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玉落盘,不绝如缕

时间:2022-05-03 06:02:42

摘 要: 音乐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有时很难用言语表达;白居易的《琵琶行》和苏轼的《赤壁赋》中都有关于音乐的描写。作者着重从获得美的感受、体验美的情怀、进入美的境界三方面谈谈对音乐美的理解和感悟。

关键词: 音乐美 理解 感悟

“珠玉落盘”是“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改写。诗句出自唐代白居易《琵琶行》(以下简称《琵》),是描写琵琶音乐的名句。“不绝如缕”出自宋代苏轼《赤壁赋》(以下简称《赤》),是描写箫声的名句。

音乐是无形的,抽象的,稍纵即逝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很难用文字记录它,描写它,表现它,有时甚至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琵》、《赤》这两篇诗赋,是古代作品中描写音乐的典范之作。作者捕捉到了乐器演奏的各自特色――琵琶这种弹拨弦乐的“颗粒性”声音特点,箫这种竹管乐器“悠远,苍凉”的特性。结合当时的情境,借用音乐,充分表达了他们的心声。感叹之余,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对所写乐器的熟悉、对音乐的理解及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欣赏音乐重在感受和领悟。

一、获得美的感受

人类对音响有一种天生的敏感。如母亲怀抱婴儿时,让婴儿的头部偏向左侧――母亲的心脏,婴儿会感到熟悉,感到安全,会很快安定下来。又如当一个小孩子奶声奶气地叫“妈妈”时,年轻的母亲们都会以为是在叫自己,因为童声都一样。只有孩子发育变声后,每个人才有了自己的声音,而且是独一无二的声音。这样就有了音量大小、音域高低、音色好坏、音质优劣等差异。别人能够模仿你,那是因为别人抓住了你声音的特点。“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突出的就是你的个性。

自然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本身无所谓美与不美,自然是因人而美,是因人的感受而美:对人来说,面对自然可能无动于衷,只有“感受自然”才有美。风声、雨声、泉水叮咚声;桑树颠的鸡鸣声,深巷中的狗吠声,长江两岸的猿哀鸣声,等等,大自然赋予了我们无穷的宝藏,只要用心感受,便“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赤》)。

汉语拼音因为有四种不同声调:阴平是高平调,调值为55;阳平是中升调,调值为35;上声是降升调,调值为214;去声是全降调,调值为51,所以发声后有高有低,抑扬顿挫,非常好听。那些讲究对仗、讲究韵律的诗词歌赋且不必说,读来肯定具有音乐美。单从一个人讲话的语速、语调、轻重缓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对方的心声――流畅轻柔的话语让人舒心,急促生硬的话语让人紧张,断续含糊的话语让人疲惫,等等,这就是汉语的魅力。音乐作用于人的感受,是直接的,深入心灵的:喜欢就是喜欢,感动就是感动。在《赤》中“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喝到尽兴时想唱就唱,发自肺腑,因为这是心底里的声音。《琵》中“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那是因为琵琶音乐太吸引人了,太好听了,“如听仙乐”一般,让人迫不及待听了还想听。

二、体验美的情怀

欣赏音乐要以情感体验为中心,配合联想、想象。我们或许有过这样的体验:小时候的某一天,如果妈妈突然抬高音量,大声、急促、凶凶地叫喊我们的名字,那么我们的第一反应肯定是紧张、恐惧。因为过去的类似的情感体验告诉我们,妈妈生气了。紧接着我们会联想自己哪里做错了。其实这一过程揭示了音乐欣赏的不同一般:情感体验在前而联想想象在后。一般的艺术欣赏是联想想象在前而情感体验在后。如小孩看见穿白色衣服的人就想躲避,那是因为他会联想到护士医生,然后会想到吃药、打针的痛苦。

情感体验以感受为基础,但又是对感受的提升。如聆听《黄河大合唱》,我们会感受到震撼,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我们会联想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的磅礴、大气。黄河,这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永远压不垮打不倒的象征。会联想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坚强不屈、顽强抗争的英雄气概,会产生悲壮慷慨、激越昂扬的情感,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豪迈,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等等。

情感体验要调动诸多感觉,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赤》、《琵》中就运用了叠词、象声摹音的方法,如《琵》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赤》中“其声呜呜然”;以意绘声,如《赤》中“如怨如慕”;以声拟声,如《赤》中“如泣如诉”;或采用以形拟声的方法,如《琵》中“大珠小珠落玉盘”、《赤》中“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以形拟声”的这种通感修辞手法,将视觉与听觉相互转移和沟通,充分表达了人的情感体验。“大珠小珠(视觉)落玉盘(听觉)”,“余音袅袅(听觉),不绝如缕(视觉)”。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写道:“将手轻柔地放在小树上,我可以感觉到小鸟在音律丰满的歌声中快乐地跳跃。”其中有触觉、听觉、视觉的转移和沟通,这对于一个失明失聪的人来说是非常丰富的情感体验。通感也可以是嗅觉与听觉之间的联系,如朱自清《特塘月色》中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嗅觉),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听觉)”;视觉与听觉之间的联系,如“光与影(视觉)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听觉)”等。

三、进入美的境界

美的境界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人生而具有追求美的天性,具有摆脱功利、超凡脱俗的意象:五音不全的人也会哼哼,色彩不辨的人也会涂鸦,大字不识的人也吟诗,吝啬鬼也有破财助人的冲动,等等。

音乐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音乐可以给人听觉以愉悦,净化人的灵魂,使人的精神得到一种高度的享受,进入美的境界。如就餐时的轻音乐,睡觉时的摇篮曲,旋转时的华尔兹,会场上的迎宾曲,等等,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赤》中“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写出了音乐对人的影响是长久的,绵延的,细腻的;会时时萦绕在心里,久久回响在耳畔。《琵》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是写音乐效果的名句,真实地反映了人们一旦沉浸在音乐美的境界中,便会陶醉,忘记了自我。

泰戈尔说:“我的生命就像一个多节的芦笛,经过它希望和收获的缺口,便奏出多姿多彩的音乐。”人生就是一首《命运交响曲》(贝多芬)。所有对自然的感受,都是对生命的感受,都是对生命存在价值和生命存在方式的感受。只要我们用心领悟,就可以达到在琴声中与圣人对话,沂水春风后放歌而归的美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江苏省职业学校语文教材编写组.杨九俊主编.《语文》教科书.江苏教育出版社.

[2]袁振国主编.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

上一篇:九年级数学有效复习策略之浅见 下一篇:我国中小纺织企业科技创新驱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