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请”名人来教子

时间:2022-10-20 12:55:28

我是一名中学教师,以前比较信奉“严师出高徒”的传统教育理念。儿子上初中后,为了将古训发扬光大,我曾多次爬到教室的高窗上去偷看孩子上课的表现,他若有一点违纪,我就把他叫他办公室狠狠训斥一顿,对他要求很严。但是后来他在家里不叫我“老爸”了,改口称呼我“老师”!加之孩子学习成绩与我预料的大相径庭,我意识到我的家庭教育出了问题:教师能教好自己的学生,未必能教好自己的子女,因为一个是学校教育的范畴,另一个是家庭教育的范畴。也许以前都是我太自以为是了,我不由有些恐慌——教师最怕的就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所以我开始购买由教育专家或者由家教成功的家长撰写的家教书籍和报刊,认真学习和实践起来。

启功的“情感不可对立”

我首先操练的是启功先生(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国学大师)的家教“大法”。

我的儿子原先学习不努力,懒,一到双休日或节假日,从来不说早点起床,读读书。他赖在床上,早上九十点钟,还在床上抻得四平八稳的。可我心里着急,都上初中了,还这么睡,怎么能考上好的高中?我就吆喝他起床。我一叫他就醒了,就是跟我作对,不起床。好不容易起床了,他把书本摊在桌子上,就是不看一页书,不写一个字,手里还拿着什么东西鼓捣,一鼓捣就是半个小时。我说他:“你还学习不学习?”他反唇相讥:“您从早到晚监视我,看什么,给我计算着时间,你就不觉得累?”儿子不仅懒,而且很滑头,有次我看他摇头晃脑地在听什么,问他,他说他在听英语磁带。我有些不信,他的英语很差,怎么今天听起来,摇头摆尾、心领神会的?在他去厕所的时候,我赶紧悄悄查看,原来是流行歌曲。

看起来我得跟这小子斗智斗勇了。启功先生在世时,因我父亲与启功先生交往较多,所以我特别关注他,首先从他那里汲取精华。我看到了启功先生总结的10条教育教学法,其中有几句是这样的:“教师站立讲台(跟学生)人脸是对立的,但感情不可对立。”“教育万不可有所偏爱、偏恶,万不许讥笑学生。”“以鼓励为主,夸奖为主,对不好的学生,也要尽力找到他们的一点好处,加以夸奖。”

从中,我意识到自己教育儿子犯的大错,就是对他有些“偏恶”和“感情对立”了。教育,情感一对立,就不能正确客观地看待教育对象,也不能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因此,我决定从头开始,重新看待孩子,努力从情感上贴近孩子。

王伯庆的“做伟大的父母”

我儿子考初中时失利,没有考上重点初中。我很恼火。他上了初中,我让他寄宿。他曾央求我给他周末送点好吃的。我当时语气生硬地回绝了他:“吃,吃,你都吃糊涂了!你以后能考上好高中、将来能考上好大学吗?”

台湾作家和教育家王伯庆先生又给我上了一课。在《我是如何培养“小洋鬼子”的》一文中,王伯庆写道,自己曾因女儿考试成绩不好训斥了她,而且对她拍了桌子。他的女儿不但不畏惧,还冲他拍了桌子。等他情绪稳定下来后,他要求孩子写出她对父母的希望。他的女儿写了很多,说她最希望得到的是“快乐的童年”。事后王伯庆先生自省:与孩子的每一次接触,每一次碰撞,都是一次机会,都是让家长成为伟大父母的机会,家长应该抓住这样的机会。

那我是不是也该抓住机会,尽量成为孩子眼中的伟大父母呢?孩子到底为什么非要我给他送好吃的?我开始关注其中的原因。原来儿子同学的爸爸妈妈们都是隔三差五、大包小包提着吃的来看孩子,而我儿子却跟他们不一样,爸爸从来不送东西,所以同学们对我颇有微词。儿子不想让别人说自己的爸爸,同时也是维护自己的形象,这才不得已求我。

我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失职,原来处在青春期的儿子还希望我扮演他在家中朋友角色。我赶紧给儿子送去了好吃的。他感激不尽,送我出来的时候一个劲儿地说:“谢谢老爸支持!”

