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代纺织工艺的发展

时间:2022-10-20 07:37:16

浅析中国古代纺织工艺的发展

摘要:古代美术工艺的设计是人类对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双重探索和思考的结晶。作为工艺美术的代表之一,纺织工艺的进步正是纺织工具的革新和技术的进步的改进而带来的。

关键字:工艺;纺织技术;材料;科技;服装

中图分类号:K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4-0067-01

中国古代的纺织工艺在中国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就曾使用过种类丰富的材料,加工技术与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马克思认为,人们在创造历史的生活过程中首先需要满足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随着人类从荒蛮走向文明,服饰作为人类基本生活需求之一,纺织工艺的发展也就成为人类物质生产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人类在加工和使用自然界的现成材料中加深了对材料性能的认识,进而利用材料的特性,发明了新的技术和新型器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在长期的采集、狩猎活动中,学会了利用树皮、草茎等植物纤维搓制绳索的技术,并将植物纤维进行手工的捻合或是从动物韧带劈开丝筋作为缝线,对服装的结构状态作了进一步的加工。骨针的发现和钻孔技术的掌握使人类对工具的设计和制作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原始居民们已经可以利用兽皮之类的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而钻孔技术改进的不仅是纺织工具,还有对早期衣物的加工,例如兽皮的缝合与固定。当先祖们将个人的审美倾向逐步的加入到手工改造的劳动产品上,设计也就此产生了。对于衣物的要求也随着自身技能的提高而不断的改善了自我的生活状态,并具有积极的主动欲望和行为了。

纺织技术的出现,大大扩展了服饰质料的来源,并使古代服饰从单调简陋的原始形态逐渐向舒适美观发展成为可能。妇女们除了纺织以外,还剥取野麻纤维,用陶石捻成细线,织成粗布。石制和陶制的纺轮的出现可以证明当时人类的原始衣料除兽皮以外,已经开始有麻、葛和其他植物所织成的衣料。而纺织工具骨梭的出现使原始阶段的纺织技术摆脱了“手经指挂”的方式,为纺织品的大量生产创造了条件。桑蚕业的技术升级在商代得到重视,促使了当时的丝织生产水平迅速提高,人们渐渐熟练地掌握了育蚕、缫丝、丝绸的技术,而且还对织机进行了改造,使之能适应提花织物的生产要求,墓葬出土的丝织残片说明了此时已经能够生产出提花织物。

服饰的形、色总是由简陋向高级渐进发展的。据考,商代服饰衣料用色厚重,除使用丹砂等矿物颜料外,许多野生植物如槐花、栀子、栎斗和种植的蓝、茜草、紫草等也已经用作燃料,为服饰材料和纹饰提供了物质资料。从丝织品的美术加工方面,在染织技术提高的基础上,特别表现在色彩的多样和色彩的运用诸方面,秦汉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表现在对丝绸施加文彩的方式上也出现了染、绘、绣及印,直接织出花纹图案的丝织品被称作绮、锦。中原的纺织技术就由搓绳、钻孔发展到养蚕抽丝的技术升级,并能够获得麻丝,原始“腰机”的发明对纺织技术而言更是一个革命性的飞跃,它使纺织产品从此可以有相对整齐、统一的形制,原始的工艺在劳力减轻的前提下有了更多的变化,纺织产品也由此开始有了更多的个人审美设计添加在里面了。在以后的纺织工具改进中单纯的人力劳作的“腰机”也逐步被水力纺车,以及踏板织机所取代,外力加入到手工生产中,带来的是织布的生产率的大大提高。

从中国古代的服装形态来看,温暖、潮湿的亚洲东部地理环境造成了中国服饰必然是宽松的状态,这与西方的紧窄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是服装实用功能的必然选择。丝绸作为吸湿性、透气性强的纤维材料,这也是形成中国古代服饰形态的大多为飘逸的丝绸织物的一个客观因素。棉布作为贡品或经贸易流入中原地区的,在南北朝时期虽已广泛流行于帝王士大夫阶层,但棉花种植技术尚未传入,因此丝绸作为古老东方特有的中国产品,在历代王朝便被皇帝作为主要的经济支撑产业发展得博大精深。在物物交换的天朝朝贡体系中,丝绸长期扮演着贵族工艺品以及天朝“恩赐品”的角色。从积极的角度来看,由于封建时代下中央集权的控制,“丝绸之国”的美誉极大的促进了传统丝绸工艺的发展。

正如书上所说:传统的延续,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突变”,突变的起因多数是由于社会的重大变革或某种强制行为。19世纪中叶以后,封建社会末期闭关锁户的中国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大炮、鸦片和廉价商品打开了大门。我国长期的封建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原有的手工业解体,与广大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和近代机器生产密切相连的纺织印染工艺在舶来品的冲击下,发展缓慢,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然而在设计的历程中,中国纺织工艺的发展总是在对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双重探索和思考过程中,相伴着科技的进步不断前进的。在现代社会,文明之间的交流带来的将是纺织工艺的推进,我们理应更加自信,更好地继承并发展优良而有特色的中国纺织工艺,以探索和发展的实践来推进未来纺织工艺和科技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诸葛铠.设计艺术学十讲[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2]袁仄.中国服装史[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3]陈鸿俊.中国工艺美术史[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古诗词艺术歌曲《枫桥夜泊》的意境初探 下一篇:现世的隐喻:本雅明图像美学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