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逃课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分析

时间:2022-10-20 02:35:22

大学生逃课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分析

摘要:大学生逃课现象日益司空见惯,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知识的学习和学校的教学质量。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围绕逃课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对逃课原因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逃课;学习成绩;考试制度

一、关于大学生逃课的研究综述

逃课是指学生通过各种方式逃避听课的行为。可以分为显性逃课和隐性逃课。显性逃课是指学生在正常教学时间内,非正当理由而不去上课的行为。这是学校规章所禁止的,逃课达到一定学时就要被开除。隐性逃课是指学生去上课但不听讲,而是在做其他的事情,实质为“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行为,例如玩手机、看小说、睡觉等。

对于逃课的研究始于1994年。文章多为个人观点阐述,缺乏数据支持。2003年后,人们对逃课现象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如刘阳等的研究采取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开展调查,对逃课现象的原因(从学生、教师和教育体制三方面)及对策进行深入探讨。马雅菊从学校教学管理、课程设置因素,教师素质因素和学生自我管理、专业兴趣、学习目标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原因剖析。张守莉等在吉林农业大学的调查基础上,从主观与客观角度对学生逃课原因进行分析与探讨。另外部分学者专门从心理学、社会管理学和经济学理论视角对逃课行为进行研究,比如胡春国等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分析经常逃课学生的自身原因及应对策略,认为学生逃课主要是不能满足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求层次,创造性的提出以辅导员为主,同学为辅的“志愿服务”模式帮助逃课学生。赵淑红基于博弈论分析学生逃课不逃课与老师点名不点名的利益冲突及成本收益比,认为加强教师对课堂的管理是减少逃课率的有效方法。孔令富等以农科类大学生调查为基础,对逃课学生的心理因素进行深入分析,认为当代学生对学习兴趣的缺乏、叛逆心理以及浮躁情绪是造成逃课的主要原因。

总之,目前关于高校学生逃课现象的研究主要基于样本数据,从学生、学校与社会三方面主体进行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探讨。也有以经济学、心理学等理论为支持,对逃课行为与动机进行的分析与论述。但是总体而言,研究方向比较狭窄与宏观,仅仅看到了逃课现象的表层原因,对隐性逃课问题关注不多。一些对策的提出过于理想化,缺乏可行性。学生为什么逃课,逃课对学习成绩与未来毕业没有影响吗?关于这一问题尚没有确切结论,本文试图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北京林业大学(211重点院校)经济管理学院70名大三学生为调查对象。问卷主要围绕逃课行为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展开,最终收回有效问卷68份,有效率97.14%。其次结合访谈与论坛讨论,从学生角度了解逃课现象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及其逃课心理。

研究使用spssl7.0和Excel2007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三、数据分析

1.大学生逃课现状分析

大三学生一般明确了个人目标,对学校规章制度熟悉,其学习呈现课程量多、课程难的特点。以北京林业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大三一学期有10门课程,其中专业必修课程7门,共410个学时。

据笔者调查,逃课学生占到调查群体的96.92%,可见大学生逃课现象依旧严重,令人担忧。

图1显示,大三学生逃课最多的是专业选修课,其次分别是公共选修课和政治等基础课。这不仅反映出学生对于纯理论课程不重视,同时也反映出专业课作为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逃课率高的问题。在此,笔者认为原因有三。一是部分学生不再以学习为唯一或者主要目标,而是开始为就业或者出国做准备。二是由于教师教学方式单一,课堂缺乏兴趣。三是由于学生逃课机会成本低,逃课后果不严重。

图2显示,对于逃课后的去向,43%的逃课学生把时间用在睡觉、上网和逛街购物上;16%的逃课学生用于自主学习;15%的用于做学生组织或社团工作;少部分学生逃课用于实习兼职、运动以及处理个人事务。由此可见学生逃课的替代大都不利于学习。

图3显示,大部分学生逃课的原因与课程安排和教师授课质量有关。部分学生由于学生工作、课外比赛等个人事情而选择逃课。另外学生追求自由与放纵叛逆的心理也是导致其逃课的原因之一。

图4显示,68%的学生认为其获取知识的途径是自学,仅22%的学生认为上课收获很大。一方面反映大学学习环境的自由与学习渠道的多样,另一方面反映出课堂教学模式的问题,部分学生认为课堂学习效率不如自学,从而导致逃课行为的产生。

2.逃课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分析

由图5可直观看到:逃课与学习成绩有正向影响关系。一般逃课次数越少,学生习成绩好越好。同时通过spss软件分析得出两者相关系数r=0.37,表示学生逃课次数对学习成绩有影响,但是影响不显著。

