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物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时间:2022-10-20 12:39:21

浅析大学物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摘要】在大学物理教学中渗透着丰富人文精神,而探析现代大学物理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探讨在教学中如何进行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现代大学物理教学面临的新课题。培养高素质人才,要注重将物理教育与人文精神有机融合,将人文精神的教育渗透于物理教育之中。

【关键词】 大学物理教学 人文精神 人文素质教育

过去几十年来,我国的教育体系过分强调掌握专业技能,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尤其忽视对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这使得我国的理工科学生在专业基础理论方面并不比国外同级的理科生差,但在人文科学知识、艺术修养等方面与国外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事实上,人才质量的差别不仅仅在于他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技能,更在于人的基本素质,其中人文素质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物理文化的组成部分,物理教育不仅是传播知识、培养科学精神,更应是一种课程文化的浸润与陶冶、倡导,包括人文精神教育在内的完整教育。教师在引导学生继承人类文化遗产的同时,应在人文教育和物理教学的相互融合中,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自觉领悟人类关于世界的全部知识,及其获得这些知识过程的活的生命力――深深蕴涵于其中的人文精神。当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应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进行科学素质培养;二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即既要教学生如何做学问,又要教学生如何做人,两者紧密相关。然而后者却常常不能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如何融进人文素质教育、如何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与探索的重要课题。现本人以大学物理教学经验来谈谈自己的感悟。

一、认识人文主义、人文精神

“人文”一词在我国是古已有之,最先出自《易》,其本意是人类社会所应遵循的法则、秩序。其作用在于规范人的行为、教化百姓,此外,还可引申出另一层意思:人道或为人之道。 “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精神文明。《辞海》解释:人文,今指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精神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执著地追求理想世界和理想人格,体现人的价值,追求人自身的完善,谋求个性解放等,是人类在对自身的认识、自身的发展、自身的完善和自身的需要过程中形成的,规范、指导和约束人类自身的各种活动。

人文主义来自拉丁语humannism,在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其意义是指包括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七门学科的人文科学教育,目的在于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和训练。现代人文精神主要指关注人、尊重人格和人性,以人为中心来看待世界事物的一种思想态度。根据人文精神的特定蕴藏及其历史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人文精神教育包括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创新精神教育、道德意识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平等观念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二、物理文化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对于大学物理教学,很多人认为物理教育只有工具性价值而没有人文价值,人文精神似乎只能在人文学科的教育中培养,物理教育与人文精神世界无关。事实上,物理学的新知识一旦进入人们的认知结构,必然使原有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以至整个文化传统发生巨大的变化,使人类能重新定位自己,进而拥有更为深刻的人文观念,为人的生命寻找更有意义的人文价值。如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对天体运动规律的揭示,使人类意识到宇宙不再由上帝所支配,这对人类思想的解放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相对论不仅揭开了原子能的奥秘,还让我们摆脱了刚性空间和绝对时间的禁锢,不仅产生了太空计划,还形成了人们对“创世”的新见解。

在新世纪的发展中,科学精神能保证人文精神得到真正的实现,而人文精神则能保证科学精神的正确指向。物理学本身就充满了人文精神,所以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不能成为物理教育唯一的依据和目的,挖掘物理教育的人文价值,使之与科学精神形成双向互补,使两者平衡、协调发展,物理教育才能达到追求真理、实现价值的完美统一。

三、物理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

在物理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并不是要求教师离开教材,在课堂上专门进行时事政治、哲学、历史等人文科学知识的讲座,而是要结合本学科特点,把培养人文精神列为物理教学的新任务,发掘物理教学中能够展示丰厚人文底蕴的内容使人文素质教育同物理学知识教育相互交融,形成一个整体。

1、人生价值理想教育

科学家从事科研活动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许多科学家的一生,在致力于科研活动的同时,都表现出对人的价值和人的理想的极大重视,对人文精神的执著追求,处处重视人的价值,孜孜不倦地追求社会的和谐发展,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结合的楷模。爱因斯坦与核弹的政治瓜葛是众所周知的,他签署了那封著名的致罗斯福总统的信件,说服美国总统认真考虑他的制造原子弹的想法,但在二战后他又从人类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出发,积极地从事阻止核战争的各项努力。在科学发展过程中,深深地蕴涵着科学家充满人文主义的态度和精神。它们和科学知识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了物理学科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对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和态度,具有极大的效果和作用。

