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创新发展的影响

时间:2022-10-20 02:45:19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创新发展的影响

摘要:在谈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时指出:“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表明新形势下我党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本文试图在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及其对民族创新发展影响的基础之上,提出当前应该进一步创新文化环境,激发民族创造力的观点,以期对当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民族创新发展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民族创造力;创新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1

历史经验表明,文化是科技进步的母体,文化影响着科技的生成、发展和传播,影响着创新的进程和结果。任何创新活动和创新能力必须有相应的科学精神相配合,如果缺少相应的精神氛围和文化土壤,社会的创新能力难以提高。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怀疑精神的匮乏和批判精神的缺失是阻碍民族创造力和创新性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对知识创新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风雨,不断发展强大,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并兼容并包的文化系统,曾在鼎盛时期影响远大至异域,具有强大生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天人合一”思想是从几千年农业社会中生长发育起来的。传统农业社会中,自然力对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起着决定性作用。人只能“顺应天意”,将无力改变的自然灾害看成“天”对人的惩戒。于是只能“尽人事听天命”,把努力重点放在自我修养上。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明创造、哲学、艺术等思想中都隐含着“天人合一”精神。“天人合一”一方面能让人重视自然规律,但同时又在另一方面限制了深入探索自然规律,利用规律去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活动。在封建社会中,三纲五常、修齐治平之道逐渐成为上应天命的伦理道德基础。因此在古代中国,伦理人文科学比自然科学更为发达。

2.实用主义

中国的宗教文化与西方相比并不是很发达。中国人敬神信教的目的大多具有实用主义特点。如敬拜祖先,主要是为悼念、尽孝道,求其保佑生活平安。是出于儒学基础上的实用主义。重实用的观念有利于人们应付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去获取知识和创造技术。但过分重实用进而过分看重经验和传统,就会陷入因袭守旧、故步自封的困境。

3.自强和求新

中华文化中的自强不息精神构成了几千年来历经劫难却越挫越勇的品格。自古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理念。自强不息自然会引申到求新、维新。但这些求新理念也是从“天道”中引申出来。因为天有阴阳五行运动,四季年月交替,人也应该顺应天意而自强求新。

(二)中国传统文化阻碍创新的消极因素

分析中国古代以至明清以来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看出: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阻碍中华民族创造力的消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封闭守旧。传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明代中后期以后逐渐形成封闭保守的心态和意识。在理念上信奉“天不变道亦不变”,政治上以天朝帝国自居,闭关锁国。这种因循守旧的文化观念阻碍了需要开放性和开拓性支撑的民族创造力。

2.文化专制。高度集中的君权政治必然导致文化专制。精神垄断使人们的思想和精神被牢牢禁锢,阻碍创新活动的开展。

3.压抑个性。传统文化注重整体、均衡。对个性鲜明、标新立异向来都是严酷压制。

4.中庸之道。儒家文化向来追崇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这种中庸哲学导致人们随大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扼杀了人们的创造动机。

5.无为而治。道教文化中所谓的“虚静无为”、“随遇而安”等观念,导致人们逃避现实,不思进取,阻碍了人们的创新意识。

正是上述这些文化弊端束缚了封建社会后期以后中华民族创造力的发展,导致中西文明差距拉大。

二、创造文化环境,激发民族创造力

在探究了文化因素对民族创造力的影响和阻碍之后,在培育和激发民族创造精神的时候,在构建和实施国家创新体系的时候,就必须注重文化环境建设,消除传统文化中有碍于民族创新精神发挥的消极成分,努力营造能够培育和激发民族创新精神的时代文化。根据对文化和创造力关系的分析,可以在文化环境建设方面作出以下努力。

1.进一步加强文化民主建设

要激发民族创新精神,就要建立一个民主自由,和谐安定的文化环境。只有这样,人们才能自由勇敢的把全部精神意志集中在艰难复杂的创造活动上。在文化民主建设中政治民主建设是关键,因为在民族文化发展中政治文化处于核心地位。因此,当前在文化思想领域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之外进一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2.进一步加强文化开放

在历史进程中,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济济,学派林立的局面就缘于当时的文化思想大解放。因此,要增强民族创新力,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程度,在多元文化的交融和碰撞中汲取精华、开拓视野、增强思维创新能力。

3.建设积极创新的文化机制。

文化建设需要强大的内在机制。首先,应该加强公民责任感教育。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是在强烈的公民责任感驱动下进行的复杂艰苦的创造活动。增强公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能从精神动力上激发民族创造力。其次,要建立健全社会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优胜劣汰、公平竞争的社会文化机制和氛围,激励社会群体不断进取创新。再次,要建立健全对创新成果和创新人才的支持奖励机制。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建立切实有效的政策保障和举措。对创新成果和创新人才予以政治上、经济上和精神上的保护和关爱。

如何发挥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关键在于如何从现实出发来诠释和理解它,并结合时代精神进行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植根于厚重的文化土壤之中。

参考文献:

[1].谈治国理政[M].中国外文出版社,2014,9.

[2]司晓宏.面向现实的教育关怀[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10.

[3]周忍伟,陈荣杰.中国文化导论[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3.

作者简介:裴 P(1986-),女,陕西渭南人,助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上一篇:水利施工技术及灌浆施工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