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整合打造泛珠三角区域竞争力

时间:2022-10-20 01:12:53

以产业整合打造泛珠三角区域竞争力

摘要:产业整合既涉及到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自然环境,资源禀赋等问题,又和政府的产业政策,所创造的投资环境以及利益协调机制密切相关。因此,地区产业整合是一个涉及面广。操作难度比较大的复杂工程。详细分析泛珠三角地区的产业整合的基础,整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和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对策,对于以产业整合打造泛珠三角区域竞争力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泛珠三角洲;产业整合;区域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3-0135-02

一、背景资料

泛珠三角洲地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海南、云南、贵州和四川九省(区)以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即所谓的“9+2”。这九省区地域辽阔,相互联系密切,面积为199.4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0%,人口4.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34.8%,2003年GDP为6300亿美元,占中国经济的四成左右。泛珠三角洲的启动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区域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生产要素跨地区的流动与组合都是以各地区之间的产业结构异构互补为基础,产业整合为手段的。因此,产业整合在泛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产业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的聚集效应,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提升整个区域的综合竞争力。

二、泛珠三角地区产业整合的基础

1、共同的区域空间

这主要指两方面:地理意义的共同区域和基于基础设施紧密联系的共同区域,二者缺一不可。经常的情况是:各合作地区仅在地理上属于同一区域,基础设施却很落后,导致区域分工无法实现,产品交易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受到限制,此种情况使区域合作的利益大大受损甚至没有利益。共同的区域空间主要保证区际贸易和区域要素自由流动,这是区域合作获得利益的关键。

2、各省区产业结构发展水平不一样

产业结构演进在发展的总体趋势上呈现出不断从低级向高级演进的过程。香港和澳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三次产业已经发展成为较为成熟的“三二一”结构,海南由于热带农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较大,所以形成“一二一”结构,广东虽然第三产业发展较快,但仍然处于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型的过程当中,湖南、江西、贵州、四川、广西和云南省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还比较大,产业结构还处于进一步优化过程中。由于国际和国内条件的变化,各省(区)在发展传统产业的同时,也注重了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3、各省(区)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产业部门

在各省(区)经济发展中,已经逐渐形成了多产业并存发展的态势,与此同时,每个省区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产业部门。

4、经济开放程度参差不齐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由外贸依存度和国际投资开放度。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投资开放度最高,达18%左右和50%左右,广东、海南和福建则不足香港的1/2。其他地区则更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必须进一步加强泛珠江三角洲地区对外经济联系,提高对外资的引进质量和利用水平。

三、产业整合中遇到的问题

1、产业的优化升级问题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多而不强的现象也较普遍,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偏低。产业初始阶段存在种种盲目性和粗放性、小生产管理方式等逐步凸显其负面作用。抽样调查表明,珠三角地区自主研发的企业比例还不到40%,多数企业没有核心技术,劳动力技能也普遍低下,不少企业存在“一流设备、二流管理、三流产品”的现象。集群企业“搭便车”、仿冒制假等外部不法经济行为也时有发生。

2、生产要素流动性问题

产业整合必须依托相当程度的生产要素的流动、优化组合和空间上的相对集聚。目前,小到城市与城市之间,大到类似泛珠三角这样的区域乃至全国范围内,生产要素和人口的跨行政区域流动、产业链的延伸仍受到相当程度的制约,同时,缺少完善的市场机制,缺乏统一的市场规范和市场化的行为规则,企业之间、区域之间长期各自为战。这不仅使布局过于分散的产业难以集聚和优化组合,而且不利于扩大经营规模、减少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3、产业整合当中的利益协调问题

各省区极力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非国家计划的区域合作中,各省区参与合作与否必然从自身利益出发。有两个主要原因:各省区拥有相当大自;各省区将经济发展作为主要目标。经济发展的压力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力。

4、产业梯度转移问题

经过20年的发展变化,粤港澳地区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前店后厂”的投资合作模式已发展成热,在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衰退产业必须逐步退出。根据产业布局的成本理论,应以生产成本最低为准则来确定产业的最优区位,由于成本推动。“大珠三角”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必然面临向周边低成本地区扩散和转移。可见,腹地狭小已成为“大珠三角”发展的“软肋”。

四、以产业整合提升泛珠三角区域竞争力的对策

1、规范和协调产业整合过程中的政府行为

在产业整合过程中,政府应制定支持优化组合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加强对组合产业经济的规划与引导。政府可以借鉴美国加州产业优化组合的许多经验和做法。一是依据区域资源和竞争优势,选择确定组合产业的发展方向,避免一哄而上和过度竞争。二是有针对性地提业发展援助。主要包括调整经济政策,根据形势需要更新产业发展标准,降低产业发展壁垒。以促进产业内部小企业发展。三是完善公共领域的支撑体系。主要包括增加财政预算,改善基础设施等。另外,还应该突破条块分割,建立泛珠三角区域共同市场。

2、鼓励产业优化升级

建立健全有效的产业优化升级的激励机制。实行泛珠三角区域联合,以地方为主,各省、市给予适当支持,通过对产业集群中关键性技术与共性技术的政策支持、技术动援与优惠的财税政策扶持,如提供研发资金和创新风险资金等,鼓励厂商创新。同时要着力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制定完善的制度,包括采取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在不牺牲个体厂商的权益和经营灵活性的同时,有效地协调企业之间和企业与公共部门的合作。

3、鼓励合理的梯度转移

每个国家或地区都处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梯度上,每出现一种新行业、新产品、新技术,都会随时间推移由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传递。企业布局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产品的技术要求和成本。新产品和新兴产业部门一般都发源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因为兴旺部门布局的决定因素是技术基础、劳动力素质和协作条件。停滞部门产品和衰退部门产品经过成熟发展阶段,技术不再成为决定性因素,取而代之的是产品成本因素,这时,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丰富的原材料、廉价劳动力、便宜的地租等比较优势对企业布局具有较大的吸引力。种种因素的结合,使得停滞部门和衰退部门转移到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而经济发达地区则可以继续开发生产新产品,发展新产业,使产业不断升级,从宏观整体上形成一种产业不断扩散推移的现象。

4、协同整合产业优势,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广东省珠三角地区业已形成我国规模最大、发展最快、产品出口所占比重最高的电子信息产品产业集群,包括珠江东岸(广州、东莞、惠州、深圳的部分县镇)的信息产业集群和珠江西岸(顺德、中山、南海、江门、珠海、广州的部分县镇)的电气机械产业集群在内的电子信息产业走廊业已初步建成。产业集群作为一种高效的组织形式,以区域网络为基础,通过强化专业细分,促使每个企业把产品做精,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关联和协作效应,形成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推动产业的升级和创新,提升区域竞争力。

上一篇:基于SHTO理论对东西部房产发展水平的探讨 下一篇:吉林省发展民营经济的金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