我深刻地理解了王伯庆先生说的“教育孩子的机会”和“做伟大的父母”的含义。

王舜清的“反转你的脑”

台湾作者王舜清的《反转你的脑》,介绍了在生活的各个层面都要学会运用反向思考,去探讨和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在这本书中,王舜清记录了一个校园故事:某学校上早操,学生往往迟到。为了躲避老师的检查,迟到的同学往往翻墙而入。老师三令五申不准翻墙,但收效甚微。有一天,几个学生翻墙后正要落地,忽然发现在他们落脚的地方摆放了一个凳子。正当他们诚惶诚恐、不知所措的时候,老师和言善语地告诫他们:小心,不要摔着啦!从那以后,学生再也不翻墙进出了。

从这本书中,我学会了在教育孩子时要先“反转”一下自己的脑筋,改变以前惯性的思维方法。

我儿子曾拿过同班女生的日记偷看。女生发现日记丢了,哭得像个泪人似的。老师就威逼学生交出来,说偷别人的日记,从法律角度讲是要承担责任的。我儿子听了更不敢拿出来。当我发现是我儿子拿了人家的日记时,我首先问他原因。儿子说有个同学向他透露,这个女生在日记里说他的坏话,所以他打算偷来看看究竟有没有此事,谁想到这个女生这么快就发现了,现在他非常后悔。

我带着儿子找到那个女生,向她说明了缘由,儿子也马上向她道歉。女生原谅了儿子,说自己并没有写他的坏话。大家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又成了好朋友。

这次,我就是效仿王舜清先生,给了儿子一个下脚的“板凳”。

鲍尔的“给孩子一根拐杖”

美国作者杰伊•马修斯写的《每个孩子都爱学(美国KIPP学校的奇迹)》,是克林顿、小布什、奥巴马推崇的教改样板,备受比尔•盖茨赞誉的教育创新典范。在这本书里,教师鲍尔有个全新的理念,是把学习的东西编成歌谣,用手指作节拍在课堂上演练。他说手指操只是为了达到学习目的的一个临时性的手段,它只是一根拐杖,最终要被扔掉。他特别注意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可扔掉的拐杖”的研究,并付诸实践和推广。

我的孩子在完成家庭作业时,常遇到难题。我以前只知道埋怨他上课没专心听讲。后来我发现,我自己,可能还有很多家长、孩子老师都犯了一个错误:我们无论教什么,还是让学生学什么,都在试图让学生一下子就彻底、全面、正确地掌握,试图让他们“一步到位”,却从来没想过要先给孩子们一根学习的拐杖。在实施教育教学改革中,我们对所谓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理解和实施,观点是那么偏颇,我们授的“渔”,是一辈子也不能扔掉的“渔”。

因此我慢慢尝试在家里辅导孩子时,特别留意给他一些“可扔掉的拐杖”。比如,孩子不会做从声波的速度来推算行车速度的物理题,我就让孩子首先体会打手机时声波传递的延迟,体验天气中雷雨闪电的传递,然后将这种声波传递的效应画成一张简图,再结合题例画出题的解释简图,学会分析题例的解题方法。这里,让孩子亲身体验的过程以及孩子画的简图,就是拐杖。又比如,儿子答题时常是“瞎猜”“胡试”,做出来有时对,有时错。于是我有意拿他容易错误的题来练习。比如,我曾拿小学的数学题训练现在正上初中的儿子:一个两位数,如果把它的个位和十位调换,调换后的数字比调换前的数字大18,这个两位数是几?我让儿子用小学生的思维解题,不许设未知数。儿子就按小学生的思维开始了“瞎猫撞死耗子”。在他猜对了几个数后,我让他写出他猜得的所有那些数,然后仔细比较分析一下,找找规律。儿子看了一会儿,终于发现:这个两位数如果两个数字相差得越小,离差18就越近;零不能出现在原来的数字里;原来的数字个位与十位上的数字不能相同;原来的数字十位数要比个位数小2。通过看这些猜出的数字,儿子找到了规律,很快就把正确答案写了出来。

学生做题,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做题,因形象思维强,逻辑思维差,所谓的“瞎猜”“胡试”其实正是他们这个年龄孩子的正常思维方式。而这种低层次的思维方式,对于年龄稍大孩子来说,关键时候就是他们可以借助的“拐杖”。

从一个个名人那里,我不断地汲取教育的思想精粹,将之应用到对儿子的教育上。如今,不仅我和儿子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儿子也在名人思想的引导下一天天茁壮成长、天天向上。

上一篇:损害孩子自尊心的四句鼓励话 下一篇:初中生为什么爱顶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