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治疗应密切关注药物外渗

时间:2022-10-20 03:45:52

化学治疗应密切关注药物外渗

化疗药物外渗是指具有细胞毒作用的药物,在经血管给药时,若渗出到周围组织,可导致严重的局部组织损伤,甚至会发生皮肤坏死、难治性溃疡。根据损伤引起的严重程度不同,可依次将化疗药分为三类:发泡性药物、刺激性药物、非发泡药物。如何防治化疗药物外渗,将损害减至最小,现总结如下:

化疗药物外渗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本身及操作技术两方面。患者因素:静脉细而脆、反复化疗及输注刺激性药物致静脉硬化、静脉炎、静脉凸出易滑、血管壁脆性增加、年龄小及肥胖等。技术因素:穿刺技术不熟练、同一部位多次穿刺不成功、置管位置不佳、快速浓注、加压输注等。

预防措施:1.做好宣教工作,注射部位一旦有任何不适,应立即告知医护人员。2.选择合适的静脉穿刺部位,以方便留置套管针,避免使用钢针。对于应用发泡性化疗药、长时间应用刺激性药物的患者,优先考虑使用中心静脉置管。3.穿刺部位要注意避开关节、肘窝、手背、下肢静脉。4.输注两种不同的化疗药时,两药之间应快速注射20ml生理盐水,并确保回血正常。5.输液期间要经常巡视检查。

如何诊断外渗?一般来讲,化疗药外渗会有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早期症状大多为注射部位刺痛、烧灼感、胀痛以及红肿。迟发症状包括外渗区出现水泡、坏死及溃疡。一旦怀疑外渗发生,不要急于拔置管,应先处理症状。

发现外渗应立即停止输液,保留输液针头在原位,判别外渗药物,尽可能抽出外渗液体,避免压迫外渗区域,然后拔出针头,用笔标记外渗区域。如为非发泡药物应给予干性冷敷。

发泡性或刺激性药物外渗则需采取以下措施:1.如为蒽环类、抗生素类及烷化剂,应遵循局限性及中和处理的原则,干冷敷两天,每日4次,每次20分钟;使用特异性解毒剂中和外渗药物,蒽环类外渗可局部外用透皮促进剂二甲亚砜,每日两次,连续两周,与地塞米松合用效果更好。2.如为生物碱、紫杉醇类、铂类,遵循扩散化及稀释化原则,干热敷1~2天,每日4次,每次20分钟。生物碱、紫杉醇类外渗可使用透明质酸酶稀释。3.氮芥类外渗常引起严重、持久的皮肤溃疡,此类药物外渗应立即局部皮下注射硫代硫酸钠。4.蒽环类药物外渗后,静脉注射右丙亚胺能预防组织坏死。

中心静脉置管外渗情况少见,一旦发生,常以急性胸痛为表现。行胸部CT检查可明确诊断。确诊外渗后应立即停止输液,尽可能通过静脉置管将渗出液吸出,必要时采用外科手术引流。如外渗引发纵隔炎或胸膜炎,可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和止痛等对症治疗。

上一篇:世界艾滋病日主题宣传活动在京举行 下一篇:吃土豆片补钾助稳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