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制药专业的探索和实践

时间:2022-10-20 02:18:42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制药专业的探索和实践

摘 要: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生产一线培养合格的实用人才,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积极作用日趋明显。为了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在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制药专业对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分析了目前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制药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7-0065-02

自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速度越来越快,社会对高质量教育的要求以及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而企业要适应知识经济全球化竞争的挑战,高职院校要建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加强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的力度[1-2]。因此, 大力推进产学结合,走校企合作的道路,已成为发展高职技术教育的重要战略选择。加强地方企业与地方高职院校的有机结合对发展地方经济和保障人民利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走崭新的校企合作道路一直是企业和高职院校共同思考的问题[3-5]。笔者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制药专业的实践情况进行分析,力求找到加深校企合作力度的有效策略,进而将制药专业打造成为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一个品牌专业。

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制药专业的实践

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于2005年申报并获准设置制药专业,2006年正式招生。该专业分为生物制药技术、医药营销、医药经营与管理、药品分析与检验等四个方向,到目前为止共招生615人。在2010年建立了制药实训基地和药品检验与分析实验室,投资500万元购置了大型仿真生产设备,基本能满足基础及专业教学实验、实训要求。但是在实际教学实践过程中仍存在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要求相脱节、专业教学内容与学生职业岗位要求的能力契合度不够,以及专业实践教学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衔接不够紧密等问题。经过积极的探索和调研,发现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道路可以帮助我们走出泥沼。经调查,哈尔滨江氏药业、哈尔滨三联药业、佳木斯宝泰医药等几个省内知名药品企业与我们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大量接受我们的实习生,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提供了很多宝贵意见,完全可以作为制药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为了让学校和企业达到共赢,通过双方摸索和调研,我们选择一批工艺设备先进、管理水平高、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发挥的优秀企业,如哈尔滨江氏药业、佳木斯宝泰医药等作为第一批校企合作的试点单位。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以企业和学校联合办学的机制和形式进行人才培养,学院在学生入学初即与企业签订办学培养合同,按照学校的需要在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让学生一毕业就进入岗位进行实习或完成毕业设计等,学生不但在实习过程中培养和锻炼专业能力,而且实现了学生技能与岗位需求的零距离接轨。

教师和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探讨生源素质、人才规格、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管理及实践环节内容和学时的安排等。企业按照岗位需求提出培养要求、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再由该专业教师将这些内容融入到课程的教学中,并模拟企业生产现场环境开展实践教学与技术培训。采取产学结合、校企协作的方式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通过校企合作共同承担企业生产的部分加工任务,参与企业产品研发;针对制药专业的特点,合理配置资源和充分利用实习、实训设备,把学校的日常实践实训融入到企业产业链,使学生的实践内容与企业的真实生产活动实现无缝接轨;为了满足市场和企业的需要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获得企业认可的各种资格证书。这些措施让制药专业的学生受益匪浅,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得到了提高。现在制药专业已成为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特色专业,毕业生广泛就业于全国各大药品生产和销售企业,充分满足了市场的需要。

二、制药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在近6年的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制药专业技术人才的过程中制药专业取得了很多令人欣喜的成绩,但是,在专业教学和社会调研过程中发现,该专业在加深校企合作的实践中仍面临着许多难以找到突破口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不到位

该专业开展校企合作是为了解决师资和资金缺乏以及提高就业率的需要,并没有认识到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满足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动力,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整合社会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强化学生技能的有效手段[6]。这使校企合作进一步向深度广度发展在无形中缺少了很多积极的因素,限制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

(二)利益协调困难

开展校企合作的目标是使高校与企业达到资源共享、互利互惠。但是该专业在校企合作开展过程中学校过度追求社会效益和就业率,而企业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和企业知名度,学校和企业之间在利益层面难以达成共识,两者之间如何搭建更加顺畅互通的桥梁,需要进一步解决。

(三)合作促动力缺乏

目前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既没有法律保障,也没有政策支持,都是从各自利益出发的一种无奈行为,而且在合作过程中也都在浅表层面上进行,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企业想进一步开展校企合作的愿望并不迫切;学校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无论是在学生素质的提高还是学生就业率增长方面都没有显著的改善,这使职业院校也不愿来加深校企合作的力度,如何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度发展,关键是找到彼此之间有效的促动力。

(四)社会需求瞬息万变

按照“2+1”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在学生刚入学校企双方就共同设计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但是现在制药行业知识和技术更新速度非常快,制药企业的生产工艺、设备、操作平台及控制体系几年内就要全面系统更新,学生在这几年内学习的方法和技术可能满足不了企业瞬息万变的需求。

(五)“双师型”师资队伍素质欠缺

上一篇:教学管理视角下高校学风建设浅析 下一篇:论钻孔灌注桩的断桩与接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