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游牧民族文化变迁浅析

时间:2022-10-19 10:57:32

新疆游牧民族文化变迁浅析

[摘要]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塔吉克族是新疆传统的游牧民族,他们长期以经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业为主,在传统的社会化过程中深深地打上了游牧文化的烙印。从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以及牧区发展的现实需要,由政府规划主导的新疆牧民大规模定居开始实施。从游牧到定居是一种有组织的社会变迁,新疆游牧民族的传统文化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关键词]新疆 游牧民族 文化变迁 浅析

[中图分类号]I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095-02

新疆历来是游牧民族生息繁衍、纵横驰骋的舞台,是中国游牧民族主要聚居地区之一。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塔吉克族是新疆境内传统的游牧民族。游牧是一种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它完全依赖于自然的恩泽,长期徘徊于低产、低效的状态之中。在世界经济发展长河中,游牧经济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古老生产方式,曾为早期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做出过自己的贡献。但伴随着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中,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牧民都已定居,完全“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民族已经很少了。从20世纪80年代起新疆游牧民族开始大规模地走向定居,牧民从千百年来“顺天时、逐水草、牧牛羊,居无定处”的生产方式向“农牧结合、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新生产方式过渡。伴随着从游牧到定居重大的社会变革,新疆游牧民族文化变迁逐渐展开,它体现在其内容上增量或减量所引起的结构性变化。

一、20世纪以来的经济变化

在历史上,新疆游牧民族长期以传统的畜牧业为主,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历史很短。从时间上来讲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1.据新疆牧区地方志记载,20世纪初叶,北疆的一些地区陆续出现少量的定居牧民,开始从事农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新疆只有20%~30%的牧民兼营农业,耕作极其粗放”。 ①

2.1950年到1970年,牧民定居人数较解放前虽有增加,但占牧业总人口的比重仍然比较少。解放后,随着牧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牧民人口迅速增长。以四大游牧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哈萨克族为例,1949年人口总数为443655人,而到1982年增加到907546人,增长了一倍多。②与此同时,牲畜的大批量繁殖,超过了草原生态系统的支撑力,导致草场资源严重退化。牧区经济增长不稳定乃至处于停滞状态,草原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关系出现严重的失调局面。“全疆已有85%的天然草场处于退化之中,累计退化面积一千多万公顷(退化草场每年还以四百多万亩的速度在增加),草原生产力较之50年代普遍下降了35%~70%,部分严重地区下降70%以上”。③

3.从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以及牧区发展的现实需要,如何改善牧民的生存条件,如何解决草原严重退化、牧区经济增长不稳定等问题,成为牧区发展的焦点问题。借鉴国内外牧区发展的经验,由政府指令性计划、指导性措施之下的大规模牧民定居工程拉开了序幕,并随后成为草原社会变迁的主流趋势,到现在为止全疆已有80%的牧民实现了定居或半定居。牧民定居,是对传统的牧业生产方式和牧区生活方式的一个重大改革。与之相适应,新疆游牧民族的传统文化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二、文化变迁

从历史上看,人类实际上一直处于文化变迁的旅途中,文化变迁对于世界上所有的民族群体来说,都是一种常态。一般认为,文化变迁是指文化内容的增量或减量所引起的结构性变化。④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提出的文化堕距理论认为,文化变迁一般按照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顺序来进行。根据此理论来考察新疆游牧民族的文化变迁,在变迁速度的时间差上,显性层面的物质文化处于变迁的前沿,隐性层面的非物质文化在其后。

1.从游牧到定居,由于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直接导致了新疆游牧民族居住文化的变迁。定居前,游牧民族传统居处是毡房,毡房具有移动的特点,搬迁方便,装拆灵活,简单实用,是牧民流动的家。由于毡房与毡房之间的距离相隔较远,牧民之间的联系较少,关系简单。定居后,牧民从毡房搬进了砖房,由过去的草原大空间转向定居点小空间,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牧民定居后的群居使得互相之间的人际交往、情感交流、信息交流日益增多。同时伴随着现代经济模式的构建,商品意识、风险意识、竞争意识逐渐深入人心,使得牧民传统的文化心态受到了冲击。

