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师范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策略

时间:2022-10-20 08:55:16

提高师范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策略

摘要:当下,师范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已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视,因其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更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提高师范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应从优化课程设置、推行多元化教学与实践活动、加强课程资源整合、改进教学方法和考评办法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师范院校;人文素养;教学策略

当下,师范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因其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更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他们将成为未来的人民教师,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高低,对学生素质的养成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将决定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价值。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就倡导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我国2008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学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以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为指导,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学生既具有较强的业务工作能力,又具有爱岗敬业、踏实肯干、谦虚好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可见,提高师范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刻不容缓。教学策略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这三方面动因的简单集成,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制定教师与学生共同遵守的科学规范的教学程序。提高师范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策略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课程设置、提高人文课程比重

优化课程设置,适当提高人文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教学计划的制定应以选修课和活动课为平台,如开设《影视名作赏析》、《中外戏剧欣赏》、《中国小说欣赏》、《中外传记欣赏》、《国学经典诵读》、《中华名人故事解读》、《中国文化概说》等选修课,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它对人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以及行为模式等都有深层次的影响。教师通过创建浓郁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感受、理解、热爱和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让文化的精华在他们身上发扬光大、代代相传。教学中努力张扬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开阔眼界,陶冶情操,以获取学校、课堂中难以接受到的思想锻造和知识营养。这样可以在教学活动中,一方面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使他们自始至终充当着主人的角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求知、积极探索等主体性人格素质。另一方面,我们既注意了学生智能的开发,又对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格爱好、自信心和意志品质等方面进行了培养,把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贯穿于教学始终,注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二、多元化的教学与实践活动

教育是以学生为对象的一种心智活动,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所以提升人文素养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根本点与原发点,以培养人、塑造人为教育目的,扩展学习的领域与功能,提高学生的文化追求和审美能力。除了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及人文素养之外,还应当广泛地开展以学生为中心,以文化、文学等为内容的各类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将人文素养的提升教育延伸至学生生活学习的每一角落。例如,开展读书活动和系列讲座,当代的师范院校大学生,由于其阅读面比较窄,所以学生掌握的知识自然也就比较匮乏。绝大多数学生很少利用课余的时间阅读文学作品,即使读书,也是纯为消遣,这对他们人文素养的提高毫无益处。因此,高校教师就有必要有选择地引导学生进行系列读书活动,推荐学生阅读优秀的作品,拓展阅读,能迅速而有效地扩大阅读视野,从而使学生认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断吸收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加深文学底蕴。阅读体裁要多样化,适当涉猎诗歌、散文、戏剧、长篇小说等。文学源于情感,而情又恰恰是最能打动吸引学生的。只要内容健康有益,无论文学作品、科学技术,还是历史哲学方面的书都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同时,广请专家、学者开展各种类别的讲座,以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这样,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教材的讲授、教师的引导,树立学习和生活中的榜样,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达到提高人文素养的目标;课外活动通过经典作品的启发心智、教化思想、激励情感的作用,使学生在文学名家的引领下,在读书心得的交流中,感受真、善、美,体悟真、善、美,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心灵的陶冶。

三、加强课程资源之间的整合

课程资源呈现多元的形态,对不同形态的课程资源的作用和价值教育教学工作者都应该有清醒的认识。提升师范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应该加强语文与艺术、科学、人文等门类之间的整合,可以打开学科间的壁垒,使其融会贯通,以弥补分科教学所带来的缺憾,让学生的感官都能在飞扬的神思中捕捉到灵感,开设出真正具有个性色彩和人文色彩的课程。整个文学学科的教学,除了学习关于文学的各种知识和锻炼分析能力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只要我们能够准确、适时、敏锐地抓住每一个环节,人文精神的内涵就会如“润物细无声”一样潜入学生的心里。传统教学中的以本为本,唯书是教,那么薄薄的教科书定然会湮没于浩如烟海的教学内容之中,这就需要高校的教师跳出书本的樊篱,将教学内容拓展、延伸,使其变得丰厚。可以组织学生排演课本剧,给经典影视剧配音,或者进行诗歌朗诵会等。在学科内部,也存在系统的知识体系。看似孤立的教学内容,其触角往往会伸及学过的或将来要学的知识,或在内容方面,或在方法领域。教学中将封闭的线段向前后作射线,一线串珠,使知识更为系统化,以教材研究为切入口,以课堂教学为重心,拓展德育阵营,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得到人文素养的提升。从而达到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参与,乐于提升人文素养的最终目的。

四、改进教学方法和考评办法

教学应为学生创建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力求在最基本、最普遍的意义上来探讨加厚加宽学生人文底蕴,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种氛围中帮助学生发挥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在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学会宽容与沟通,在智慧的相互激励中,使学生的智力、能力得到全面发展。让学生走向校园文化活动,走向社会调查,走向校内外的实践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实行多样化的考评办法,那种试卷式的考试,将学生的学习方法更多地局限在死记硬背的框架内,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考试方式的变革可以在保留传统书面考试形式的同时,适当加入实践活动的考核分数,激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获得人文素养的提升。同时,努力提高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也是塑造师范院校“两代师表”的重要途径,教师的人文素养包括其学识水平和人格魅力,教师的学识水平不仅包括他在本专业研究中的深度,还包括教师对本民族人文精神的深刻理解以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其游刃有余的应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可以直接对学生产生无言的持久的影响。教师人格魅力所折射出的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审美情感等,是学生人文素养建构的重要参照。建立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和正确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自觉鉴别和抵御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的关键。

总之,人文素养的提升是一个持久而又艰巨的过程,笔者的研究也仅仅是限于对提高师范院校学生人文素养有效教学策略方面做出的一点思考,故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还应进一步实施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在起点较低的学生层次中如何开展人文素养的教育,如何保证人文素养教育的长效性和持久性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张大均.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市场营销专业菜单式实训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下一篇:大学生公务员职业生涯早期阶段的自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