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新课程下解决问题的教学

时间:2022-10-19 09:05:16

谈谈新课程下解决问题的教学

新课程实施后,过去占有突出地位的“应用题”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解决问题”。新课程用“解决问题”代替“应用题”,主要是想改变过去教学中教师们只重视教“题”而忽视教学“应用”这一现象,让教师能够站在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应用题教学,提高教学的效果,更好地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应用题实际上并没有消失在小学数学的视野中,而是成为解决问题教学的主要内容。

任何教材都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应用题教学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改革,许多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在长期的教研实践中,对应用题教学改革做了大量有益的尝试,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对于目前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理直气壮”地坚持和继承。并在继承上去创新。

1.继承应用题哪些好的经验呢

1.1 是重视数量关系的训练

数量关系是数学问题的骨架。小学数学中的基本数量关系(如相并、相差、份总、比例关系等)及其复合,构成了各种反映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传统的应用题教学非常重视数量关系的训练:一方面,根据应用题的不同情节进行分类,抽象概括出针对不同题型的分析方法,如画线段图、列表、假设法、逆推法、转化法等;另一方面,加强数量关系的单项训练,使学生发现数学问题中的主要矛盾,分析数学问题中的内在联系,如根据条件提问题,根据问题想条件,使数量关系的训练日常化。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正是新课程改革实验需要继承的精华,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继承。

1.2 是重视解题的训练

重视解题训练,特别是重视变式练习和对比练习是传统应用题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经验。但课改以来,这一经验被认为是“死做题、做死题”。固然,过于泛滥的“题型+题量”的训练方式应该摒弃,但必要的练习必不可少,因为它是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而眼下解决问题课堂教学的现状如何?由于过度创设情境,过于讲究自主探索,过于追求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一堂课往往只能做一两道题。如此,学生何以能真正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加强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更是传统应用题教学的“强项”。传统应用题教学非常重视这一教学目标,其加强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做法值得提倡,即两个“结合”、一个“加强”: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数量关系”的分析结合起来,与“分析、综合的思考方法”结合起来;加强“说”的训练,即说思考过程,说解题思路。

2.解决问题教学怎样去创新呢

2.1 改变教学方式

应用题的内容涉及到“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每一个方面,涉及到概念建立、计算应用、法则推导、性质的理解,等等,成为各部分知识有机联系的融合剂。这样,应用题的教学要求改变过去应用题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和相对孤立的教学过程,不能将其放在一个统一的章节里进行集中学习,而应该形成贯穿始终的学习模式。

在教学模式上更要重视过程,而不是解答的结果。把应用题教学形成由学生自主探索、尝试、发现与建构的过程,真正体现“应用”性。重视培养学生对信息材料的处理能力和数学模型的建构能力。其次,允许学生个性化地学习。解同一道应用题,对有的人来说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但对有的人来说可能仅仅是一种习题的练习;有的人解题的过程是探索性地尝试、发现与解决的活动,而有的则只是同一种策略、方法、思考,甚至是手段的重复活动。在探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擅长形象地思考、有的善于理论性推理,有的需要在现实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习惯的思维方式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不能对学生进行统一要求。

2.2 重视应用题的选材

应用题的选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努力反映学生身边的事和感兴趣的事,同时也要照顾到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树立正确地数学观。

2.3 把计算与应用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应用题不分类型,让学生从运算意义出发进行思考,而不是从类型出发进行思考。这就要求学生学习应用题要和运算教学结合起来。

应用题教学和运算紧密结合是课程标准提倡的应用题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这就要求,应用题在教材中不以单独章节的形式呈现,而是和计算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做,不是取消应用题,而是极大地加强了应用题在发展学生数学思考中的重要作用,不是降低了对学生解决应用题能力的要求,而是为了真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学生死扣解题类型,学生就不会着重思考其中的数学意义。这样,学生的思考空间缩小了,学生虽然发展了解题技能,但没有发展学生的数学理解和思考能力。学生解决问题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在应用题教学中不应强化类型。只有把情境和运算意义相结合,学生才能更好地发展他们的数学概念和思维能力,才能更好地发展他们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小学数学教师》――2010第6期

[2] 《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解决》――易虹辉

上一篇:谈如何根据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设计合适的教学... 下一篇:论如何对语文学习空间的拓展作出新的整体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