2.游牧民族由于长期从事畜牧业生产,在单一的产业结构基础上形成了传统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伴随着社会经济转型,新疆游牧民族从单一的游牧业生产生活方式向“农牧结合、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过渡。传统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由此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以哈萨克族为例,定居前,传统的哈萨克族饮食结构是以肉食和乳酪为主食,面食和其他类为辅食。肉食主要是羊肉、牛肉、马肉和骆驼肉,平时一般多吃羊肉。奶制品主要是由羊奶、牛奶、马奶、骆驼奶制成。哈萨克族谚语说:“是哈萨克的粮食”。定居后,伴随着哈萨克人由游牧文化向农牧文化的转型,牧民们学会耕种农田和经济作物。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和水稻,种植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胡麻、油葵等。许多农牧民还在家住的院子里种了各种蔬菜和水果,如洋芋、黄萝卜、西红柿、皮亚孜、大蒜、大葱、白菜和草莓、苹果、西瓜、甜瓜、葡萄等。生产经营的多元化直接导致了哈萨克人饮食结构的变化,面食、蔬菜、水果、蛋禽在农牧民饮食比例中明显增加。过去草原上的牧民认为蔬菜是草,是羊吃的,人不能吃草。定居后,受汉民族饮食结构的影响,哈萨克族渐渐开始食用蔬菜。蔬菜烹饪制作也是游牧饮食文化与汉族饮食文化之间采借、交流的结果。炒菜的材料是肉+两三种蔬菜(西红柿、洋葱必不可少),烹制出的菜肴类似大杂烩。由于饮食结构中辅食的增加,使得传统主食――肉食比例开始减少。广大定居下来的牧民逐渐认识到长期食用牛羊肉、酥油等高脂肪食物不仅营养比较单一,而且还容易引起各种心血管疾病,科学合理的饮食结构理念被人们接受。

3.在牧区,新疆游牧民族以往惟一的交通工具是马。由于牧民受其生存空间的局限、约束,受交通工具的限制,所以活动空间的拓展十分困难,这也给牧民的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交流、交往、获取生活必需品和外界信息都比较困难。定居后的牧民的交通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自行车、拖拉机到摩托车、汽车,进入了一些牧民的家庭。交通条件的改变,再加上通信、广播、电视等现代传媒的出现,给牧民生活带来了新内容和新气象。

4.在显性层面物质文化变化的过程中,游牧民族在观念文化上的嬗变也开始了。在哈萨克族、柯尔克孜和塔吉克族等民族的观念中,经商被视为一种不屑一顾的卑贱行为。如哈萨克族历来有忌卖奶食品的传统,认为白色的奶食品是天神赐给的食物,是吉祥的象征,不能出卖。定居以后,在现代商品经济的冲击下,新疆游牧民族由害怕竞争到参与竞争,在竞争的过程中致富,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的可喜转变。一些牧民开起了小商店、小餐馆,进行旅游服务等商业活动。塔吉克族中的一些牧民将自己的牛羊卖到市场进行商品交换,一些牧民还将目光投向三产。在新疆北疆公路沿线及牧区旅游风景点设立了许多卖风味食品、马、奶茶的店铺。代表哈萨克族饮食文化符号意义和象征的奶茶馆在一些城镇陆续开设。在定居过程中,新疆游牧民族积极参与并适应了自我的文化转型。

综上所述,新疆游牧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以顺应自然选择为内涵的生态文化,它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而现代化是为传统社会向发达的工业社会迈进而经历的社会经济、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的持续性的变化过程。根据民族文化发展的规律,只有建筑在民族性与时代性基础上的民族文化,才具有活力和生命力,才能不断地发展。新疆游牧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是历史的必然,变迁的方向是向现代化转型。

注释:

①新疆通志•畜牧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77页.

②1949年人口数来自:贾合甫•米尔扎汗.哈萨克族.民族出版社,1996年;1982年数字来自第3次人口普查.

③自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自治区畜牧业厅编.加快新疆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乌鲁木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印刷厂,2002年:第24页.

④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244页.

上一篇:独立学院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的研究 下一篇:和谐为美的艺术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