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资源配置实证分析

时间:2022-10-20 11:07:31

广东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资源配置实证分析

摘要:文章对广东省县(市)域经济发展差异实证表明,进入经济转型期以来,广东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长期处于区域空间极化状态,区域差异不断扩大,金字塔型县(市)域经济差异模式持续强化,呈现出典型的核心-型空间结构。由此判断:广东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在资源配置中存在着不合理性和低效率。因此提出广东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资源有效配置运行机制的实质。

关键词:经济转型期;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资源配置:广东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9)10-0052-05 收稿日期:2009-04-21

区域经济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经济和社会现象,区域空间的差异的形成与资源的配置和产业的空间转移密切相关。我国进入经济转型期(1978-2015年)(樊安群,2005)以来,这一问题更加凸显。许多学者对之进行了研究。其中,实证研究部分更多在宏观层面上探讨(覃成林,1997;杨开忠,1994;吴殿廷,2001:周玉翠等,2002);目前我国对微观地域的空间经济演化比较缺乏探讨。李小建、樊新生(2006)以县域为基本单元,以人均GDP为衡量指标,分析了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过程。鉴于从县(市)域角度和范围对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研究较少的情况,并且考虑到县级单元是我国具有行政、管理、经济职能的最基本的地理微观区域,对县域分析更能反映发展差异问题,因此在对广东省发展差异的因子分析的样本选取中,突出县域的特点,把全省的县级县、市作为主要分析对象。

本文将以县(县级市)域为主要(包括部分市)研究单元分析广东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时空特征,以实证地区间非均衡空间集聚发展模式。

一、广东省县、市级区域空间资源配置的动态过程

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及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分析,过去常用人均GDP等单项指标,采用指标绝对量之差、增长率等定量分析方法。由于单项指标分析方法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有时难以对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化作出准确的判断,本文采用综合指标法,以较为全面反映空间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主要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指标的选取力求能较为全面反映地区的综合发展水平。据此,我们选取了反映经济总量水平的最具代表性的10项指标,其中,经济水平指标包括人均GDP(1)、人均工农业产值(2)、人均储蓄额(7)、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8)、人均财政收入(9)、职工平均工资(6);工业结构水平指标用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3)和非农业人口比重(5)表示:城市化水平指标用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4)和非农业人口比重(5)表示;经济效益指标用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10)来代表。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通过对广东省1990年73个县(市)(包含6个地级以上市)和2005年广东省69个县(市)区域样本进行公共因子的提取,然后利用所提取的公共因子及其得分,计算综合评价值。

(一)广东省县(市)域因子分析过程解释

利用1990年和2005年统计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均得到4个公共因子,运算过程表明,观测变量KMO检验和Bartlett检验结果,1990年、2005年数据进行Bartlett检验的F值均等于0.000,表明数据来自正态分布总体。1990年的KMO取值为0.871,2005年的KMO取值为0.823,说明进行因子分析很好。

采取主成分法来提取公共因子,根据其旋转后的因子提取结果,提取的4个公共因子的累计贡献率,1990年的达到98.07%,2005年的达到93.21%,根据其旋转因子载荷矩阵表,4个公共因子分别可反映经济水平、工业结构水平、城市化水平和经济效益等信息。并进一步计算各公共因子得分,然后将公共因子得分加权求和;计算综合评价值:Q1=∑W*kyk;式中k=1,2,…,p,p为公共因子的个数,wk为第k个公共因子的权重,yik为第i个样本的第k个公共因子的得分值。

(二)广东省域综合指数分析

1 1990年广东省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呈显著的核心一型空间极化状态。根据1990年的综合评判指标分类结果(表1),1990年,第一类是深圳市,得分最高,是广东省的空间中心。第二类的珠海市、佛山市、东莞市、中山市四个市得分次之。前两类是广东省的经济发达地区,构成广东区域的核心区。第三类的县、市属于广东省经济发展中地区。也均分布在珠江三角洲,构成核心区与区之间的边缘区(过渡区)。第四类的县、市属于广东省的欠发达地区。这些县、市基本分布在广东的东翼、西翼和北部山区(除高要和博罗外,这两县属珠三角地区),构成广东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区域范围。

从以上数据可以表明,20世纪90年代初,改革开放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使经济转型期进入一个相对持续的阶段,广东地区的经济空间结构形成明显的核心一型格局。从发展水平看,并没有形成以广州、深圳两地为中心的双核型经济空间结构。

2 2005年广东省域的核心一型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根据2005年的综合评判指标分类结果(表2),2005年,第一类仍然是深圳市,得分最高(高出排位第二的东莞市2.43分)。第二类中,与1990年比,增加广州市,并且排位上东莞由第四上升到第二位,广州由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第三类中,与1990年比,除广州上升外,减少(下降)6个县市,保留4个县市。并且增城和从化的排位上升明显,增城上升7位(顺排第七),从化上升8位(顺排第九)。第四类中,除增加6个县市外,其余的县市归类与1990年一样没有变化,但排位有的县市变化很大。

