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基金无惧衰退

时间:2022-10-19 04:59:21

医护基金无惧衰退

全球股市于2008年被巨熊蹂躏,至年底开始喘定,其间更曾出现幅度不小的反弹。股市暂时企稳,个人投资者的恐慌情绪渐减,入市意欲渐升。不过,常言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去年的炒股痛苦记忆犹新,投资者现时入市,自然会格外注意风险,不敢过分进取,或许会因而偏好具防守性的行业。那么,什么行业具防守性呢?传统上,公用事业及消费必需品行业均属防守性行业,除此之外,健康护理(Healthcare)亦是防守性强的行业,只是较少人注意。就让我们细看此行业的种种投资机会。

全球股市于2008年被巨熊蹂躏,至年底开始喘定,其间更曾出现幅度不小的反弹。中国股市更是气势如虹,截至今年2月11日,上证综合指数已从低位反弹35%,难怪部分市场人士提出“牛市已重临”的论点。股市暂时企稳,个人投资者的恐慌情绪渐减,入市意欲渐升。不过,常言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去年的炒股痛苦记忆犹新,投资者现时入市,自然会格外注意风险,不敢过分进取,或许会因而偏好具防守性的行业。

那么,什么行业具防守性呢?传统上,公用事业及消费必需品行业均属防守性行业,因为就算经济衰退,人们总不能不用电、不用水、不吃东西吧!衰退期间,这两个行业虽难完全免疫,但必定胜过资源、航运及消费奢侈品等行业。除此之外,健康护理(Healthcare)亦是防守性强的行业,只是较少人注意。

健康护理行业的防守性极强

公用事业、消费必需品行业和健康护理业这3个防守性行业,就在熊市中的表现好于其他行业。在2007年10月11日至2009年2月10日期间,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暴挫,连股息(下同)录得45.1%之亏损,但该3个分类指数“仅仅”跌了两成多,其中核心消费类指数直至金融海啸于去年9月爆发之前仍录得正回报,足见其较强的防守力。

健康护理股的防守性从何而来呢?防守性强的行业,一般有个共通点:受经济周期的影响低。健康护理业亦不例外。所谓健康护理行业,泛指提供与预防疾病、治疗疾病及促进健康有关的产品及服务的公司。这包括研发及生产药物、制造医疗器材、提供医疗服务及研究生物科技等等。在现实中,无论经济是好是坏,人总会生病,对医药的需求不会大幅波动,令相关企业之盈利相对稳定。在中国及香港地区亦不乏此类上市公司,例如云南白药(深:000538)、同仁堂科技(港:08069)及提供身体检查服务的香港体验(港:00397)等等。这些公司的业绩及股价表现均有很大分别,例如云南白药最近5年盈利连年上升,年均复合增长29%,股价亦有强劲抗跌力,现价只较高位下跌约4%;反观同仁堂最近5年盈利先升后跌,复合增长近零,股价则已从高位下挫70%;业务转型不久的香港体验股价更由高位暴挫97%!

健康护理业除了具防守性,亦有不少长远利好因素。

1 看看全球人口老化,就会知道这个行业的潜在发展力度。

全球各国医疗科技日益进步,延长了人类平均寿命。但出生率反而有下降趋势,特别是已发展地区。联合国人口调查指出,全球出生率呈下降趋势,预期2050年全球出生率,是每名妇女平均诞下1.85名小孩,比现在的2.1名低。这两个趋势自然导致人口老化。日本的人口老化最为明显,有所谓“银发族”。在香港地区,根据相关统计处推算,到2030年,约27%的香港人口属65岁或以上长者,远高于2007年的12%。在美国,婴儿潮(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出生)的一代人步入老年。而在中国,独生子女政策长远亦令人口老化。这些现在和将来的老年人一般都会有较多健康问题,上述趋势无疑增加了对健康护理的需求,也就刺激了健康护理业的迅猛发展。

