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粗缩病的成因与防治

时间:2022-10-20 03:29:54

玉米粗缩病的成因与防治

玉米粗缩病是一种由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早在1954年在新疆和甘肃发现,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东部各省均有所发生,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我国华北、西北和东北的部分地区大面积发生以来,危害逐年加重,局部地区暴发成灾,甚至出现绝产,严重威胁我国玉米的生产安全。近几年在我市呈逐年加重发生趋势,对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1 发病症状

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感染发病,以苗期受害最重。在玉米5~6片叶即可显症,心叶不易抽出且变小,可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开始在心叶基部及中脉两侧产生透明的油浸状褪绿虚线条点,逐渐扩及整个叶片。病株叶片宽短僵直,叶色浓绿,节间粗短,顶叶簇生状如君子兰。叶背、叶鞘及苞叶的叶脉上具有粗细不一的蜡白色条状突起,有明显的粗糙感。至9~10叶期,病株矮化现象更为明显,上部节间短缩粗肿,顶部叶片簇生,病株高度不到健株一半,多数不能抽穗结实,个别雄穗虽能抽出,但分枝极少,没有花粉。果穗畸型花丝极少,植株严重矮化,雄穗退化,雌穗畸形,严重时不能结实。

2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2.1 传播途径

玉米粗缩病是由玉米粗缩病毒(MRDV)所引起的一种玉米病毒病。病毒粒体呈球形,直径60~70纳米,存在于感病植株叶片的部分凸起细胞中,主要依靠灰飞虱传毒。1只带毒的灰飞虱可以连续使3~5株玉米受害。灰飞虱成虫和若虫在田埂地边杂草丛中越冬,翌年春天迁入玉米田,灰飞虱在玉米地的存活时间仅4~6天。粗缩病毒被灰飞虱传入玉米植株后,要经过15~25天的潜伏期才能显示症状。

2.2 发病条件

2.2.1 气候条件

暖冬造成灰飞虱越冬基数大,为毒源的积累创造了条件。灰飞虱是传播玉米粗缩病惟一的介体。且为持久性传毒,其种群密度以及自然带毒率的动态变化与病害的发生程度密切相关。春夏干旱、高温的气候也是该病害发生与流行的有利条件。

2.2.2 播种期

夏玉米实行麦田套种,套种期一般在5月17日~25日,套种偏早,6月中旬玉米3~5片叶期时正好与灰飞虱大量迁飞寻找寄主的时期重叠,玉米幼苗叶片鲜嫩,灰飞虱易吸汁传毒。玉米敏感期(幼苗期)与一代灰飞虱成虫活动盛期是否一致,是玉米粗缩病发生乃至流行的重要影响因子。

2.2.3 田间管理

部分地块防治病虫草害不及时,管理粗放,虫源多,玉米瘦弱、抗性差。

2.2.4 作物抗病性

就目前我国玉米生产上的主栽品种来看,尚未发现高抗玉米粗缩病的种质资源,大面积种植不抗病或抗性差的自交系和杂交种是导致玉米粗缩病流行的重要条件。

3 综合防治技术

3.1 杀虫防病

杀虫防病是防治玉米粗缩病的有效途径。玉米粗缩病是由带毒灰飞虱吸吮玉米植体汁液时传毒所致的一种病毒性病害,目前在直接防病方面尚未发现有效的药剂和防治措施。因此,杀虫、遏制病源、隔断传毒渠道是防病的有效措施。各地需要具体调查和了解掌握当地一代灰飞虱的准确迁飞危害期,以便确定最佳喷药杀虫防病的时期。可在玉米7叶期前使用2.5%扑虱蚜乳油1000倍液及10%病毒王可湿性粉剂600倍混合液喷雾防治,隔6~7天1次,连喷2~3次,可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3.2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可以有效地防治玉米粗缩病。尽管目前生产中应用的主栽品种缺乏较强的抗病性,但玉米品种对粗缩病的抗性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要根据当地条件选用抗性相对较好的品种,同时注意合理布局。避免单一抗源品种的大面积种植。

4 参考文献

[1] 张继余,宋朝玉.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J].作物杂志,2007(5):56-58.

[2] 曾广飞.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及其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22):172,174.

[3] 苏加岱,黄九柏,姚景勇等.玉米播期与玉米粗缩病发生关系的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8(24):117,120.

[4] 孟彦,孟凡玉,韩同进等.黄淮海夏玉米粗缩病流行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J].种业导刊,2008(7):29,31.

[5] 唐永祝,蔡玉金,徐荷晴.玉米粗缩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8(9):80.

上一篇:浅议联合收割机的保养维修 下一篇:优质专用玉米高产栽培及发展应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