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简·爱》中的语言特点分析

时间:2022-10-19 07:32:09

试论《简·爱》中的语言特点分析

摘要:夏洛蒂・勃朗特的杰作《简・爱》,不仅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而且享誉国际。《简・爱》中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早期,主人公简・爱是一位独立、自信的女性,这部作品主要讲述她与男主人公罗切斯特之间的爱情故事。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向我们展示了她与众不同的语言特点,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不同的译本具有不同的翻译特点,本文将结合《简・爱》的具体内容,探究其独特的语言特点及翻译特点。

关键词:《简・爱》 语言特点 翻译特点

引言

《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的杰出作品,很多评论家都把这部作品当成是作者的自传。这部作品的女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坚强独立的女子,虽然是一个孤儿,在亲戚家也没有获得疼爱,但是她内心强大,从未放弃过追求幸福,最终获得幸福。作者语言功底强大,生动地描绘了男女主人公的艰难爱情。其中,这部作品中男女主人公的激烈对话让人印象深刻,甚至影响了其后的作家,这种语言特点更是受到不同年龄层面的读者的喜爱。此外,这部作品也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简・爱》的创作背景十分艰难,当时英国虽然工业发达,占据世界领先地位,但是社会是畸形的,妇女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而且她们自己的思想也完全被禁锢了,整个社会的风气就是认为女人是男人的附庸,在这种情况下,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这部歌颂自由、平等的小说,像一阵春风吹进了这个思想腐朽的社会,为这个社会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一、夏洛蒂・勃朗特与《简・爱》简介

夏洛蒂・勃朗特出生于英国乡村,她的家庭并不富有,甚至可以说是贫穷的,早在童年时期,她和她的兄弟姐妹就被送到了寄宿学校,夏洛蒂・勃朗特对寄宿学校的那段生活是相当难忘的,甚至她的很多作品中的人物雏形都是源于那个时期接触到的人。寄宿学校的生活并不美好,她的家人相继离去,这对她的影响十分巨大,后来,她将这些痛苦的经历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了她的文学作品之中。

1847年,她的小说《简・爱》出版发行,引起了英国文坛的震动。在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一系列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她对于乡村自然事物的刻画十分传神,擅长使用抒情白描的手法来传递内心情感,引起读者共鸣。《简・爱》是她的杰出作品,这部作品不仅在英国本土,甚至是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这部小说中,女主人公简・爱对人生有着自己的追求,她坚强、勇敢,她是一种与过去小说迥然不同的女性形象,她向往自由、幸福,并且敢于追求自由、幸福,敢于与命运进行抗争,不屈服于当时社会的价值观。作者对她的刻画着墨颇多,一个追求平等、追求自由、追求独立、追求尊严的全新女性形象跃然纸上。这种十分有异于当时价值观的形象带来的震动是可想而知的。

小说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作者对简・爱和罗切斯特的爱情的描写。简・爱的爱情观使得简・爱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她的爱情观是男女双方应该是平等的,这种平等是精神方面的平等,无关乎金钱和地位,只有这样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才能够幸福,而不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爱情也随着相貌的老去而消失,他们应该爱的是彼此的灵魂。当简・爱追求幸福时,她展现出了她的勇敢、她的坚强,她没有因为自己与罗切斯特之间的地位悬殊而自卑,更加没有放弃追求幸福。在她看来,地位并不是他们之间的障碍。她对罗切斯特的爱是淳朴的,是令人羡慕的。而对于罗切斯特,简・爱的存在让他觉得世界是美好的,不是他曾经所经历的冷漠的、虚伪的。简・爱的善良和热情让他对生活又有了期待,他的生活不再是一潭死水。简・爱与罗切斯特经历重重阻碍,最终走到了一起,这种新型的爱情观让英国文坛震动,这种新型的女性也逐渐被大家认可,其中,作者的语言特色也让读者耳目一新。

二、《简・爱》的语言特点和翻译特点

(一)《简・爱》的语言特点

《简・爱》这部作品中语言特点十分凸显,引人注目。在这部作品中,作家使用了很多诗句,让这部作品看起来十分与众不同,在同期的文学作品中脱颖而出。这种使用诗句的方式源于作者身为女性所特有的细腻情怀,脱离传统的表现手法,转而用诗意的手法来烘托人物内心情感,更容易使读者感同身受,引起共鸣。作者或是巧妙地选用诗句来直接表达,或是通过白描的手法平铺直叙出诗的意境,或是把普通的语言转换成诗歌的语言来烘托人物内心世界。例如,“我以为小鸟飞不过沧海,是因为小鸟没有飞过沧海的勇气,十年以后我才发现,不是小鸟飞不过去,而是沧海的那一头,早已没有了等待”这句话作者就是运用诗歌般的语言,来烘托简・爱内心难过的情感。这种唯美的语言在这部小说中随处可见,加上简・爱的经历与独特的爱情观,吸引了很多的读者,成为了当时最受欢迎的小说之一,可以说,这部作品是非常成功的。同时,这部作品也重新定义了女性的形象,女性不再是附庸的代名词,而是坚强、勇敢、独立、自由的象征。在对这种优秀作品进行翻译时,我们也应该尽量翻译出原文诗歌的意境来,忠实反映出原文语言的特点,做到信、达、雅。

