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中“问题探究教学”的策略

时间:2022-10-20 07:55:01

浅谈数学课中“问题探究教学”的策略

摘 要: 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在《现代的课》中是这样对“问题教学”作阐述的: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让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或由教师自己提出这些问题并解决它们,在此同时,向学生说明在该探索情境下的思维逻辑。作者认为马赫穆托夫的这段理论可作这样的概括:就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仅仅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结论,让学生自己对知识产生“疑”,从而能自主地生成“问”。本文对如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从不同方面作出探讨,以期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关键词: 数学课 问题探究教学 探究性学习 提出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获取数学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科学探究能力通常包括:提出问题能力;作出假设能力;制订和实施计划能力;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能力。有人形象地把问题称为数学的心脏、数学生命之源泉,因此,让学生学会提问题,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不但能产生思维的动力,而且决定思维发展的方向和性质,这对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十分重要。

一、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

很多教师认为,学生不爱“提出问题”,或者根本就没有问题。其实,可能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在数学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肯定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应当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课堂上多鼓励学生随时提问,课后留有时间让学生提问,这在数学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尤为重要。

例如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时,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三只青蛙呢?很多只青蛙多少张嘴?多少只眼睛?多少条腿?我们如何表示?引导学生探究。初一学生已有一定的“提出问题”能力,他们信口问来,有的问题与本探究活动有关;有的则离题较远;有的谈不上什么科学性;还有的甚至是教师根本就回答不了的问题。但是,提问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从以后的探究活动中可以看出,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可得到极大的发展。

二、创设“提出问题”的情境

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不敢“提出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学生是心理素质差,一发言就心慌、胆怯;也有的学生担心自己提出的问题档次不高,遭人嘲笑。因此,要想在探究性学习中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要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对提出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引发学生努力思考、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从而大大强化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激学生“提出问题”的欲望

在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欲望,发展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笔者在探究过程中的具体做法是:(1)利用探究中有趣的数学学现象,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欲望。如在勾股定理的探究性学习中,通过度量各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学生发现了许多有趣的数学现象,如有的学生就会问:为什么三边会正好为连续的3、4、5?给出怎么样的三根棍子能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这些有趣的数学现象,大大激发了学生“提出问题”的欲望。(2)利用探究过程中的实验改变条件,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欲望。如利用原来不能组成直角三角形的三条线段,经过教师或学生对实验的条件作出改变,在此,学生可能提出很多问题,为什么要改?为什么要这样改?我的改法和他的改法哪个更好?从而使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3)利用探究所得的结论,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欲望。探究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初中学生所做的探究都是早有定论的,我们的目的是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有时探究的结论可能会有一些偏差,甚至相反。教师如果能很好地利用好这些探究结论的偏差,引导学生好好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最后得出探究的正确方法,就能很好地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生“提出问题”的技能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国内有研究者认为,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促进学生提出问题的前提,具体到数学探究性学习中,笔者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利用案例探究,在探究过程中,结合教材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案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2)激活学生思维,强化问题意识。在数学探究性学习中,教师不能把问题强加于学生,而应通过启发式教学,精心设计探究式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形成探究问题的强烈意识;可以在探究时,把学生提出的问题稍加整理,重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2.发展相关的知识和能力。

探究性学习中问题的提出,必须以概念、规律、原理的掌握为基础,而且在重视基础知识获取的同时,更要使学生形成比较、分析、综合、推理、演绎、发散思维等能力。数学的概念、规律、原理的表述是非常严谨、规范和科学的,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态能力。另外,还要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等等。

3.利用国外的先进模式。

国外提供的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模式很多,笔者常用的是K-W-L模式。其主要由三个问题组成:“关于这个主题我已知道什么?我想通过这次探究学到什么?我最终学到了什么?”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教学中,可在要求学生在审题过程中,随时问自己,已经具备了判定条件,还需要什么条件?如何证明这一条件,有没有别的证明方法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这种模式的训练,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的能力自然得到发展。

五、评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

关于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赵占良先生认为,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评价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一看是不是一个科学问题;二看问题的表述是否明确、具体;三看问题的探究价值高不高。从这三个方面评价学生的问题质量,及时表扬学生的提问能力,促进学生的后续学习。

1.看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不是一个科学问题。

科学的问题必须有科学的内涵。面对一种事物或现象,同一个人会有不同的问题,不同的人更会有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有的是科学问题,有的则不是。比如看到落叶,有的人会想落叶象征什么?有的人会想落时的作用机理是什么?等等,需要教师给予适当评价。

2.看问题的表述是否准确、具体。

提出问题的含义是指将头脑中产生的疑问用明确的语言表述出来,这中间往往要经历逻辑思维和组织语言的过程。在数学探究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有些问题就显得有些庞大,有些难以回答,或者可以有多种答案。引导学生把一个问题问得小一些,明确一些,且要有针对性。

3.看问题有没有探究的价值,探究的价值高不高。

关于对问题探究价值的评价,主要看提出问题时调动已有知识、经验的广度和深度。这个问题有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调动了各方面的知识,就有了很高的探究价值。如果是有质量的问题,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及时探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学生经过自己的主动探索、实验,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不断解决问题,从而发现新的知识,使学生体验到主动探究成功后的喜悦,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信心。同时能使学生感悟到“面对新问题,联想旧知识,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揭示知识规律,获取新知”的探究方法和策略,使他们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性学习活动中。

实施数学问题探究,是数学教学和学习方式改革的必由之路。学生能否提出问题、提出高质量的值得探索的问题,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和进行合理引导。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有效的探究时间和空间,形成良好的问问题的风气,从而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兴宏.关于学校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构想.上海教育科研,2000、01.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体验新课程(数学).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4]周广强.教师专业能力培养与训练.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

上一篇:让文言文教学闪耀人文光华 下一篇:格式塔完形法则与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的意象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