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化语境对中国当代雕塑语言的启示

时间:2022-10-19 09:51:08

浅析文化语境对中国当代雕塑语言的启示

内容摘要:世界著名雕塑大师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他们对时代文化语境的敏锐洞察力。他们善于抓住所处时代的文化语境中人们对文化和审美的需要,不断调整完善自己的创作思路,塑造出具有强烈视觉与心灵感染力并为世人普遍接受的艺术作品。本文重点分析了审美文化语境对雕塑造型语言的影响,以启发雕塑家在当代的整体文化语境中运用造型语言建立起一种有效的对话和交流语言,以使得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的造型语言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从而造就出中国当代的雕塑大师。

关键词:雕塑语言;文化语境;审美文化;现代雕塑

一件艺术作品的诞生必然要与历史和现实所给定的艺术资源和大众审美以及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建立起选择性的交流关系。支撑着这种艺术创作得以进行的基础便是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构成的现实性的文化语境,这种基础性的资源和语境在根本上影响着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创造性审美活动。

人类生活在一个被设计了的世界当中,公众所接触的文化现象是一种被设计了的文化语言,这种设计不管是自觉还是非自觉的,它所创造的物质形象,都是以某种物质性的形式和文化的形式构成当今和未来的审美文化语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具有审美价值的给定性文化语境形成了艺术创作设计方面得以产生的重大文化背景和话语资源。雕塑造型语言的表达依托于这种庞大的文化背景和设计语境,在相当程度上是艺术家个体创造与这种造型设计语境相互交流基础上进行选择性创造的结果。

雕塑艺术作为一种审美文化创造活动的载体,是和整个社会政治经济与科技文化紧密联系着的。雕塑的设计语言以及创作实现是在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文化教育所给定的文化语境中得以进行的。无论是在任何年代,雕塑形式都是立体图像语言与文化语境的同构,雕塑造型是在历史的或现实的文化语境影响下的选择性创造,我们可以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条件下的雕塑作品中清晰地看到人类审美文化语境对雕塑造型语言的影响。

一、艺术造型语言与时代文化语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艺术造型语言与时代文化语境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互为依托的关系。为了看清楚这种关系,我们可以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影响到欧、美各地人们大众化审美趣味的新艺术运动中得见一斑。新艺术运动最早是从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中生长出来的,支持此运动所依据的哲学思想来源于维多利亚时期伟大的艺术家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

拉斯金的兴趣爱好涉猎的范围很广,他不仅是英国作家、艺术家、艺术评论家,还是哲学家、教师和业余的地质学家。在维多利亚艺术时期,拉斯金的思想是丰富而又庞杂的。他的思想集中在《建筑的七盏明灯》《威尼斯之石》等著作中,而其中“哥特式的本质”被作为一种宣言而成为新艺术运动的理论指导思想。对人性的关注使拉斯金对工业化问题持中肯态度。他认为工业和美术已经齐头并进了,如果没有工业也就没有美术。但是机械化的工业生产外形丑陋,使他特别关注公益,因为它是由人性基本特征所决定的。他主张艺术要密切联系大众生活,提出了设计的实用性目的,主张取消艺术和设计之间的差别,要求美学家从事产品设计。拉斯金的理论带有强烈的道德主义色彩,他主张“回归自然”,要求观察显示和自然,并且把这种观察贯穿到自己的设计中去。拉斯金热衷于从哥特式风格中寻找出路,然而这种设计带有复古的色彩,同时又暗含了脱离大众的倾向。1这种艺术观点得到了法国、德国、比利时以及奥地利艺术家和文学家相应的理论支持,逐渐形成了一种以运动感的线条为审美基础,从而形成了综合各种艺术形式的文化理念。这项运动带动了象征主义诗人、画家和音乐家们为追求更高的精神价值而付出了浪漫主义的努力。

新艺术运动影响之广,以至于20世纪艺术的先驱们,没有不受到它的影响的。这些新艺术运动的艺术家们,并不回避传统风格的影响,但他们所探求的,是那些少为人知、脱出所流行的学院派样式,探求从中世纪、东方或者原始艺术中得来的任何形式或设计,以适应他们所追求的在线条韵律基础上的一种抽象。2正是在这种“综合”精神所出现的实际现象,使得世界美术设计的发展形式在这种社会文化审美语境的启示中蓬勃发展开来。

由此不难看出在我们所生存的年代,那些包含着广阔丰富的艺术视觉文化语言的艺术创作实际上是被所处的时代文化语境所支撑起来的。

二、在传统与当代文化语境相互作用影响下的雕塑创作活动

从传统美学看来,好的雕塑作品应该是一种具有形式的情感性和内涵的丰富性的创造物,是一种具有审美和文化可以解释的艺术作品,而不是现代功能主义结构的纯粹和形式的简单。

雕塑作为审美创作活动,其造型语言应该在传统雕塑设计美学类型的逻辑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延展,应该在传统美学和艺术的基础上变得更加丰富和深刻;而当代西方雕塑语言的发展历程却恰恰相反,作为现代空间造型设计的重要部分,雕塑艺术的发展不是在传统的艺术和美学逻辑上历史性地向前发展,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了经典美学和艺术的审美原则,与传统空间造型所追求的情感性和内涵的丰富性相反,所强调的是雕塑本体语言之中所包含的结构的纯粹和形式的简单之路。尽管如此,这种审美倾向的偏移却改变不了现代主义风格为人们普遍接受并以为是美的东西,这不仅仅是雕塑家个人创造性和审美趣味所决定的,同时也是雕塑家所处的整个社会历史环境和审美文化语境所决定的。任何一位艺术家只能在其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和文化环境中进行他的艺术创作,任何人也只能接受符合这一阶段特质的物质和精神产品。

