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类大学生人才培养

时间:2022-10-20 06:23:34

管理类大学生人才培养

[摘要]本文对管理类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作了较为深入的阐述,分析了管理类大学生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管理类大学生人才培养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管理娄素质要求现状和问题培养措施

有的经济学家统计:在一个产业或行业中,优秀的经营管理者给企业和社会创造的价值平均是科技人员的5~10倍,而我国的管理类人才素质普遍低下,高素质的企业家更是奇缺。在新经济时代,如何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成为摆在各所大学面前的紧迫课题。

一、管理类大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

1.良好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管理类专业注重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教育相结合,除了学习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在实践中发现美、创造美,积极地参加各项文化活动,不断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2.较强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管理类学生应树立良好的合作意识,具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3.灵活的适应能力与应变能力。信息时代,管理者只有具备快速处理信息和灵敏预测信息的能力,才能确保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较强的创新能力与实际运用能力。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管理类人才应具备有效地开展经营活动的实际运用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

二、当前管理类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1.管理类大学生人才培养的现状。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第一,工商管理教育的专业学科设置得到了很大的调整和优化,许多大学根据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对原有大专业进行了进一步地细化,先后增设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项目管理、公共事业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等新型管理专业,及时满足了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其次,在课程设置上,也广泛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采用更加与国际接轨和符合现代经济特点的新课程,更加注重实践的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2.管理类大学生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

(1)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在传统的高校本科教育体系中,往往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从层次上定位于企业高级管理类专业人才。正是受这种传统教育体系的束缚,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管理类本科培养方案中,理论课程如“两课”、文化基础课比重过大,专业课程设置太少。

(2)课程体系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在现有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中,理论课程明显重于实践课程,在课程设置上,专业理论课的开设越来越多,而传授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实践教学环节受到轻视和排挤。

(3)培养模式单一,教学缺乏多样化。现行课程体系明显显现出“专才教育”模式的特点,专业课程设置过细、过专、过窄,对必修课的重视大大超过选修课,选修课不仅课时少,而且课程类别也比较单一,培养出来的学生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在教育模式上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4)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人格环境和学术自由。在现行条件下许多学生都是被动接受老师的理论知识,基本没有独立的学术思考和思想自由,不能就基本的管理理论和老师进行思想辩论;学生的思维模式呆板,基本上沿袭着老师的思维模式;在讨论案例时,不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三、管理类大学生人才培养的措施

1.拓宽知识面,加强综合素质教育。管理学科门类作为一门边缘性的学科,其所包含的内容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三大学科,可以说包罗万象,内容十分丰富。因此,对于管理类大学生应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拓宽其知识面,促进其综合素质和能力和提高,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于其广泛知识面的需要。

2.改进传统教学模式,引进增加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参与互动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其严重弊病则是: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成长,按这种模式培养出的绝大部分是知识型人材而非创造型人材。

为了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互动式”、“引导式”、“启发式”、“讨论式”课堂教学模式,保证大学生素质拓展目标的实现。

3.加强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训练。管理类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能力占有其总体能力相当大的成份。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接触社会中,深刻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从而达到使大学生增强社会意识与责任感的目的。

一方面,可以组织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体育比赛、演讲比赛、校园艺术节等)培养大学生的合作能力、人际协调能力、竞争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应加强实践性环节教学。利用大量的案例、模拟、实训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理论和实践的兴趣,保证学生动手能力的养成。

4.构建有效平台,促进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高校应为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能力构筑有效的平台。第一,发展学生社团作用,促进学生的知识交流与活动组织。第二,推动教师的科研工作为学生能力的锻炼提供支持。第三,推动学校后勤为大学生能力培养服务。大学后勤可以通过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直接发挥育人功能。大学后勤可以通过提供工作岗位、建立学生参股的后勤服务实体和建立学生经营服务实体行等形式给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

参考文献:

[1]王敏:谢宁论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3(4):76~79

[2]刘永琴: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J].高教探索,2004(3):93~94

[3]王娟:高校学生素质拓展与素质教育思考[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9(6)51~53

[4]赵宝新赵丽新:大学生素质拓展与高校素质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5(4)15~18

上一篇:企业体验营销实施管理 下一篇:上市公司外部融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