从表2中可以看出,15年后,由第一、二、三类县市构成广东省域的单核型核心区和边缘区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但边缘区的范围明显缩小;第四类县市构成广东省域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但空间的范围明显扩大。广州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正处于上升时期,从总量和实力上构筑真正意义上的深圳、广州双核型区域经济结构的趋势正在逐步形成。

二、广东省空间极化与空间扩散分析及结论

(一)区域空间极化作用持续,回波效应明显。区域差异不断扩大

广东的核心区极化作用强,极化速度快,表现在核心区与区的极差值过大。因为核心区愈来愈集中在六大地级以上市的城市区位上(从以上分析的边缘区的县市缩小可知),由于城市中心的集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加强,促使区域空间极化作用持续不断,回波效应明显,使核心区与区之间的边缘(过渡)地带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越来越大。从表1、表2可以看出,由于受极化作用的影响,一些县市的经济实力与核心区所在城市的差距拉大,因子分

析的综合指标排位不断后移,后移最多的遂溪县前后相差55个位次。

(二)核心区的集聚力远大于区的集聚力

一方面,从第一、二类的核心区所在区位可以分析:核心区所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高而促使其集聚能力强。2005年,珠三角土地面积41698KM2,仅占全省的23.2%,但集聚的人口数(年末户籍)达2498.88万人,占全省的31.6%(若加上外来流动人口,则比例数还要高许多)。其中,核心区中的六大城市(深圳、东莞、广州、珠海、佛山和中山)的土地面积为19188KM2,仅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0.7%,但六市的人口密度达到1979.3/KM2,高出全省平均值的2.9倍。地区生产总值18059.38亿元,占全省的95.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11.47亿元,占全省的67.0%。数据显示:珠三角土地面积小,人口数量多且密度大,创造的产值和收入高,充分表明珠江三角洲人物财的集聚程度大,集聚力度强。另一方面,第四类主要以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为主的区,2005年,土地面积共有161842KM2,人口数(年末户籍)共达6487.12万人;地区生产总值共达5490.52亿元,占全省的24.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共计188.48亿元,仅占全省的10.4%。数据显示: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的土地面积大,人口密度相对小,创造的产值和收入较低,说明人物财的集聚程度小,集聚力度弱。

(三)核心区同时产生扩散作用,区出现一定程度的涓滴效应

从表1和表2可以分析,广东区域经济空间持续产生极化作用的同时,扩散作用也开始出现。受扩散作用的影响,空间的部分县市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和实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综合指标的排位前移,前移的县市主要有分布在山区和沿海两地的10个县。这种由核心区向区扩散的反极化运动,产生涓滴效应。但是,与区域空间极化的集聚力和回波效应相比,广东的区域空间的反极化的扩散力和涓滴效应较弱,从表中显示出区中即使排位上升较快、靠前的一些县(如海丰县),经济实力仍然不强。因此,这种扩散难以动摇广东的中心一型空间极化状态的基本格局。

(四)金字塔型县(市)域经济差异模式持续强化

从表l和表2分析,划分为第一类的深圳综合指标与第四类的县市的最大差值,1990年是4.2,2005年是4,35;1990年,综合指标中第一、二、三和四类县市分别为1、4、11和57个;2005年,综合指标中第一、二、三和四类县市分别为1、5、4和59个县(市)域经济差异呈典型的金字塔模式(如图1)。因此,广东的核心区的经济辐射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小,扩散力不强;特别是金字塔型中属于十分关键的中层部分县市数量明显不足(如第三类的县市数量减少),使金字塔型的县(市)域经济差异模式更加凸显。

(五)结论

广东各县(市)域经济的发展,在经济转型期的一个相对完整的阶段(1990-2005年)中,各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均提高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并且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15年中在不断提高:1990年各县市人均GDP的平均值为1690元,其中人均GDP最小值为610元,到2005年,各县市人均GDP的平均值为17421元,其中人均GDP最小值为3012元,15年中分别增长了9.31倍和3.94倍。但是,各县市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增大,极化作用增强。因此,从以上因子分析中,我们能够得到一个基本的结论:广东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在资源配置中存在着不合理性和低效率,从而导致在经济转型期出现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失衡。

三、广东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资源有效配置运行机制

(一)提升核心-型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等级形式

双核型结构可认为是点轴式空间结构的雏型。核心区中的核点(增长极)增多,核心区由核点通过轴线向扩散的能力就会更强,有利于地域空间资源沿点轴进行有效配置,减少点轴区域间的发展差异性,因此属于较高级的空间结构等级形式。由点轴到网络空间结构是更高级的等级,因为网络的形成进一步强化了位于网络上的点对周围地区的扩散和辐射作用,这时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形成较为均衡的态势(李娟,2002)。

