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技术中安全生产的应用

时间:2022-10-19 09:03:30

电子信息技术中安全生产的应用

摘要:在今天,“信息化”已经不再是某一个领域的专有名词,它成了所有领域发展的必经途径,生产也是如此。在生产中,信息化监管已经成为工程可靠性的重要前提。本文旨在从信息技术于生产管理方面的具体实施情况出发,探索该技术在生产中的安全应用。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安全生产;应用

引言

生产,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情,人们对其的关注也随着这种随处可见而不断加深,已经从之前的质量层面上升至今天的安全层面。而在安全化管理中,对生产的各环节、各参与方进行信息动态化监管更是变得无可取代。

1管理方面

1.1人员管理

在生产中,人员安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仅凭人力管理,难免会出现管理漏洞等现象,酿成安全事故。因而,在人力管理之余,企业还要对技术人员的人身安全进行信息监控,保证管理的全面性和时效性[1]。(1)制度规划。在进行信息管理时,企业要先对其进行制度约束,将生产中的安全条例明确记录在电脑中,并指导涉工人员进行线上学习,为其树立起生产的“警戒线”。(2)信息登记。生产人员经常要出入一些危险的地方,因而企业要对其实行动态监测,时时掌握他们的工作位置,确保其所处环境的可靠性,而这些仅凭人力是无法做到的,必须借助信息的力量。(3)技术培训。在信息控制下,企业还能对生产者进行网络培训,实现技术的随时更新,保证技术时时处于潮流前端。

1.2设备管理

在整个生产活动中,设备所处的地位是其他事物无法取代的,某一个环节的设备出现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换或修理,都会导致整个生产的瘫痪或者停运。因而,企业一定要加强对设备的信息化管理工作,随时掌握设备的运行状态[2]。(1)设备的电脑分区管理。对于设备的信息化管理,企业一定要先对其进行功能分区,将性质相近、功能类似的设备归为一类,进行统一化管理。(2)电脑编号。对于设备,如果只是将其进行电脑登记,却不对其进行序号编制,很容易会出现管理“一团浆糊”的局面。因而,在对设备进行信息录入之后,企业还要对其进行标号,便于管理人员对机器信息的准确查找。(3)关系对应。在设备与电脑之间建立起有序的联系,可以帮助企业减轻管理负担,实现管理的秩序化、高效化。

2应用方面

2.1危险源控制

在传统生产模式中,企业想要对生产过程进行安全检查,必须要实行“三天一小检,五天一大检”的制度,这样不仅耗时耗力,还无法保证检查的全面性和危险排除的及时有效性。但是在信息管理中,这些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1)监管的及时性。在信息管理中,企业可以对生产的各环节实行全面电子监控。①设备,管理人员在进行网上监控时,一旦发现设备运行数据超出其安全范围,即要立即对其进行远程控制,结束其运行状态,并指派相关人员对其进行检修,保证监管的及时性和维修的时效性。②施工技术,企业在进行过程监控时,一旦发现某个人员的操作违反了安全指标,即要立即联系班组长,指出危险源,指导其及时改进,避免危险的进一步扩大。③现场指导,管理人员在监管时如果发现现场存在某些安全隐患,也可立即上报企业,及时处理,在危险发生之前将其清除[3]。(2)“声+光+电”控制模式。通过网络分析系统,企业可以明确生产中的具体危险点,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重点监测,实现监测的及时性和全面性。同时,企业还要对这些“点”进行“警戒”,在危险点的前方100m处设置警示标志,提醒路人绕道而行或者小心行驶。前方50m处,则要进行更加明显的声音提醒,增强行人的危险避除意识。为了保证危险避除的夜间效果,企业还要适时考虑在危险点附近安装警示灯,满足行人的夜视需求。(3)电子预警。企业可以利用信息系统,对生产环节进行危险评估,并对其进行等级划分,对很容易发生危险的点段实行预警机制。以井下作业为例,企业就要对其进行压力测试,安装压力检测表,时时监控地下压力值,保证地下压力与人体承受能力相符合。如果出现压力差过大的情况,压力表会自动出发报警机制,发出警告,阻止作业员的进一步工作。

2.2ESD“紧急刹车”

ESD,全称为EmergencyShutdownDevice,译成中文可表达为紧急刹车装置系统。在这种系统中,企业不需要对生产过程进行人为监控或者操作,因为这种系统的最大优点是自动化和智能化。在安全状况下,这种系统处于不动状态,并不会影响其他生产环节的正常运行。但是在生产出现状况时,这种系统就能够及时反映,并自行切断机器运行的电源,将危险及时扼杀在萌芽阶段。之所以称其为“紧急刹车”,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反应的敏捷性。一般来说,正常人避除危险的有效时间都会≥60s,这种短时反应,虽然可以减轻损害的程度,但这种程度相比于整个危害,还是显得过于微小。但是在ESD系统中,这种反应的间隔性完全不会存在,为人员的撤离和避除危险争取了有效时间。

2.3人员定位

因为生产性质的影响,很多工程都会有地下作业环节,这就对工程的地下环境监测能力提出了要求,不仅要具备全面完善的地下监测体系,还要有相应的监测系统和技术,以保证作业人员的位置具有可控性。以煤矿为例,为了保证出煤的质量和数量,作业人员经常要深入地下进行探测。但是,在地下工作很容易出现一些不可控因素,威胁作业人员的安全,例如:瓦斯值变化等。当这些不可控因素发生变化时,如果地面监测系统没有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对地下人员不能进行很好的位置监控,就很容易出现安全事故。因而,企业一定要重视对作业人员的位置监测,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人在哪里,定位哪里”,以此促进营救的及时性和有效性[4]。

3结束语

总之,在生产中信息占据着重要地位,这不仅体现在设备的运行信息方面,还体现在人员的技术、位置信息等方面。只有对生产进行全过程的信息把控,才能保证生产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傅毅然.电子信息技术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消防界:电子版,2016(6):42.

[2]左银虎.电子信息技术在提高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具体应用[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7(1):00014.

[3]霍毅.浅析电子信息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博览,2014(18):391.

[4]刘爽,张颜伟,鲁尚军,等.电子信息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科技纵横,2011(22):219.

作者:李惠男 单位:台州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上一篇:多元评价法中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运用 下一篇:学讲计划中信息技术教学运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