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心理成因

时间:2022-10-20 01:18:13

论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心理成因

摘要:通过对文献进行梳理,简明阐述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现状,并分析出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心理成因有:自我确认的需要、归属心理、补偿心态、从众心理和爱恋心理。关键词:青少年;偶像崇拜;心理成因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9024901

1 偶像崇拜的定义“偶像”原是指用土、木、金、石之类材料制成的神像、佛像等,现代人们将其引伸为崇拜对象。本文中的“偶像”,是指青少年在其人生成长历程中所选择的情感载体与行为榜样。在心理层面,他们是凝聚着青少年“光环效应”的产物;在行为层面,他们是青少年追随与模仿的焦点人物;在观念层面,他们是青少年崇拜的一种价值观符号;在生活层面,他们是青少年丰富个人情感生活与娱乐闲暇时兴的一种感性抒发。 岳晓东在其研究里认为,偶像崇拜是个人对所喜好人物的社会认同和情感依恋,其本质在于对崇拜对象的社会学习和依恋。余伟认为,崇拜是人类为了克服本身心智软弱,满足精神需要,于内心自觉产生一个意象的文化行为。偶像崇拜是人类社会性的一种体现,任何民族和社会都会存在着这种文化现象。虽然他们所崇拜的对象各种各样,却反映当时文化背景下人们心灵深层次上的寂寞和需求,折射出对某种价值取向的认同,具有强烈的归属感,从而引导着社会潮流一定时期内的走势。而年轻一代的崇拜意识、观念,更具有这种力量。余开亮认为,偶像崇拜是个心理学命题,指个人对幻想中喜好人物的社会认同与情感依恋,但这种幻想被过分的强化或理想化。其中影视歌红星占据了青年偶像崇拜的主导位置。偶像崇拜导致了对偶像的过分认同与依恋,由此而生的过于理想化或浪漫化的依恋感会使追逐者对其偶像想入非非,做出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2 偶像崇拜的成因

2.1 自我确认的需要发展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逐渐发展完成心理自我,开始自觉按一定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我理想,追求自己认为最具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的目标。精神分析学说认为:青少年期是一个身心骚动的阶段,在“潜伏期”蛰伏着性和攻击驱力,现在感觉到要摧毁自我本身及其防御“力必多”的再次爆发,使得青少年显得精力相对过剩。“潜伏的或升华的心理冲动自然表露出来,需要重新加以统整”。反映在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具有极强的表现欲望和征服欲望,希望在同伴集体或更广的社会范围内出人头地。那些在银幕、舞台、赛场上表演得令少男少女竟折腰的明星正迎合他们的心理期待,成为他们构筑“理想自我”(是荐在于不合理想象中的意象,或是自负系统指使我们应该成为的意象)的最佳模板,为此,公众人物中那些具有自己欣赏特点的人物就成了青少年心中认同的偶像,满足青少年希望成为偶像那样的人物的一种自我理想,帮助其实现其自我确认。在访谈中,许多青少年表示“想成为偶像一样的人”、“通过接触偶像,我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偶像可以为我指引前进的方向”。心理学家霍妮把包括偶像行为在内的许多关于少年的发展问题,解释为一种由“动荡期”人际焦虑产生的结果。青少年为了缓解内心的人际焦虑,会收回向外伸展的社交触角,而转向与内心偶像的交流。尽管这样的交流看起来子虚鸟有,但好幻想的青少年更乐于从“情义两相知”的角度来加以体验,从而得到情感的满足。但我们必须注意到,由偶像崇拜而导致的对现实和自我的不满体验,它将使青少年拒绝现实生活,使他们迷恋或向往远离现实的人格形象和生活方式,形成不切实际、好高鹜远的心理与行为特点。调查资料显示,依赖偶像作为其道德判断标准的青少年,往往缺乏解决问题的自信,更有可能发生过失行为,也更不喜欢接受正面道德观的教育。由于偶像崇拜而导致的负面效应,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2.2 归属心理青少年由于其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原因,正处于一种“心理断乳”阶段。主要表现为情绪波动性,与父母关系的疏远,自我意识与社会现实的冲突等等,同时,由于当今社会所特有的一些特点,比如社会的流动性,传统团体的瓦解,传统价值观念的裂变,家庭分裂的增加,代沟、持续不断的社会化……所有这些都加剧了青少年的异化感、狐独感,表现为对归属和爱的强烈的内心需求。发展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儿童时期往往对自己父母都有一种强烈的养育式的依恋,随年龄的增长、生理的成熟和心理的发展,少男少女开始希望走向自主自立而对父母出现了一种自然而然的疏离。脱离了对父母依赖而产生的“情感真空”需要有“替代品”来填补,因而希望有自己钦佩人物的认可来满足其归宿的需要,因而青少年容易把对父母的依赖感移情到对偶像人物的依恋,转向寻求一种遥远的亲密感来满足其归属与爱的需求。2.3 补偿心态青少年向往的世界是富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但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又不可避免的面临着多种压力和挫折,“追星族”绝大部分正处于中学阶段,开始面对中考、高考的升学重压,和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过高期待,使心理承受力尚差的学生在双重压力下被剥夺了理应拥有的自由空间,他们急需宣泄、解脱和释放,偶像就成了他们的精神支柱。拥有偶像使他们感到精神有所寄托,搜集偶像的生日、星座、兴趣、爱好等记录的轻松活动成为他们逃避沉重压力的“避风港”,使他们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心愿可以在感受偶像特质的过程中获得补偿。2.4 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众多追星青少年常见的心态。所谓从众是指在个人或团体的真实的或臆想的压力下所引发的个体的行为或观点的变化。青少年处于心理成熟和发展的不完善期,由于知识、经验都比较欠缺,对许多事情都还没有独立判断的能力,同学之间容易产生相互影响,虽然自主性有所发展,但在心理上仍需得到周围人的认同和融和感。他们之中,很多人并没有自己独特的喜好,只是跟着潮流走。2.5 爱恋心理青少年伴随着性发育的急剧变化,逐渐萌发对异性的好奇和向往,他们在羞怯、迷惘中开始对异性萌发朦胧的恋情。然而,由于青春期所特有的羞涩、自闭等心理,加之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其在对异性的行为上往往又表现得特别的紧张,甚至于以一种反向的交往形式出现,借以掩盖其内心的向往,表现为“气自有相吸之力,而行又相互疏远”的现象。这种闭锁心理使得他们暗暗地将符合自己情趣的异性明星偶像移植进自己的心里,于是那些经过精心“包装”了的明星自然成了“追星族”理想之中异恋的最佳人选。综上所述,青少年的偶像崇拜是有其心理成因的,自我确认的需要、归属心理、补偿心态、从众心理和爱恋心理都会为促使青少年偶像崇拜的行为产生。偶像和偶像崇拜成了他们认识未来世界的一个途径、了解社会的一扇窗口。偶像对于青少年,犹如阳光、空气对于人类,是须臾不可缺少的。很清楚,与其说是明星的存在引发了青少年的追星行为,倒不如说是青少年自身的特点才使明星们在青少年中拥有众多的追随者和巨大感染力。由此可见,青少年的偶像崇拜行为并不仅仅是“洪水猛兽”,它在帮助青少年顺利度过“过渡期”具有重要的心理意义。参考文献[1]岳晓东.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的异同分析[J].青年研究,1999,(7).[2]余伟.现代人内心追寻的一种隐喻表达与解读──从长春市两所高中的调查[J].现代教育科学,2002,(4).

上一篇:我国造园艺术特点探讨 下一篇:买卖合同标的物交付与风险负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