30.6%和41.3%。另外,受出外打工的家长影响,留守儿童易产生“读书无用”的思想,出现厌学情绪,学习缺乏热情,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248名留守儿童中,有40%的孩子学习成绩为较差,38.7%的学生成绩中等偏下。

3.监护权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生活中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由于父母疏于照顾,临时监护人又因种种原因无法认真行使监护权,导致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医治和受到意外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孩子的生存状况存在诸多隐忧。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时有发生。目前农村适应留守孩子的公益性娱乐设施很少,而社会上诸如网吧、游戏厅、不良书刊、黄色碟片等无不污染着孩子幼小的心灵,不少留守儿童经常光顾此类场所。

二、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的紧迫性与重要意义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对家庭、学校而且对我们整个社会教育体系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任重而道远,剖析“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缺失,影响其健康成长的因素,从几年的学校德育及对学生思想教育经验来看,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是儿童个体成长的重要阵地,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将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终身的影响。因为儿童的成长需要稳定安全的环境,父母的呵护和关爱,是儿童最为安全、温馨的环境,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是儿童的基本需要。但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享受不到这一正当的权利。其家庭或者是父亲外出,导致父亲的教育角色弱化;或者父母双方外出,使得“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如亲子互动,外出务工父母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城镇教育费用较高,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儿童没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碰到不顺心的事心中一片迷茫。同时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认为自己打工就是为了孩子,只要给孩子以金钱补偿就对了。这样长此以往孩子拿着钱也就心安理得地乱花,无形中使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孩子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人生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父母和子女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作为一种教育因素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质量和儿童的成长发展水平。其次表现为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一方面,农村贫困家庭不能为少年儿童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观念陈旧。农村的贫困文化及教育现状滋生了农民“教育无用论”、“读书无用论”等思想,使他们对子女的教育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并对教育持有一种功利性价值取向,进而将其演化为一种短视的实惠观,以家庭利益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另外“留守儿童”寄养家庭代养人文化素质普遍低,其寄养家庭缺少文化氛围,无力辅导其学习,教育方式不科学、不理性,难以了解到儿童的心理困惑,从而也加剧了“留守儿童”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留守儿童”的不良性格和行为习惯。

2.农村文化教育环境的制约。众所周知,我国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广大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经济落后与文化贫困相生相伴,这种现象在我县农村和边远山区尤为突出。这种贫瘠落后的农村文化以其浓厚的小农意识顽强地“抵制”着外部先进文化的影响,消极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构成了制约农村教育健康发展的障碍因素,使农村的教育缺乏必要的文化动力和观念支持,缺乏刺激和推动农村教育发展所需的人文环境,人们难以打破原有陈旧、落后思想观念的束缚,客观地影响了“留守儿童”对教育选择的倾向。农村经济生活的现实是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小规模的简单生产方式短期内无法换代升级,人们往往感受不到传播人类文化和开启人类智慧的教育带给他们的“实惠”。他们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短期内的经济利益,教育对他们来说纯粹是一种“风险投资”。加之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加剧,教育返贫现象的存在,在相当程度上淡化了他们对子女升学接受良好教育的价值选择,使他们变得更为务实和保守,及早让孩子停学外出打工或者孩子不愿读书也不要紧,减少这笔投资相对实惠。同时,我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管理存在的种种弊端,也使教育缺乏鲜活的动力。

三、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留守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成年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破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难题,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都必须共同努力、通力合作、相互配合。从一年来的调查、探讨中发现,为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对外出务工的父母加强引导,促使他们转变观念,改进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在教育的过程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其作用不容忽视。要促使外出务工的父母转变错误的观念,引导他们关注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要关心孩子的物质生活,更要重视孩子的精神和心理的需求,促进孩子全面发展。所以已经具备条件的父母,应当将孩子接到身边接受教育,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而暂时还不具备条件的父母也应该慎重选择托管的临时监护人,重视孩子的监护权,多创造时间和机会与孩子交流,加强与孩子沟通,努力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2.在家庭功能缺失的条件下,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应发挥主渠道的作用。一方面,学校要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的制度化建设,如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情况登记制度、定期向所在地乡镇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汇报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制度、留守儿童沟通交流制度、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制度、留守儿童监护人联系制度等,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常规化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创新对留守儿童的管理模式。大胆创新课程设置。调整课程结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生存、安全和法制教育,使之自尊、自立、知法、守法,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和整体素质;优化教育内容,增加生存技能的教育,以适应社会和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鼓励、支持团队中的核心角色与留守儿童深交朋友,多与他们交流和沟通,抚慰他们的心灵和感情,使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

3.社会各界要关心农村“留守儿童”,尽量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怀,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各种媒体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多宣传他们的现状,公布他们的实际困难,增强社会各界对他们的了解,提高对他们的关注程度,从而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多做贡献。乡镇以及村委会等也应该发挥作用,通过设立校外辅导站等方式,为农村“留守儿童”增加能够开阔眼界,扩展知识面的场所,可以聘请学校的辅导员或有一技之长并热衷于服务“留守儿童”的同志担任辅导员,引导孩子全面发展。只要社会各界都来关心农村“留守儿童”,那么他们就会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春艳.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J].教坛聚焦,2010(17)

[2]徐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论文,2006(8)

[3]周小骥.成都市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调查与分析[D].四川大学MPA学位论文。

[4]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

[5]罗相义.浅谈农村学校留守儿童教育问题[J].专家论坛・决策管理,2008(2)

[6]陈孝彬.教育管理学(修订本)[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上一篇:教师情绪智力的作用与养成 下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