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具地域特色的城市生态风光带园林景观设计的探索

时间:2022-10-19 10:42:22

深具地域特色的城市生态风光带园林景观设计的探索

摘要:在当今提倡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园林景观设计浪潮中,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态设计理念与园林设计实际的结合。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实践,运用园林景观设计及生态学一般原理,详细阐述了城市生态风光带或生态走廊的设计理念和具体设计思路;并结合邵阳资江风光带实际应用实例,对于地域人文与园林景观设计相结合的滨水临江城市生态风光带的园林景观特点与特色进行了深入剖析和总结。

关键词:生态风光带:园林景观设计:地域特色:植物配置

中图分类号:TU986.2;TU984.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5-0144-02

1 引言

现代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就是为了协调人、自然、社会三者关系,为城市居民提供舒适、宜居的生存环境。目前,国内关于城市生态风光带和生态走廊的设计的实践很多,园林设计师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技术经验,大大提高城市绿地的质量,对城市环境起到重要的改善作用。

现代景观生态学,利用斑块、廊道、基质三个景观要素来描述景观的空间格局,形成斑块廊道一基质模式。其中,廊道是指与两侧景观要素显著不同的线状或带状的景观要素,在城市中主要指城市风光带、生态走廊及带状公园等等。这些呈带状的城市生态廊道具有很强的延展性,它与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道路、水体,城市走廊等廊道连接起来构成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及周边地区的联结体,从而形成城市更稳定的生态空间保护体系。

2 城市生态凤光带园林景观设计的具体思路

基于城市风光带特殊的景观功能和生态调节作用,在设计时,既应强调园林景观的艺术性,又要保证其实用性,具体思路如下:

2.1 设计理念

现代城市生态风光带将本着“生态、自然、和谐“以人为本”的思想进行设计。“强调生态,突出特色”:设计主题――绿色项链,生态廊道。以城市休闲广场和道路节点为“珠”,以狭长形绿地为“链”,使带状绿地形成统一的整体。另外,为使城市生态走廊达到营建域市生态整体性及区域生态连续性的目的,园林设计要构建城市生态廊道的基本网络,完善园林绿地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之具有系统性、有机性,保证城市园林生态系统中生物因子的生态维持能力,实现城市内部良好的生态维持能力。

“以人为本、回归自然”:以人为本,考虑人的活动空间尺度、舒适度、感观美度;人工和自然相结合,既强调舒适亲切又满足回归自然心理需求。

2.2 城市生态风光带设计手法

现代城市生态风光带园林景观设计,一方面考虑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性,采取多样性设计来满足功能的多样化和人的多选择性及不同层次需要。另一方面,在园林设计结合自然的同时尊重场地发展过程,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综合地反映景观健康的内涵、特征及水平。为此,园林设计首先以功能和结构、格局与过程之间的联系与反馈作为出发点。

针对不同的功能区,对空间性质进行设计,如文化主题空间、运动主题空间、休闲主题空间等等。其中场地空间的布局在设计中有效地结合风光带地块相对狭长的特点,进行“链”式分布,即所有空间零星分布于林荫之下,以道路将其贯穿的方式,最终形成“以点带线,以线连面”的布局形式。充分体现方便周边居民的使用,充分体现园林景观与功能的均好性。

2.3 结构格局设计

在生态风光带园林景观设计中,绿地的有效生态效益不仅取决于绿化覆盖面积和占地面积,而且取决于绿化的空间结构和绿地类型。风光带的植物群落的结构主要体现多样、统一的原则。“多样”是指构成整体的各部分形成一致的差异性,格局多样性是指景观类型空间分布的多样性及各类型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功能联系。“统一”是指这种差异性的彼此协调,其中包括各部分之间的对称、均衡、比例、节奏等。主要体现在生态系统总体层次、群落层次和物种层次方面。植物群落的结构格局包括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和时间结构。

