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精神的精神反思

时间:2022-10-19 09:02:17

现代大学精神的精神反思

[摘 要]现代大学精神是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各自的解读,可谓见仁见智。综观各种解读,其实存在普遍共识,就大学精神的精神元素而言,其内在蕴涵着人文至善精神、独立自由精神、质疑批判精神与传承创新精神。

[关键词]大学精神;精神反思;人文至善;质疑批判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132 — 02

伴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扩张,世界各国均已步入了一个关键的发展战略机遇期,中国也已步入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之中。对于中国高校而言,适应这一战略机遇期,顺应这一社会转型的需要,适时建构现代大学精神成为重要而迫切的任务之一。

何谓大学精神,一直是学界争论的话题,不同学者从不同视域出发,对大学精神的界定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从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来看,至今学界尚未达成明确共识,有学者认为“大学精神是指平等的多元意识,理性的科学态度,自由的个性发展,以及非功利的价值追求。”〔1〕而有学者则认为,所谓大学精神“应该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和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它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2〕还有学者把大学精神解读为一种科学理论,即“大学精神,是一种科学理论,它是建立在对办学规律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3〕还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大学精神是在某种大学理念的支配下,经过所在大学人的努力,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它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之所在,是对大学的生存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导向。”〔4〕

显然,学者们是从不同的学术视阈,遵循不同的学理思维而提出了不同观点。虽然观点不一,但多数学者普遍认为,“大学精神是在大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有着稳定而丰富的内涵,它体现了大学人对大学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怀,同时又以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形式约束着大学的行为,显示着大学不同于其他机构的气质特征。”〔5〕可见,大学精神的内涵在于其历史形成的“稳定而丰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而这里所谓的“价值观念”及“行为规范”的形成和存在,从其生成的价值基础而言,自然离不开内在精神要素的支撑。其实,从多数学者对大学精神内涵的界定来看,人们对大学精神内在要素的解读具有共同性,具而言之,主要有以下精神要素:

一、人文至善精神

人文至善精神主要是指蕴含于人文社会科学之中的人类对自身的尊重与反思精神,它所体现的是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它所关注的是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等,它通过一定的道德传统和文化传统熏陶人、感染人,引导人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造就人追求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个性,进而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显然,现代大学作为启迪智慧,明德修身的文明场所,倡导并传播人文至善精神是其必须履行的历史使命。

人文至善精神是现代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主张大学教育“以人为本”,将完善人格作为大学教育的终极目标。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渗透人文至善精神,使大学教育充满着人性化,不断地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引导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亲身感受,善于发现。强化学生的自由意识、尊严意识和人格意识,鼓励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学会共处。在学习与创造活动中学会相互尊重,相互悦纳、相互帮助。在学习与创造活动中培养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和积极奉献意识。

二、独立与自由精神

独立与自由是现代大学精神的核心价值元素,也是现代大学的灵魂所在。独立精神与自由精神二者相辅相成,紧密联系,无独立的精神,何谈自由的精神;无自由的精神,又何谈自由的思想;没有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也必将失去存在意义。所谓独立精神,实质是指大学人应具有的独立人格、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等内在个性品质,其中最基本的是人格独立。人格独立就是一个人在污浊不堪的社会环境下仍能保持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不为当时之强硬势力所屈服,对于大学人而言,就是要保持独立的良知个性,不说违心的话,不做违心的事。大学作为一个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地方,作为一个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这种独特的社会定位决定其必须具有独立之精神,尤其在其学术身份方面,更需毫不动摇地坚守独立精神。毕竟,“学术在本质上必然就是独立的自由的,不能独立自由的学术,根本上不能算是学术。学术是一个自主的王国,它有它的大经大法,它有它神圣的使命,它有它特殊的广大的范围和领域,别人不能侵犯。……假如一种学术,只是政治的工具,文明的粉饰,或者为经济所左右,完全为被动的产物,那么这一种学术,就不是真正的学术。因为真正的学术是人类理智和自由精神最高的表现。它是主动的,不是被动的,它是独立的,不是依赖的。”〔6〕

自由精神是学术研究的基本要求,没有自由精神,就没有自由思想,更谈不上学术自由。对此,德国学者雅斯贝斯曾认为,“自由是大学的首要原则。”〔7〕在大学里,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是研究学问探求真理的先决条件,拥有自由思想实现学术自由也是大学人成就自我学术个性的首要条件。学术自由,就是要坚持学术价值,学术逻辑不屈从于社会政治、经济等外在的逻辑。只有在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的支撑下,大学才能真正成为探索真理、创造知识、培养人才的地方。因此,从这一意义来讲,大学精神的核心价值要素是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

