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延伸 语文课堂的智慧之花

时间:2022-10-19 06:06:22

拓展延伸 语文课堂的智慧之花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地拓展延伸,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有助于对文本的深刻感悟,有助于对文本的认知表达,以实现学生学习能力上质的飞跃。如何进行拓展延伸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品味语言,仿写句子;(二)迁移情境,表达深情;(三)体验真情,升华情感;(四)比较挖掘,感悟主题;(五)续编推荐,激发兴趣。

关键词:拓展延伸 语感 情感体验 真情实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并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求语文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由此可见,新课标对语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学如果在尊重学生、学好教材、立足课堂的基础上作适当地拓展延伸,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有助于对文本的深刻感悟,有助于对文本的认知表达,必然有助于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以实现学生学习能力上质的飞跃,即超越教材、超越课堂,从而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充满成长的气息,绽放出智慧的花朵。

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拓展延伸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这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并结合其他同行的一些做法,从几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一、品味语言,仿写句子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是语文三维目标中最基本的“知识和能力”。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调动各种感官感受优美词句,逐步积累优美的语言材料,并且通过细细的语言品味来感悟作者蕴含或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与思想,通过言语模仿来训练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失为一种实实在在的方法。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写景的精美散文,通过作者的生花妙笔,春的美景,春的气息,春的声响,都触手可及。为了让学生能充分感受文中的优美词句,体味作者的美好情怀,我特设计了“品尝”和“绘景”两个环节,在学生把握了课文的主旨之后,我就让学生再读课文有关语段,让学生在品味课文优美语言的基础上,模仿课文写一段话:

师:作者用自己的心感受着这个美好的世界,并且用他那优美的笔触把春天描绘得有声有色。请自由朗读课文一至八自然段,圈画出你最喜欢的语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学生1:我喜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个句子,因为我觉得“钻”用得很好,它形象地表现出了小草那种顽强的生命力,又突出了小草的顽皮可爱。

学生2:我喜欢“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个句子,它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生动地突出了春花的绚丽多彩,画出了春天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的繁荣景象。

学生3:我喜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这一句,因为它通过听觉很具体地写出了春天到来时鸟们那种愉悦的心情。

……

师:春天在朱自清的笔下是美不胜收的,但我们见过的美景也不少哇,用我们的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景,模仿课文三至六段的写法写一句话。

学生1:冬日,漫天的雪花飞舞,飘飘洒洒的,像银花,如玉叶,似面粉,可是当你仰天伸手想把它握在掌心,它却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倏然不见了,那么顽皮,那么可爱。

学生2:秋天,树儿纷纷换上了新装,红似火,灿如金,绿如墨,风儿一吹,如满天的蝴蝶在林间飞舞。

学生3:夏日的傍晚是最热闹的,蝉儿立在高树上尽情地卖弄着自己悠长的嗓音,跟晚风的吟唱应和着。

……

二、迁移情境,表达深情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所谓情境是指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与境界,语文教学为了突出个性阅读感受,强调迁移升华,教学要让学生能进入作品的情境,学会感受、体验、揣摩,通过适当的拓展延伸,把课文的材料、情感和审美体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和情感。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慈爱坚强的父亲形象,父亲犹豫再三还是决定亲自送儿子上车,为了给儿子买几个橘子不顾身体的肥胖,不顾自己步履的蹒跚,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个镜头是很感人的,不仅感动了年轻的作者,也感动了学生和老师,反复朗读揣摩激起了学生对父爱的深刻理解,为下一个环节“论说父爱”作了铺垫。接着教师要求学生运用语言来表达深情,设置了“论说父爱”这一环节。请学生对文中的爸爸或自己的爸爸说一句最想说的话。

生1:我想对文中的爸爸说:“爸爸,您放心吧!我会自己管好自己的。”

生2:我想对我的爸爸说:“爸爸,为了我们这个家,您太辛苦了!请您保重自己的身体。我知道您对我的期望很高,我会好好努力的,请您放心。”

……

学生质朴、深情的语言,让教师感受到了他们对深沉如山的父爱的深刻理解。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带着一颗和作者一样的善良之心放飞他们的思绪,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陶冶了情

操。

三、体验真情,升华情感

“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而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或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引领他们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去体验、熏陶、捕捉作者瞬息万变的情感旋律,引领学生走进作者内心情感世界,并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个性阅读体验,描绘心中的景物,倾吐自己的情意,激发心中的涟漪。

在学习《金色花》这首诗时,在学生自主探究、赏读诗文之后,教师及时增加了仿写交流,进行情感延伸:

师:学习这首诗,我们又一次体会到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母子亲情,我想你们对母亲的情感也被唤起了吧,那么就让我们像泰戈尔一样,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你对母亲的爱表达出来,请按下面这个例句仿写一个小节,“假如我变成了一艘船,我要带妈妈周游世界……”

学生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白兰花,让妈妈嗅到我的花香;假如我变成一朵茉莉花,让妈妈夸我这花真美!