2.3.1 园林植物群落水平结构布置

依据公园内不同场所的性质,配置相应植物空间。包括界定空间(分隔空间和围合空间)、联系空间、丰富空间层次、创造特色空闻和统一空间,见图1。

植物群落的水平结构采用增强边缘效应,突出林缘变化的手法:色带花灌木近边缘栽植,利用矮小、密枝的黄刺玫、丁香、迎春、红瑞木、连翘等密植,形成一条自然变化的曲线,同时要增强与周边不境的联系。

2.3.2 园林植物群落垂直结构布置

与地形竖向相协调,植物景观在竖向结构上,除强调乔、灌、草多层结构外,还注重充分体现植物的自然美。选用不同树形的植物,如塔形、柱形、球形、垂枝形等拟在不同林冠线的起伏变化上丰富竖向设计。

突出林冠线起伏变化的手法:一方面运用植物自然特征,如雪松、桧柏、云杉银杏、白蜡、刺槐等构成变化较强烈的林冠线;另一方面利用地形高差变化,布置不同植物,获得相应的林冠线变化。

2.3.3 植物群落时间结构(季相)

春――春暖花开,万象更新,树木开始发芽,广场周边与林下点缀的花灌木,营造了点、线、面结合的缀花效果。主要应用的春花灌木有:迎春、樱花、连翘、碧桃榆叶梅、海棠、丁香等,同时结合玉兰、垂柳、梨树等春景落乔的运用,以及二月兰等草花地被的应用,使生态风光带呈现绚丽的春日景象。夏――仲夏流碧,万物葱茏,乔灌草混交的种植方式在这个季节把生态风光带公园装扮成绿色的氧吧,同时夏花植物:洋槐、栾树、合欢、紫薇、珍珠梅、石榴、木槿以及水生植物荷花、睡莲和大量的花卉给夏季增添了绿色之外的色彩,使整个风光带或城市生态走廊坐卧在绿树繁花之中。秋――金秋送爽,也送来了象征丰收的色彩。元宝枫、银杏、黄栌、火炬树等秋色叶树种使城市生态风光带呈现出层林尽染的红火气氛。冬――秋去冬来,北国大地一片银装素裹,但丰富的常绿树种使风光带或生态走廊的冬季仍然呈现绿意,雪松、白皮松、桧柏、云杉、油松、铺地柏等常绿乔灌木与红瑞木、棣棠等观枝植物相映成趣。

2.4 应注重花色、叶色植物的应用

对于江南城市而言,生态风光带还在一定的区域内设计园林景观小品。充分利用乡土植物的花色、叶色造景,如在大面积的樱花和郁金香含苞待放之时,成片栽植的紫叶李在常绿树前,满树红艳,布满了粉红的小花。待樱花、郁金香开完,紫叶李仍以她秀美的叶色自成一景。紫叶李也常于园路旁丛植或孤植,所植之处红叶摇曳,艳丽多姿,令人赏心悦目,若配以金钟、喷雪花、八仙花、金边黄杨等,花期红、黄、白相映,颇为美观。常色叶树种,因其常年或整个生长季保持色彩,因而也有更多的花木可以配置,如夏秋的各色紫薇、木槿、石榴、夹竹桃、合欢等。