2 然而新兴市场崛起也要求医疗服务的发展。

已发展国家的医疗服务已相当具规模,很多地区的医疗开支约占本地生产总值(GDP)10%,随着人口老化,医疗开支的比重很可能进一步上升。美国于2003年之医疗开支占GDP之16.3%,冠绝全球,预计到2016年更会升至19.5%。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既然医护行业于发达国家已颇为完善,发展空间相对较小,反而是新兴市场的潜力要大得多。中国、印度等经济起飞的新兴国家人口庞大,当人民解决了温饱问题,便开始注重健康。发展中国家的健康护理行业尚在起步阶段,尚难望欧美项背,但这正为相关企业提供了庞大商机。以中国为例,去年底便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未来3年将对行业投放约8500亿元人民币,令人憧憬可带动有关公司的销售,利好盈利前景。须注意此等商机绝不限于本土企业,因为随着中国加入世贸(WTO),国内医疗服务市场对外开放,为大型跨国医药公司带来巨大机遇。

近期美国刺激经济方案中会透过增加医疗开支,创造职位及带动经济复苏。

新总统奥巴马提出的刺激经济方案中,有关医疗类的计划主要包括:加强投资于健康护理之信息科技系统及疾病预防,及完善各州对天灾及恐袭的医疗应变系统。此计划之开支约为500亿至650亿美元,有望提高医护行业的销售及盈利。

纵观全球发达和发展中国家,无论短期及长期均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增强,有助行内企业盈利保持增长,加上行业的抗衰退特质及防守性,预料未来一段时间仍会受投资者青睐。

你能够投资的医疗保健行业

健康护理行业覆盖甚广,包括大大小小不同类型的公司,主要分为制药(例如罗氏药厂、辉瑞)、医疗服务、研究医疗器材(例如Diagnostic Product)及生物科技(例如安进Amgen)。药厂及生物科技公司均从事药物研发及制造,但两者的产品有微妙分别,前者的药物较微细,可以穿透细胞膜,后者的则属于较大的蛋白质复合物,难以穿透细胞膜。

对一般投资者而言,单是要认识及分辨上述几个类别已非易事,更何况分析每个类别内每家公司的盈利前景及投资价值。但投资医护行业个股却正是需要具备专门知识,否则承担投资风险较大。例如个别公司可能面对新产品减少、药品专利权届满、药物管理局冗长的审批过程及法规改变等问题时,公司的股票价格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而且医药公司的研发开支成本相当高,总不能保证每次均能成功研发新药物,投入的开支可能石沉大海,拖累盈利。那么你作为医疗行业的投资者,其中要承担的风险的确很大。

所以说,选择以股票形式投资医药行业的投资者,如果独具慧眼,有机会选中暴涨十多倍的医药股;但同时要冒血本无归的风险。另外,中国投资者或有兴趣买入国内医药股,但中国的医药公司尚在起步阶段,未达到世界级水平,增添了投资难度及风险。

那么还有什么投资渠道可以既获取行业的收益,又可以减少个人投资的风险呢?众所周知,基金的最大好处是分散风险。目前全球的大部分健康护理基金投资于全球各健康护理公司,可分散个股及地域风险。即使某公司研发失败甚至药物出现问题引致诉讼,又或者某国家法规改变,都不至于对基金造成重大打击。透过基金投资医护行业的另一大好处,是可借助基金经理及其领导的分析员团队对行业的深入认识及丰富经验,减低押错注的风险。

医疗基金优势易显

健康护理基金日渐受市场关注,尤其是经历金融海啸,此板块之防守性强更深得投资者欢心。以下介绍的是均获香港证监会认可,在香港地区可以投资的健康护理互惠基金。

下文提到的贝莱德世界健康科学基金、景顺健康护理基金、富达全球健康护理基金、富兰克林生物科技新领域基金4只基金,都会投资于美国医疗保健市场,前3只健康护理基金(暂不与生物科技新领域基金比较)的资产规模介乎1.4亿至3.1亿美元。但各具不同的特点。