学生2:假如我变成一把伞,我要用我的全身去遮挡风雨,不让妈妈淋到一滴雨。

学生3:假如我是春天,我要让母亲看到缤纷的花朵;假如我是秋天,我要让母亲尝遍各种水果。

学生仿写的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感悟了母爱,也抒发了学生的爱母之情,实现了情感的升华与延伸。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回报母亲,珍藏情感,剪贴一朵金色花,抄上小诗,回家送给妈妈,让她感受一下孩子对她的爱。学生们把对母亲的浓浓的爱意带回家,带给各自的妈妈。人文关怀渗透得无痕迹,情感教育“润物细无声”,教学过程注重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四、比较挖掘,感悟主题

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作者往往通过对人、事、景、物的描绘来表达爱憎、褒贬、取舍、抑扬等情感。许多时候作者的见解、意愿含而不露,隐藏其中。文本阅读就是通过不断地感知、品味、比较、思考、探究来感悟、挖掘作品的主题内涵。课堂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感知文本,通过横向比较、纵向挖掘、提供文体性和背景性知识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究主题,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把不同文章中具有共性的或有对比性的内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有助于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在教学古典诗词时,不要孤立地教读一首诗词,要适当拓展,树立相关诗词整合教学的理念,触发学生灵动的思维,引发学生流畅的联想,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引领学生比较鉴赏,深入品读诗歌的意蕴,以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比如教学李清照的《武陵春》,就要引领学生联系教材课外古诗词诵读中作者的另外两首词《如梦令》和《醉花阴》。学生在初读后领会了三首词的共同情感:愁。至此,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是属于抽象的假象理解,没有从文本的具体描述中用心灵品读到每首词独特的愁绪。为了把学生的理解向文本更深处漫溯,我提出了一个引发学生比较鉴赏的问题:你品味出这几首词有怎样的不同情感?学生通过联系写作背景和语言品味获得了自己的阅读理解和体验:《如梦令》是一杯香甜的牛奶,抒发了词人回忆初恋的甜美忧愁;《醉花阴》是一杯苦中含甜的咖啡,抒发了词人思念着远方的丈夫也被丈夫思念着那种带着几分甜蜜的向往与期待的闲愁;《武陵春》是一江苦涩的酒,抒发了词人如铅般的哀愁,哀愁的原因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有国破家亡的乡愁国恨;有文物丧失的惋惜;有“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生死相隔的凄楚。这哀愁似一江苦涩的酒在沸腾,又似千斤的铅块在下垂,这该是多么浓重的哀愁哇!

五、续编推荐,激发兴趣

语文学习的综合性与开放性要求教师将语文学习的内容向课外拓展,在延伸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探索,在比较、对照、引申、拓展过程中拓展思维的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构建一种开放的、动态的教学流程,不仅要善于引进“活水”,更要善于把课堂学习内容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位成功的教师不仅能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生成问题,解决问题,更要在学生离开课堂时能带着新生成的、更精彩的问题去课外探究。教师要善于在文本中的空白处挖掘,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课外自主探究。在这方面,我是这样做的:

1.补充续编。有些文章结尾戛然而止,耐人寻味,留给了学生极大的想象空间,这给学生顺着课文思索带来了机会,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发展,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后,我要求学生根据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充分发挥想象,续写一个片段“遇到了百万富翁的于勒叔叔之后”。

2.引向其他作品探究。拓展性阅读要求学生不能再把一篇作品简单地视为语言学习的载体,而应看作是提升自身语文能力的一个阶梯、一个范本,也是丰富自身文学底蕴,培养自身人文品质的媒介。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名家名作,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名著的热情与兴趣,进行有效课外拓展。如课文《智取生辰纲》只是《水浒》中第十三回的部分,就将梁山好汉机智勇敢、胆识过人、团结合作的英雄形象鲜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向学生介绍《水浒》这部中国古典名著,抽教学几个文中的名段,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这种延伸不仅体现了课内课外的延伸,还体现一种回归性反思,这种反思不会由于一篇课文的结束而终结,反而随着个体阅历,体验的丰富而延续,这就使不同年龄学生对同一作品会有不同的感受与体验,对作品常读常新。

上一篇:齐心协力育桃李 下一篇:浅谈班主任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