2.5 落叶大乔木近建筑栽植

利用树木冬、夏的变化来调节建筑的室内

温度,形成相对宜居的小气候环境。另外,房屋的屋檐悬挑可以极好地解决建筑夏季不必要的热量获取。

植物选择以乡土树种中抗性强、管理粗放、少维护的树种和地被植物为主。植物配置时多以群落式的复合结构为主,提高绿地单位面积上的绿量,使整个园区生态系统得以持续发展。

3 具体应用实例

以邵阳市资江风光带景观设计为例,对城市风光带园林景观设计要点及人文地域特色塑造进行探析。

3.1 生态风光带园林景观结构

流动的邵阳市资水风光带一期工程东起双清公园,西至资江二桥,全长约6km。区内资水迂回曲折,波光粼粼,蜿蜓于翠岗、沙洲与域廓之间。城市凭江临风,在水一方,景色因水而殊异,空间因水而生动,这得天独厚的亲水地带是人们理想的游览亲水步行区。为了充分利用现有自然条件,景观设计确立以突出邵阳市特有的水、山、洲、城一体的城市风貌为主题,以资江廊道为观景轴,把山、水、洲、城、堤、绿化等有机结合起来,构筑独具一格的资江风光带。确定资江两岸范围内用地以居住、游览、文化娱乐为主,在局部地带为激活人气,规划布置古玩、书画和花乌市场。这样既结合了资江风光带的特点,又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该园林景观主要由“一带、二场、三段、六园”构成,并分为12个景区,依据资源条件和地形特点,每个景区赋予一个核心内容。为保持景区空间的连续性和开放性,用堤、路、桥梁、视线、水以及文脉贯通风光带全景区创造一个自然、优雅、富有生气的人性化生态空间。

3.2 风光带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植物配置

在绿化配置时,根据不同地段的地质、地貌、环境、功能、景观及游人心理,进行不同的色彩变化、季相变化和图案变化,使得资江风光带绿化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和艺术性,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保持统一,体现了自然与艺术的结合,给城市增添光彩,给市民带来美的享受。

资江风光带绿地总面积达10多万m2,设计大气浑然,大量利用了本土植物资源,如香樟、广玉兰、桂花、垂柳、罗汉松、红橙木、金叶女贞、杜鹃、龟甲冬青、山茶、鸢尾等,在空间层次上,注重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的高低错落在种类上,注重生物多样,并以不同季相、花色和香味有机的搭配。对斜坡和护坡处理上注重垂直绿化设计,布置垂吊或攀援绿色植物(如迎春、长春藤、紫藤、金银花、绿萝等),即可增加绿化率,又可为行人提供遮荫乘凉的场所,创造了一个舒适、优美的城市道路空间环境,见图2。

同时根据各主题景点的性质和要求,灵活运用自然式、规则式以及混合式的植物配置手法,把各园林小品、公共设施等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成为城市风光带绿化的新亮点。

3.3 注重地域人文特色的塑造

邵阳市资江风光带南岸是宝庆(邵阳旧城)古城发源地,北岸是新城,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遍布南岸,有被定为部级文物的明代北塔,有省或市级文物的宋至清代宝庆古城墙、清代水府庙、双清亭外亭和古仙人井。

因此,资江风光带内建筑尺度一定要适合人体的尺度,建筑物的空间应有层次,高低跌宕、错落有致。资江风光带南岸,建筑形式要和古城风格相执调,建筑采用粉墙黛瓦,以传统江南民族风格为主;北岸因是新区,建筑风格可采用现代形式,创造朝气蓬勃的江北新域;但南北两岸建筑规模要小,体量要轻,形式要透、色彩要明,做到自然与历史人文相融合的建筑环境,创造开敞、亲切、怡人的滨江建筑风格。

利用自然保护生态平衡另一重要手段则为城市绿化,它不仅是衡量域市环境的因素,而且是城市赖以生存的氧气来源,对净化空气、调节小气候、涵养水源起到重要作用。同时,水系岸边的绿地也是人们游憩休闲的良好载体,各种科普文化、体育、健身、游乐、联谊括动必然要依托绿地来布置和开展,因而也是水系景观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在滨水居住区临水边设置滨水广场,开辟滨江绿地带,在改善城市内部生态的同时,也塑造出了浓郁的地域风情和人文特色,现已成为本城市一道亮丽的生态风景线。

4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城市生态风光带园林设计时应借鉴景观生态学理念,从空间格局的设计到园林中植物的配置移植和人类活动方式的设计,并本着整体绿化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结构、功能和景观形成过程三位一体的调控整合,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提供更多的生态支持,最终实现现代城市经济、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波,包志毅,生态规划:发展、模式、指导思想与目标[J]_中国园林,2003.1.

[2]刘翠鹏,丁岗.城市同林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建设初探[J].中外建筑,2004,2.

[3]肖笃宁,解伏菊,魏建兵,区域生态建设与景观生态学的使命[J].应用生态学报,2004.10.

[4]严建伟,任娟.斑块、廊道、滨水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规划[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

[5]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浅析重庆龙湖水晶郦城高层低密住区景观设计 下一篇:古建筑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及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