可见艺术作品的形式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美学和艺术传统的发展和延伸。雕塑的创作性活动不仅是纯粹的情感和审美行为,及情感和审美的形式,也是整体时代文化语境的产物。

三、当代中国雕塑语言需要在新的审美文化语境中被重新构建。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当代雕塑迅猛发展的时期。关注当代和社会现实的一批中国当代雕塑家,在后现代文化背景和全球文化语境启示下做出了大胆的选择与尝试。为了达到意象性表达效果,他们将雕塑设计语言建构在中国文化发展的逻辑基础之上,与西方现代性的语境相遇并包容了现代性,使作品具有了当代性的意义。他们在处理空间造型方面抛弃了材料本体语言的“真实”性。所表达的视觉形象是主观而非客观的,所呈现的艺术语言反映出作品之上所包含的精神气质而非外在空间效果。也就是说,雕塑家试图运用主观的空间形体制造出一个视觉心像,而非视觉视像。心像是随心境而来,此类作品通过视觉引导,使观者在与雕塑的对话中构成心灵的图景,最终在探讨一种新的艺术审美取向,从技法层面走向文化精神层面,以期达成在雕塑以外的精神世界中的认同与共鸣。这些当代雕塑作品已然成为了可以承载中国艺术家从容释放精神话语和心境写照的物质载体了。

纵观近十年以来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状态,可以说当代的中国雕塑发展方向正处于一个众说纷纭的争论焦点。如果当代雕塑语言太具传统文化的性质,容易遭到尘俗守旧的诘难;独树一帜打造出的特殊精英气质的作品,则易于被解构。社会对现代艺术的宣传推广和在调动大众审美情趣的当下,雕塑的创作语言又被重新认识;加之当代性雕塑作品近几年在艺术拍卖市场上的提升,雕塑艺术开始被人们重新看好。在这种繁荣现象之下,在雕塑语言表现方面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

我们生活在一个日益重视历史文化语境和国际艺术设计思潮的时代,中国传统的具有深刻哲学思想和美学内涵的意境的理论,正逐渐成为当代雕塑语言设计的美学参照和创作理念。然而有许多艺术家,他们对于传统的了解仍停留在形式和表层,他们中很多的作品所采取的方法和出发点仅仅基于选取具体的传统造型、符号,将这些语言加以形式重组,借以传达某种历史存在的信息。这种雕塑语言的运用虽然也会生成一些好的雕塑创作,但在表现形式上往往容易陷入造型语汇贫乏的尴尬状态中。出现这种状态的背后潜藏着的是文化经验和艺术语境缺失的问题。

当今是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知识特征是知识交叉、信息充斥、文化形式传播迅速、内容形式更新换代,日新月异,构成了一个在学科上的融合渗透,在时空交叉蔓延中的立体化的全球知识语境。这种状态下,文化经验和艺术语境往往是不统一的,更多的时候是处于矛盾的状态。文化经验一般是历史积淀的心理模式,这种心理模式影响着人们的创作态度和艺术形态的发生;艺术语境随时代的变迁而建构,使人们的文化心理经常遭遇新的艺术语境而不断调整。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话语立场的复杂性和自身的矛盾性,使艺术语境遭受现代、后现代艺术的碰撞,从而出现新的艺术语境。

一个艺术家在新的语境下是否能够洞见和预测艺术演变的方向,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自己的艺术风格和话语立场,从而在纷繁复杂的当代语境中显示出独特的品质,这需要艺术家具备稳健的判断能力和敏锐的心智能力。

四、结语

中国的当代雕塑艺术发展所基于的审美文化语境还不够全面,有很多规则都是按照西方的现代性来演绎中国的艺术语言,其中的一些话语资源和形式语汇出现了错位和误读,而很多的年轻艺术家身陷其中而难以自拔,亦步亦趋地使自身的话语失去立场和对中国的现实关注失去了说服力。因此返回到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环境中去思考,从历史传统的话语资源和形式语言中汲取养分,在与国际艺术交流的同时,将目光放在当代艺术语言发展的需要和未来雕塑艺术文化发展战略的高度,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与美学语言进行对话和交流,把历史文化传统中的某些合理的哲学理念和美学逻辑,在新的选择和转化时,综合为当今和未来雕塑创作的有益因素,从对中国文化的深层把握中提炼出个性化的艺术符号,将中国的文化经验中的符号综合在当代雕塑语言之中,使艺术符号延伸出新的文化内涵,能够反映和表现当代性的深层问题,而不仅仅是某种单纯的形式和造型的移用。在哲学文化和艺术美学的逻辑与理念深度的启发下,选择性和建构性地寻找自身的雕塑创作语言。

(佘国富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

注释

1 陶云.西方艺术设计流派和思想.江苏扬州: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3-17.

2 [美]H·H·阿纳森. 绘画·雕塑·建筑西方现代艺术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第71-72

参考文献

1 童庆炳.艺术创作与审美心理[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2 何新.艺术分析与美学思辨[M].北京:时事出版社,1997

3 阿恩海姆,周宪泽.艺术的心理世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上一篇:风情柬越 艺路畅游 下一篇:基于地域性文化下的兰州黄河风情线雕塑长廊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