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实验记录单设计促进学生有效记录和探究

时间:2022-10-20 09:18:08

优化实验记录单设计促进学生有效记录和探究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的核心是实验,而探究实验中“记录”是小学科学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它在整个科学教育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当前小学科学教育中的记录并未受到相应的重视,存在着“记录价值不明、记录过程缺失”等问题,由此影响了科学记录的有效性。本文旨在从重视记录单的层面,提出优化记录单的设计,促进学生的有效记录,从而让学生更好的探究。

关键词:优化;记录单设计;有效记录;有效探究

“科学课的有效记录和探究”要求学生在科学课收集整理数据资料的过程中,首先做到及时,在探究发现的第一时间作好记录;其次要“忠实的记录研究事实”,就是在记录过程中应该实事求是,避免掺杂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应讲究真实性;再者要求记录者能通过记录所获得的信息,能进一步分析事实隐含的理性内容。

纵观目前的小学科学教学实践,科学课记录虽然越来越得到了我们老师的重视,大部分课中都要求学生做科学记录,但许多仅仅是做一下记录方便汇报而已,大多流于形式。至于对“怎么做记录?怎么记录更有效?怎样利用记录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的进程?”许多老师都欠缺深入的思考。我今天谈的也只是就记录单的优化设计,促进学生有效记录与探究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思维逻辑,审慎记录单的必要性

是否有必要设计实验记录单,为做到课堂的有效性,这是记录单安排前需要思考的。实验记录单是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而设定的。

我在执教教科版五年级上册《雨水对土地的侵蚀》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比观察模拟实验中“雨水”对“土地”的侵蚀设计了如下记录单: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实验记录单

(可以用文字或画图的方式记录!)

当学生们拿到记录单观察“下雨前”的“雨水”与“土地”时显得很无措,有的在雨水这一栏内写上“液体”,“土地”这一栏内写上“固体”。显然,在材料呈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观察。于是,改进了实验记录单,在“土地‘下面提示了观察项目:从土地的颜色、形状、干湿、软硬等方面观察。之后,学生对其描述有了较理想的改变。对此。老师对学生的思维进行了干预,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很大的局限,甚至可能有的学生不明白干嘛要从这些方面观察,使学生失去了自主探究的能力。

模拟实验完成后,当将雨前与雨后的土地同时通过实物展台呈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却能够滔滔不绝地描述雨水对土地的影响。

通过搜索有关这一课的相关资料,所有老师都设计了表格,表格上都呈现了这样的项目:对于下雨前“土地”和“雨水”的描述。

科学记录很重要,但是不是处处都要用呢?在“下雨”前,学生没有一个对比的物体很难知道要从哪些方面观察,有时强加于学生的观察不仅无效,而且影响到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此处记录不符合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反而仅用肉眼观察记录在脑子里,在实验下雨过程中土地的变化能使课堂效率变高,使其顺水推舟,易于学生接受。

所以。科学记录单用得恰到好处才好!

二、针对不同年龄孩子的心智特点。对照课程标准进行记录单的设计

3-6年级都开设有《科学》这门课,但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孩子,其心智特点不同,掌握的知识也不一样。《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在具体的内容标准中,有许多直接与记录有关的内容,如“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做出书面计划(记录)”;“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能用简单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能用简单的工具对物体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记录)”;“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教师要针对这样的特点,一一对照课程标准的内容,随着层次的提高加大难度,让学生进行实验的记录。

让我们来看几张不同年级科学实验记录单:

三年级上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常见材料在水中的沉浮实验记录单:

四年级上册《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状态记录单:

五年级上册《运动与摩擦力》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关系实验记录单:

六年级上册《轮轴的秘密》轮轴作用的实验记录单:

这四个实验都是各年段上册的实验,从实验记录单上看,我们可以明显发现实验的难度在不断地增加。最初要求学生打钩的形式记录实验现象,然后要求用文字记录,再要求学生能对数据和现象做出初步的分析,得出一定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实验操作越来越趋向开放,学生可以更多的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进行实验探究。从思维的层面上来说,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单纯的现象观察记录,到现象数据的分析,从思维上让学生不断的提升。

三、结合实验内容,简洁明了

根据实验的内容,用最直观和简洁的形式呈现记录单。做到能让学生提笔就记,避免过多的指导性的内容呈现,尽量把对学生实验中应怎样记录放在学生实验中,用言传身教来指导,而非文字的形式打印在表格上,这样并不能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且降低课堂效率。

在一次学校教研活动中,我上了《探究马铃薯沉浮的原因》的展示课。这节课中我安排了三个学生实验,分别调制两杯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盐水和糖水),用弹簧秤称出马铃薯在清水中、在盐水中和糖水的重量,并设计了如下三张实验记录单:

在自己学校试教中这里没有发现问题,可是在当天的教学中出现了很大的麻烦,有好多小组他们只填完了数据,当填写我们的发现这一栏就卡住了,有的小组在我的提醒下还是不知道填什么好?为什么是这样呢?我一直在思考,我想大概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 老师课前预设过高。当初我在思考这个教学环节时,因为想到是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应该有一定的分析与整理的能力。再加上试教时这个环节一切顺利。所以也没有花很多的精力去预设。

2. 实验表格设计的过于简单。这节课给我的教训是:以后在不熟悉的班级中上课,要把事情想得复杂,工作做仔细些,肯定没错。如果再上一次,我会把表格中我们的发现一栏重新设计,具体量化,让同学们能对号入座。(见下表)

3. 学生忙于做实验而忽视记录。学生年龄小,对做实验非常感兴趣,而要通过实验现象来分析实验结果。分析出内在联系是有一定的困难的。这需要我们老师平时在使用记录单时要及时提醒同学们填完所有栏目,引导学生如何来整理归纳实验结论,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思考和更深入地学习。

记录单,不仅是为了我们老师收集掌握学生学习状况的各种信息,而重要的是为学生更好的学习而服务的,因此,教师在设计记录单时格式化些,详细些,要多替学生想一想。

四、内容不要过多干涉学生思维。给孩子充分的发散空间

在观察某个实验中,尽量不要为了达到预设的现象结果,限制学生的观察项目,使其局限在仅有的项目内。应充分的给孩子空间,让他们去发现、探索,认真观察他们所能看到的,并记录,要避免流于形式而效果不佳的实验。这才是适合科学学科发展方向的。

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教学单元第二课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师通过多次试教对实验记录单做了以下的调整。

改进前:物体发声与不发声的对比观察实验记录单

改进后:物体发声与不发声的对比观察实验记录单

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将“现象”一栏改成了“你看到了什么”,这一改进是多次试教的结果。虽然学生已经经历了一年多的科学学习,可对“现象”一词的理解还是那么的吃力,更可惜的是,如果使用改进前的记录单,很多小组会在“现象”一栏中只填写“发出声音”或“没发出声音”,这使记录的价值大大降低。记录单所期望的是以学生为主能观察到发出声音的物体在振动,而不发出声音的物体没有振动,这同时也是本次探究活动的目的。于是,教师想到了回归自然,用学生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提出记录的要求,在试教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研制组

2.喻伯军,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3.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教育科学出版社

4.浙江小学科学网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市梁湖镇中心小学

上一篇:浅谈高三《生物》第二轮复习策略 下一篇:浅谈说与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