2、科学伦理教育

100年前人们曾怀疑科学是否会继续大发展,而今天人们担心的则是科技能否被正确利用,这关系到我们这个“地球村”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人本来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本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今却企图凌驾于自然之上并已受到自然的惩罚而不自觉。物理学术语“不平衡”较为准确的表现了这其中的矛盾,即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造成这一不平衡状态的原因极为复杂,需要深入研究,但有一点已被指出的是由于四百多年来人类文化和人才教育上的分裂所致。人对“自然”的认识或改变似乎已经很多,而对自己的认识或“人性”的改变却太少。二十一世纪的科学再也不能随心所欲,科学家必须对未来科学技术的进程做出人道的、明智的判断和选择,这需要我们未来的科学家要有宽泛的人文科学底蕴,要能将自然科学融人整个人类文化的背景中,进行社会学的、哲学的、历史的、政治的、伦理的思考和分析。

科学技术是桨,人文精神是舵。在物理教学中,确立人文精神目标的真谛,在于使每一个学生在学习阶段就学会对科技成果的正确选择、舍取和使用,还要求学生正确对待科学精神。科学精神追求纯科学的客观性、严密性和精确性,既有增加人类的幸福和力量的一面,又有排除一切人情世故,甚至冷漠地、残酷地对待人类的一面。所以,物理教学既要引导学生追求科学精神,又要让人文精神渗透于科学精神,理顺科学。自然、社会和人类的关系,坚定地捍卫人的感情、欲望和生命的尊严。

3、科学美育教育

美学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物理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也有自己的美学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育理论中指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虽然物理学本身并不是美学,但物理学中蕴含了丰富的美学思想。探讨物理学中的美学内容,同时也是一种发现美、接近美、探索美的过程。居里夫人说:“科学的探讨研究本身就含着美,其本身给人的愉悦就是报酬。”物理教学内容虽然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规律,充溢其间的是概念、公式、定律和定理,但让学生领悟其中的简洁、对称、和谐、统一,能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对自然的认识。物理学家海森堡曾指出:“科学的探索者们最初往往是在美的光辉照耀下,去认识和发现真理。”由历代物理学家所精心建造的物理学大厦,它集形式美与内容美于一体。具体来说,包括对称有序之美,如静电力平方反比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的形式对称;简洁和谐之美,如质点运动方程基础上的牛顿三大定律;统一守恒之美,如动量、能量守恒对空间和时间变化的守恒。此外,还有物理现象的奇特美,如苍穹彩虹、海市蜃楼、长河落日等现象。正如 “惊人的简单”、“神秘的对称”、“美妙的和谐”等美学特征在物理学中有大量的例证,是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意识教育的重要素材。

4、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

物理学对物质的运动形态及彼此之间相互转化的研究,对物质层次和结构的研究,所揭示出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以及其他很多定律,都充分体现了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作用与反作用”、“分子引力与斥力”、“波粒二象性”、“辐射与吸收”等都是辩证唯物主义中“对立统一”的物理事实;“物质的三态”、“全反射中的临界角”,体现了事物在相互作用与转化中的“量变引起质变”等这些丰富的素材对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的作用不容置疑。物理学的发展过程和物理学家们的创造经历中,都包含了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通过物理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是物理教学所具有的优势,但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需要教师提高这方面的自觉性并采取正确的方法,把世界观的教育融汇到教学中去。

四、加强高校教师队伍的自身建设

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韩愈的《师说》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传道,指的是教授学生做人的道理为教师职责之首。从今天来说,就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前苏联物理学家卡皮查说:“一个卓越的科学家不一定是一个伟人,但一个伟大的教师必须是一个伟人。”几乎每个诺贝尔奖获得者都受益于名师,而他们自己也都有教书育人的独到之处。我们物理教师要不断加强美学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审美创造力和审美表达力。不仅要对所讲知识理解深透,掌握熟练,且能感受到它的美之所在,将物理学作为科学诗来教学,要做到真正融传道、授业、解惑于一体,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是我们的目标。

总之,物理教学不应使学生认为物理知识除了课本上单调的定律之外,只有习题,都是些小车、刚体、光子之类的问题,物理学不应是抽象的、概念化的、数学化的物理,而是一门生动的、富于情趣的、人性的物理,物理教学应在思想上、精神上指导人类生活,体现对人类大众的人文关爱,传播协作、友爱和宽容,促进人和社会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吕嘉:关于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J].人文杂志,2000(5).

[2] 周易(卷二)[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3] 马丽芹:大学物理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J].化工高等教育,2002(3).

上一篇: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应对策... 下一篇:银行业非财务信息的内容边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