(二)《简・爱》的翻译特点

翻译就是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符号到另一种符号的转换。译文出现于语言到语言转换的过程中,它是非本土语言的读者对文学作品的自身理解。翻译并不是一种语言,这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区别。翻译人员翻译作品是以原作品为基础的,在原作品基础之上做出语言的转换,如果翻译人员脱离原作品,自己凭空创作,那么这就不叫做翻译。翻译人员通过熟读原作品,再加上自己的理解,不仅能够准确翻译出原文,而且可以达到语言风格等等都相似的作品。不管怎样,原作品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素材,它是一个基础,只可以在基础之上进行改造;脱离基础,就没有了支撑,那么翻译出的译本必然也不是优秀的译本。

优秀的翻译人员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尊重原文,在原文的基础之上进行加工创造,而且可以把原文的语言特点展示给读者。但是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做到这种却很难。翻译并不是想象中的简单的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过度,而是翻译人员对原作品的精髓熟练掌握之后的再加工,从语言和结构两方面加工,在体现原作品语言特点的同时,又要考虑到目标语言读者的接受范围。1935年,《简・爱》这部作品第一次被翻译为中文,在众多译本中,由李霁野和祝庆英翻译的版本最为受欢迎。

由李霁野翻译的《简・爱》体现了当时翻译界推崇的模式:欧化汉语。所谓欧化汉语,就是句子结构像英语一样,多为复杂句,长定语和状语不在句子主干上,而是放在句尾。而由祝庆英翻译的《简・爱》则十分不同,他的译文采用了直译与意译共同发挥作用的模式。这样,他的译文大多都是符合中国人语言习惯的,我们读起来也就朗朗上口,十分具有感染力。在李霁野的译本中,他对于词语大都选择直译,而祝庆英则选择在理解原文之后再创造,我们不难发现,祝庆英的译本更加生动形象、栩栩如生。例如:“Everything appeared very stately and inposing to me; but then I was so little accustomed to grandeur.”李霁野的译本是:“一切东西在我看来都庄严堂皇;不过那时候我对富丽堂皇的东西是见识很少的。”祝庆英的译本是:“对我来说,一切都显得雄伟和庄严;可是当时,我对富丽堂皇也不太习惯了。”英语和汉语一样,词语都有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深层含义需要结合语境才能推断出来。翻译人员不仅要理解英语词语的表层含义,也需要结合语境推测出深层含义。这句话中“so little accustomed to”就需要结合语境推测出深层含义,这一点上李霁野译本就做到了。翻译人员考虑到了当时简・爱的经历,因为在寄宿学校学习生活,不会拥有机会见识到富丽堂皇,因此,没有用字面的“习惯”,而是结合原文和语境,选择了“见识很少”这个表达方式,非常精准地表达出原文的内容。

结语

《简・爱》作为世界文坛不可缺少的佳作,传播范围十分广泛,影响了许许多多的作家,是英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这部作品传神地刻画了女主人公简・爱的形象,她的善良、独立、坚强、勇敢深入人心,她的爱情观更是在那个时代的英国掀起了一阵潮流,相信在许多读者心中都有一个活生生的“简・爱”。作者在艰难背景下进行这部伟大小说的创作,运用了与众不同的语言特点,成功地在同期小说中迅速脱颖而出,进而成为享誉世界的佳作。作者用诗意的境界烘托人物的内心世界,将读者和小说人物紧紧联系在一起,引发共鸣。同时,这部小说的译本也同样杰出,在翻译的过程中,做到了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不仅做到了尊重原文,也做到了“信、达、雅”。

参考文献

[1]吴和林.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评析《简・爱》的三个中译本[D].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2011.

[2]毛华慧.从目的论角度看黄源深《简・爱》中译本[D].郑州: 郑州大学,2013.

[3]张伟.翻译过程中文化负载词内涵的失落[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02).

[4]张德让,龙云平.主语显著和话题显著――评《简・爱》的两个中译本[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3).

[5]唐玲.《简・爱》的两个译本比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

[6]赵春燕.《简・爱》新译看异化与归化的动态统一[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02).

上一篇:第三代测序细菌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的比较 下一篇:肉类致癌我们还能不能健康吃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