1 选择点一轴渐进式空间开发模式。广东的区域经济空间发展轴线已经成型,可以在此基础上采取点轴开发模式。具体来说,(1)确定主发展轴线。广东的主发展轴线实际上已经十分明确和完善,主要是深圳一广州一珠海,两端分别接受香港和澳门的经济辐射,沿珠江口呈V型分布,在轴线上的城市还有东莞、佛山、中山,共五个城市构成主轴线上的五个点。(2)在主轴线上采取葡萄串式的布点开发,以达到“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布局目的。这里的布点主要是在主轴线上不断增加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因为主轴线是珠江三角洲作为核心区内的最重要的经济集聚和经济扩散与辐射的通道。布点条件已经成熟;通过布点增强产业集聚,加强城市群的点的作用,使核心区的发展极功能尽快得到完善和加强,促进经济辐射能力的生成。(3)加强广州作为准核点的功能开发。广州为省会大城市,在省域空间结构中作为主要的中心地与深圳遥相呼应,并构成双核型结构十分重要。因为双核结构揭示了区域中两个不同功能的城市之间的空间耦合关系,这种空间组合可以实现区位上和功能上的互补(陆大道等,2003)。为此,广州可在汽车产业等重工业产业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和围绕新白云机场的临空经济产业区的建设上下功夫,增强区域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顺利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形成广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力。

2 加强网络开发,向网络型空间结构转化。当点一轴开发到一定程度后,区域经济空间的重点开发要转移到次一级的发展轴线、点和面上,由此形成网络空间结构,使整个区域空间开发进入一个高级阶段。(1)开发次级发展轴线。共有四条次级轴线:东轴线:广州一汕头方向;西轴线:广州一湛江方向;北轴线:广州一韶关方向;沿海轴线:汕头一深圳,珠海一阳江一雷州半岛。在这四条次级轴线上,关键要利用核心:区的经济扩散和辐射效应做好产业空间布局,促进点一轴一面在地域上的融合。特别是沿海轴线,要充分利用海洋一港口一腹地之间的联系和区位优势,做好海洋型生产力结构布局和资源配置。(2)加强网络建设。除了交通、信息的网络建设之外,其一,要特别重视区域间和区域内的企业网络空间结构的完善与优化,这是构成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重要微观基础,尤其要加强边缘区、区中的企业网络的形成与扩展,建立与核心区经济的网络联系。其二,重视广州新白云机场的临空经济网络建设。大型机场是发展临空经济网络的前提,广州新自云机场是国内三大枢纽机场之一。以机场为核心向临空辐射,呈现出立体化、多层次、辐射状的特点。国外数据表明,临空经济的涵盖网络范围在1500KM2到5000KM2之间(彭澎,2006)。因此临空经济网络建设对广东区域经济的发展十分重要。

3 改变县(市)域经济发展差异模式。适度的差异性有利于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这也是区域经济的魅力所在,但差异性越来越大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就必须改变。广东要改变县(市)域经济发展差异模式,由金字塔型县(市)经济发展差异模式转化成纺锤型县(市)经济发展差异模式。要使大部分的经济欠发达的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上升到中游,地区发展差异缩小。

(二)打造新型大珠三角经济圈。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经济转型期的新时期,广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以往的地缘优势逐渐减弱,政策优势逐步消失,产业升级的压力加大,许多不可持续的因子增多,决定了新时期广东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必须优化调整到一个新的层次和水平。由此,要达到这个目标,笔者提出打造新型的大珠三角经济圈,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思路。

1 建设粤港澳经济一体化的空间格局。如,可利用CEPA政策效应,更多地吸收香港的经济辐射效用,特别要在现代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产业方面接受香港的辐射;还要在交通网线上构造珠三角城市圈快捷通道。

2 确立香港在大珠江三角洲的中心地的战略地位,与深圳、广州形成一极双核的区域空间发展模式,带动广东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3 广泛参与亚太经济圈、东盟经济圈、环北部湾经济圈和台海经济圈的区域经济合作和交流,积极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促进自身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尤其是要重视与东盟的经济合作。由于广东的地缘关系及与东盟经济往来的基础,广东与东盟建立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景十分广阔,这将十分有利于广东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重组和优化。

4 加强与泛珠三角地区的区域合作,主要突出沿海与腹地的关系。重点发挥区域优势互补的功能和作用。

上一篇:新欧洲经济危机及对新兴经济体开放的启示 下一篇:美国反倾销与制造业进口、产出、直接投资双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