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的外延是生活

时间:2022-10-19 06:34:29

语文课的外延是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197-02

前言:《说“屏”》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笔者也听了很多有关这一课的上法,往往走说明文的路子,落入俗套。那怎样才能出新,上出不一样的味道,笔者确实动了一番脑筋,下面就将上课的实录记录如下,供各位同仁参考。

1 教材分析

1.1 单元地位

《说“屏”》选自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这个单元是说明文单元,大多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实物记录,体现了广大人民大众的智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阅读这些课文,可以使学生接触到多种知识,开阔眼界,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本单元的教学忌散,宜一课一得,有所侧重。《中国石拱桥》侧重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苏州园林》侧重于总说分说相结合的说明思路,《故宫博物院》侧重于空间顺序的理解。《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这三篇讲读课文均是比较典型的事物说明文,而《桥之美》、《说“屏”》是科学小品文,要侧重于体会文章极富个性色彩的表达。《说“屏”》这篇文章尤其不太讲究章法,也不注重介绍关于屏风的比较完整的知识,是作者对屏风由来以久的着迷、热爱之情,让他着眼于向读者介绍屏风的实用功能与艺术装饰功能,对如何使用屏风提出建议和希望。指导学生自渎,应抓住两点,把握说明对象特征,感受文章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1.2 课文分析:《说“屏”》是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的一篇带有说明性的小品文。文中并没有介绍关于民间屏风的比较完整的知识,作者怀着对民间屏风由来以久的着迷、热爱,着重介绍了屏风的实用功能与艺术装饰功能,对屏风的使用和设置发表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借此唤醒建筑师、家具师和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在今天得到更好的运用。指导学生自读本文,应引导学生了解屏风的实用功能与艺术装饰功能,感受文章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课堂教学可采用讨论点播法,反复品读,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浓浓的诗意和韵味,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 教学背景分析

2.1 学习者特征分析

①学习对象特点: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他们能阅读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但对于文化内涵比较丰富的文章还缺乏欣赏能力。对《说“屏”》这样的文章,他们能感受其“美”,但说出其“理”却还有困难。他们能筛选一些直接的关键有效的信息,但对关键词句的筛选、整合能力还不够,再加上缺乏丰厚的生活阅历,他们很难完整、独立地站在欣赏者、使用者的角度去识屏、用屏,进而达成本课目标。

②学习兴趣:他们对语文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且他们对这种浸透着传统文化气息的“屏”也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这一堂课的首要前提。

③学习习惯: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能力。

④技能缺陷:学生基本的计算机和网络的操作还不熟练,对学习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能力也各不相同。

2.2 前期教学情况说明

前段时间学习的文章多是以说明文为主,学生对说明文的一些知识点已经比较熟练,因此,在这篇小品文的教学时没有必要单独列出来复习,穿插其中即可。另外,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也已养成,部分字词的预习和对屏的了解可借助教学案放到课前。这样,课堂上的时间即紧凑,师生间也能进行高层次的师生对话了。

3 设计理念

3.1 创设情境,确立研究主题

语文是情感的艺术。只有在学生的兴趣和激情被充分调动以后,语文课堂上“目之所及、耳之所闻”的一切才能对学生的心灵有所影响,他们才会同样充满激情地投入其中。现代多媒体技术对画面高保真的展现,创设美境,激发兴趣。

3.2 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并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互联网上丰富的信息,不仅能拓宽阅读教学的天地,还有利于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课堂教学学生是主体,“教”致力于“学”,服务于“学”。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研究,发现结论,获取“真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

3.3 以让学生看、听、读、说等实践活动为核心,并通过合作交流把个体的、片面的认识趋于完整。

3.4 拓展思维,为学生的想象插上创新的翅膀。

多媒体超文本特性的网络环境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动手实践、亲身体验的创造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

4 教学环境与资源准备

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制作 优化学生学习过程教学案阅读材料

《说“屏”》教案设计:总共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屏风、纳凉、帷幕、缓冲、造型、伧俗、雅俗之分、因地制宜”等词语。

2.了解中国古代的屏风,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3.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唤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二)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2.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体会本文行文特点,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作者对“屏”的喜爱、赞赏与期许之情。

2、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把我们的生活装点的更美好。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屏”的感情。理解引用的古诗词的诗意。

三、教学方法

自读和点拨相结合。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认识“屏”

1.创设情境导入

2、快速阅读,整体感知:结合你对屏的了解以及文中的关键词句,用自己的话说说“屏”是一种什么样的用具?(多媒体展示问题,个别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完善,师明确板书)

师预设:屏是一种放在室内(或院中)用来挡风或隔断视线,集实用和审美于一体的用具。

(二)了解“屏”

过渡:文中的作者虽是古园林建筑家,但文中作者又是站在怎样的角度介绍屏的呢?(回顾学过的课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明确:欣赏者(板书)。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站在欣赏者的角度去进一步了解屏,感受作者对屏的特殊感情。

1.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通过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多媒体展示问题)

师预设:

2.情充沛的文章,语言上有哪些特点?举例说明

明确:诗意、韵味(板书)

3.达对屏的喜爱之情外,作者还有没有更重要的写作意图?

明确:最后一小节,读。(学生根据板书小结课文内容)

引入下一环节:赏屏,就让我们站在欣赏者的角度去欣赏屏,那我们学这篇文章也就不为徒劳了。

(三)欣赏“屏”

1.多媒体展示各类屏,了解其种类,激发赏屏愿望。(配上古筝音乐)

2.用文中所学内容学会赏析屏。

(四)拓展延伸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可以说我们每一件传统器物里都浸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屏风只是个列子,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小小的器物里都有一个迷人的世界。想一想,说一说,我们生活中哪些器物能反射出传统文化的影子,折射中国人民的智慧。(多媒体展示其它浸润着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器物,配上古筝音乐)板书设计欣赏者挡风缓冲(实用)功用说装饰点缀(审美)诗意、韵味大小因地制宜向往、喜爱、赞赏 “屏”设置造型、画面、色彩(得体)整体、安放、折度、远近。

教后记:这篇课文特点鲜明,作为教学内容来看,不能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处理,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教学中我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还让学生体会小品文语言的优美。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我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例:在教学中让学生自读课文,尽量选用课文中的语句来给“屏”下定义。二是让学生反复品读课文,在读中体会作者情感。另外,不少学生可能没有见到过屏风实物,我在课件中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图片,使学生有了直观印象,激发了学生兴趣。教学中我尽量让学生自学课文,调动他们的想像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艺术审美能力等。总的来说,这节课还是很成功的,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解决了重难点,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广了学生的见闻,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上一篇:浅谈初中生学习英语的心理动机 下一篇:留守儿童灾后进入大城市出现适应困难的心理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