三、质疑与批判精神

从哲学意义而言,质疑精神指的是一种哲学观点,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认识的可能性受限于思维的局限和思维客体的不可接近性,人们认识任何事物皆受自身思维的局限,因此,人类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一直处于不断探知的过程之中,人类的认识是无止境的。这就决定了人类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怀疑并提出问题,这种不断怀疑并提出问题的精神就是我们所说的质疑精神。不言而喻,大学作为一个研究学问探求真知的地方,绝不可缺失此种精神。而我国的传统教育,长期以来是漠视质疑精神的,在我国,由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和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积淀,导致国民习惯于从众、随大流、习惯于安于现状,因循守旧,养成了求同思维,对大人物、旧传统盲目崇拜,很少提出疑问,对书本知识全盘接受,很少提出不同见解;尤其历经上千年的科举制度、应试教育,虽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却使我们的教育陷于“读书求功名,应试为出路”的荒诞逻辑之中。我们的学生对社会、对自然未知的事物缺乏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对所见所闻缺乏必要的质疑精神。因此,作为进行高等教育的现代大学来说,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放型思维和质疑精神,鼓励学生质疑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对于大学教师来说,具有质疑精神是教书治学的必要条件。人的思维活动起始于好奇与疑问,有疑问才会去思考。敢于质疑是学习新知识、产生新思想、发现新观点的起点。

批判精神也是大学精神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批判是建立在质疑基础之上的,没有质疑就没有批判。试想,一个不善疑问又不敢提出问题的人,能够做出怎样的批判?可想而知。大学的批判精神主要是“指大学以真理为唯一标准的价值观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追求真理、批判错误、纠正错误的行为规范和精神气质。”〔8〕作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大学应当不断追求并坚守真理的至高点,不断反思错误、批判错误、纠正错误。尤其是在面对社会不良潮流的冲击时,大学必须保持批判的理性,而不可随波逐流,应秉持大学精神独特的良知个性剖析社会,批判社会,进而担当引领社会潮流的历史重任。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弗莱克斯纳所言,“大学不能远离社会,但更重要的是大学不是风向标,不能什么流行就迎合什么,大学应不时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不是它的欲望。”〔9〕可见,大学应坚持以理性的思维透析社会发展,应主动引领社会潮流的形成与发展,而不应被社会潮流所引领,而这正是大学批判精神的价值精髓所在。

四、传承与创新精神

大学不仅是传承优秀文化的文明场所,也是思想文化创新的自由平台。大学精神作为现代大学的灵魂,不仅需要传承精神,还需要创新精神,并且这两种要素是内在统一的。正是这两种精神要素的同时存在,使得大学精神呈现出独特的魅力,它不仅呈现出对历史传统的接纳与传承,也呈现出对当下现实世界的反思与创新。因此,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又不断传承,这样使大学精神保持着恒久的魅力。

毋庸置疑,任何一所大学的存在与发展都离不开对特定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开特定民族文化传统的熏陶,大学将失去本真的民族个性和生命力。所谓传承,就是在挖掘民族的、大学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吸收、传播和发扬其中的优良文化传统。只有注重传承本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才能塑造出大学精神的个性特点,使其显示出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性格。在传承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大学必须注重传承自身的优良文化传统,毕竟,一所大学在其办学的历史过程中会不断形成特有的校园文化传统和文化底蕴,办学历史越久,其文化传统和文化底蕴越深厚。而这种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底蕴是孕育其大学精神的最为宝贵的资源之一。可见,大学精神的培育,也离不开对大学自身特有的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弘扬。不仅要注重传承,还要进行创新,创新也是大学精神建构的重要环节之一。当然,创新就是与时俱进,立足现实,结合时展的需要,对大学精神之内涵进行不断丰富和完善。

〔参 考 文 献〕

〔1〕刘素卿.对河北省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教育质量问题的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5,(03):86.

〔2〕李辉﹐钟明华.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及其建设思路〔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3):115-119.

〔3〕王冀生.大学精神与制度建设〔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1,(01):6-11.

〔4〕刘亚敏.大学精神探论〔J〕.未来与发展﹐2000,(12):61-64.

〔5〕刘宝存.何谓大学精神〔J〕.高教探索﹐ 2001,(03):13-15.

〔6〕贺麟.学术与政治〔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142.

〔7〕 〔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49-150.

〔8〕刘宝存.何谓大学精神〔J〕.高教探索,2001,(03):13-15.

〔9〕 〔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 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 徐辉,陈晓菲,译.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8.

上一篇: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论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