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术后病人行肠外营养的临床疗效分析

时间:2022-10-20 07:18:35

普外术后病人行肠外营养的临床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普外术后病人行肠外营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30名普外术后患者的肠外营养方式,将其分为PN组和对照组具体营养方法如下。结果:PN组的并发症及死亡率较对照组低,氮平衡状态维持较好。结论:手术前后的营养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手术死亡率并缩短住院时间。

【关键词】肠外营养;混合营养液;混合牛奶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8.082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8-2062-0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PN组:本组患者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龄最小的31岁,最大的78岁。本组患者患有重症胰腺炎的4例,胃癌的3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例,结肠癌4例还有黏连性绞窄性肠梗阻3例。

对照组:本组患者男8例,女性6例,年龄最小的42岁,最大的76岁。患有重症胰腺炎的3例,胃癌4例,胃溃疡2例,结肠癌4例,广泛性小肠坏死1例还有黏连性绞窄性肠梗阻2例。

1.2方法:PN组:本组行颈内静脉插管10例,周围静脉输液6例。对患者输入混合营养液,共计一周时间。

对照组:本组行行颈内静脉插管4例,周围静脉输液10例。先在术后3天禁食,给患者输入葡萄糖补充能量。在术后第4-7天,此时为了便于氮的平衡的监测,静脉输入葡萄糖供给的同时输入混合牛奶供给。其中配成的混合牛奶每1000ml含热量和氮比为137∶1。

PN组混合营养液配制依据:

热卡计算公式:W=体重 H=身高A =年龄

BEE(男)=66.47+13.75W+5.0033H-6.755A

BEE(女)=655.1+90563+1.65H-4.675

总热能需要量=BEE×应激系数(应激系数=1.25)营养物质

热能和氮的比例原则:热能(kcal):氮(g)=100~150∶1糖:脂肪=2∶1。

对照组配方如下:牛奶100ml、豆浆1000ml、鸡蛋160g、白糖150g、奶糕50g、植物油15g,搅均滤渣装入瓶中备用。

2.结果

经过8天的临床观察两组病人并发症及死亡率的发生情况(见下表):

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经过一周的治疗及临床观察,发现PN组仅有1例出现切口裂开,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25%;对照组术后有3例出现并发症,其发生率为21.4%,而对照组死亡2例,其中1例为肠坏死发生于肠切除术后第12天,死于感染性休克,另1例为重症坏死性胰腺炎发生于术后第15天死于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大出血及两侧肺内感染。据文献报道[1],手术前后的营养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手术死亡率并缩短住院时间,我们观察的结果与其他学者的研究具有一致性,值得借鉴。

3.2一般腹部大手术病人处于应激状态,文献表明其机体代谢需要的能量是正常健康人禁食状态下的1.29倍[2],所以需要机体动用大量的脂肪进行供能,而当脂肪的能源不足时,人体将会动用蛋白质的分解功能,因此患者会出现负氮平衡,表现为各项营养指标下降。本组对照组患者在术后3天均处于禁食状态,依据传统的治疗方法单纯10%葡萄糖供能。但是其液体量即使达到机体所允许的最大量,而其所提供的能源也仅为正常状态的50%,并且无脂肪和氮源的供应,所以患者术后3天内机体的代谢一直处于负氮平衡状态,表现为各项营养指标明显下降。术后3天病人排气后可以经口进食混合牛奶,但由于胃肠功能受限制而进食的混合牛奶量也是有限的,所以其提供的热量仅为正常健康人的25%,在临床观察中不足的热量只能靠静脉输注葡萄糖供应。数据表明[3],葡萄糖和混合牛奶所提供的热量总和也仅为正常健康人的1/2,而混合牛奶中提供的氮源尚未达到机体正常代谢所需要氮源的1/3,所以机体处于负氮平衡的状态,传统的治疗是一种亏欠治疗,并不能较好的营养术后患者。PN组根据Hanis-Benedict公式计算,不但提供了足够的热能,而且按照热氮比为100~150∶1的原则提供氮能。从而为机体提供了瘦肉型物质,满足了机体所需的热量和蛋白质,数据显示术后第4天病人机体代谢就转为正氮平衡,并且其他各项营养指标明显强于对照组,是值得借鉴的营养方式。

3.3肠外营养液的应用方法:混合各种营养要素如高渗糖、氨基酸和英脱利匹特等装入3L营养袋中,然后配制成混合营养液由静脉输入。这样做法的好处是避免了单独输入各种营养要素的弊病,若是单独输入高渗葡萄糖容易产生利尿作用,在损伤肝肺功能的同时还易产生高渗性非酮症酸中毒。英脱利匹特和高渗糖的同时输入避免了单独输入高渗葡萄糖的缺点,同时还具有增强葡萄糖的保氮作用。还可以使营养液的浓度降低到10%左右,无形中减少了对血管的刺激作用。另外,英脱利匹特缓慢静脉点入能使体内脂蛋白脂肪酶充分地消化必需脂肪酸,这样避免了英脱利匹特输入过快引起的不良反应,使营养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沙金辉.普外术后病人行肠外营养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6,(22).

[2]金松,杨彦民,李金梅,孙凌宇.腹部外科病人术后行完全胃肠外营养的临床观察[J].中国局解手术学杂志,2000,(01).

[3]余梅.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进展[J].护理研究,2004,(20).

上一篇: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诊断临床探讨 下一篇:内固定治疗跖跗关节骨折脱位早期并发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