表一以“上课睡觉”和“上课玩手机”两类典型行为代表隐性逃课,成绩水平的均值显示出“为与不为”的行径对学生学习成绩有影响,但影响很弱。同时据调查,72.31%的学生觉得上课效率一般,主要是因为隐性逃课行为的影响。

表二显示了不同学生对于逃课是否影响学习成绩的看法,44.62%的学生认为有影响,但是影响小;38.46%的学生认为没有影响,只是加重了期末复习压力;甚至12.31%的学生觉得完全没有影响。可见学生对于逃课的后果预估值低。

四、结果分析与对策探讨

1.逃课对学习成绩有影响,但影响性很弱

这与市场经济学中的成本收益理论相契合,在显性成本(此处指学生在学习上的金钱付出)基本一致的情况下,谁付出的隐性成本(本文指在学习上所付出的时间与精力)多,谁最终的收益(指学习成绩与收获)也就大。逃课的学生相对于不逃课的学生而言,花在学习上的时间要少(此处不包括把逃课时间用于自学的学生),成绩自然不如上课的学生。但调查结果显示,逃课次数对学习成绩并没有显著影响,这主要归结于以下两点原因:

(1)与高校现行考试制度有关。现在的大学考试过于形式化,大多考题简单呆板,加之考前老师会划定考试范围,考试成为考验学生记忆力的工具,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检查手段。

(2)与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现状有关。一方面,随着大学生市场供过于求,大学生找工作难问题凸显。为了能顺利就业,部分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开始考证、实习和兼职,这占据了学生部分上课时间。另一方面,学校为保证大多学生能够正常毕业,使考试简单化,提高考试通过率,这导致学生放松了对上课学习的重视,“考前突击族”逐渐庞大。这种考前突击心理在历史课、公共选修课等基础知识强的课程尤为明显。

对此,从学生自身角度而言,应端正学习态度。从学校角度而言,不应一味提倡创建科研型大学,应注重对学生的培养,加强学风建设,提高校园学习氛围。具体来看,学校应加强制度建设,既可以负强化约束学生上课,如制定课堂考勤制度并与学生个人成绩或毕业挂钩,也可以正强化激励学生主动投入

课堂,如进行精英式教育、奖学金制度等。同时应提高学期考试效度,在对试题质量进行严格审核的同时丰富试题题型,以知识应用题型为主,识记题为辅。限制教师在考试前划定考试范围,降低学生投机取巧心理,使其能真正扎实投入课程学习。

2.课堂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作用逐渐被自学取代

大学学习自由度很高,任何学生都有逃课的可能。据笔者调查,68%的学生主要依靠自主学习来获取知识,仅22%的学生通过课堂获取知识。可见,课堂作用逐渐被自学取代,其原因主要有:

(1)课程设置与学生需求不吻合。目前社会的广泛经济化、实用主义以及功利主义倾向,使部分学生感觉课堂所学作用不大,还不如按自身需求进行自主学习,导致课堂作用削弱。

(2)教师上课质量不高,使学生感觉课堂缺少实质性内容。教师的教学态度、方法以及内容是否具有时代性以及是否与实践相联系等都会影响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对此,从学校角度看,课程设置应服从专业学生需求,结合实践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从教师角度看,应注重培养教师的教学质量。

3.隐性逃课现象突出

有些大学课堂虽然是座无虚席,但其中部分学生处于应对上课点名等“被上课”状态。学生课堂上睡觉、玩手机、看闲书的现象普遍存在。一方面体现部分学生自制力差,学习态度不端正;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大学课堂管理不严的问题。隐性逃课虽然没有显性逃课影响明显,但其一样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

因此,为减少隐性逃课行为,不仅应该加强学生自身学习观念,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而且应提高教师上课质量,吸引学生真正投入课堂。同时教师也应肩负起课堂管理的责任,督促学生认真听讲。

大学生逃课行为泛滥原因之一是其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直接影响,不危及学生根本利益。当然学生逃课的原因多样复杂,需要学生、教师、学校以及社会的重视与共同努力才能够真正解决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刘阳赵琳王海滨:大学生逃课现象及其原因对策分析[J],福建高教育研究,2009年第3期

[2]马雅菊: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高校高职研究,2010年8月上旬刊

[3]张守莉,宋卓:关于大学生逃课问题的研究及对策一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10年第10期

[4]胡春国,周育山: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分析经常逃课学生的自身原因及应对策略[J],科技与生活,2010年第11期

上一篇:谈谈住宅的特性 下一篇:探求大学生就业难原因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