贝莱德表现优异

从表二可见,贝莱德世界健康科学基金表现较佳,于2007年升幅最高,于2008年熊市中却有最强抗跌力。此基金目标是长线资本增长,投资范围包括全球之健康护理、医疗科技、生物科技及制药公司。原本的资深基金经理Jordan Schreiber刚于2008年退休,现由Robert Hodgson掌管。转换基金经理一般会引起投资者关注,正如足球队转换领队,战绩随时出现180度转变。不过,新任基金经理Hodgson其实亦十分资深,拥有24年投资经验,是健康护理行业中最富经验的基金经理之一。Hodgson亦已与Schreiber并肩作战逾10年,过去3年两人已共同出任基金经理,所以这次基金经理调动料对基金运作影响不大。

选股方面,贝莱德世界健康科学基金一般持有40至60只股票,大型医药股比重较低,约占组合24%,远低于基准指数MSCI世界健康护理指数之60%。投资地区方面,基金较偏重美国股市,组合内约71%股票来源于美国医疗保健市场,高于基准的64%,而瑞士及英国的比重则偏低。根据标准普尔指数,截至2008年终,此基金5年总回报为10.1%,跑赢基准(8.9%)及同类基金中位数(2.8%),于152只同类健康护理基金中排行20位。

景顺持股分散

景顺健康护理基金的目标与贝莱德相若,表现却有所不及,截至2008年底,5年总回报为5.38%。基金经理Derek Taner有15年投资经验,自2002年起专注于健康护理行业,于2006年1月加入景顺,主管此基金。基金团队着重基本分析,并且很多时人弃我取,买入他们认为被过分抛售的股份。基金持股数目较多,一般为70至110只,并设有个股比重上限,大型股为7%,小型股为3%,因此更能分散风险。基金也偏重投资美国健康护理行业,组合内约80%股票投资于美国市场。

富达地区较分散

富达全球健康护理基金一般倾向持有中型股,组合总持股则为60至80只医疗类股票。它是上述几只基金之中美股比重最低的一只,只占5成,投资于瑞士约占17%。基金表现平平,截至2008年终,5年总回报为-1.9%。

至于富兰克林生物科技新领域基金,2008年跌幅仅为8.5%,以股票基金来说已可谓成绩骄人。截至2008年底,它录得总回报6.24%,亦算不俗。但它集中投资于生物科技股份,不能与上述几只健康护理基金直接比较,而应与基准指数比较。基准是纳斯达克生物科技指数,基金过去5年普遍跑赢指数,基金经理应记一功。

读者或许会留意到,上述基金都主要投资于美国市场。这十分容易理解,因为美国的医疗业最为成熟发达,可选择的股票较多,风险亦较低。但投资者或会忧虑,金融风暴源自美国,而美国已陷入二次大战以来最严重衰退,如将这么高比重投放于美股,风险岂不甚大?其实不然。首先,如上所述,经济衰退对医护行业影响轻微。第二,那些大型医药股虽在美国上市,但其实是跨国企业,业务遍布全球,万一美国方面的营业额倒退,还有其他地区的业务帮补。但要留意,医疗行业的盈利虽较稳定,但医疗股的走势却可相对波动,因为股价除了视乎盈利,还受市场资金及情绪等难以估计的因素影响。假如美国的信贷紧缩情况再度恶化,资金从股市撒走,医疗股亦势难免疫,此风险不可不防。

总括而言,健康护理股票走势较难预测,与大盘相关度较低,于牛市时未必跟大盘急涨,于熊市时却有机会抗跌。当新一轮股票牛市来临,不要期望此板块可暴涨,但于投资组合中加入一部分健康护理基金,可起分散风险及减低波幅之效。若打算以基金形式投资,不妨优先考虑往绩优异的贝莱德世界健康科学基金;假如特别注重分散风险的话,则可考虑景顺健康护理基金;若钟情生物科技板块,则不妨选富兰克林生物科技新领域基金。

上一篇:你会把心理弹性带入投资吗 下一篇:牛市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