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艳丽:找到自己的支撑点

时间:2022-09-29 01:44:19

奢华需要隐忍

最希望我的作品是有分量感的,有一些有深厚意义的东西在里面,你会不停地发现它的那些优点,而并不是靠一些短暂的视觉效果来抓住你的视线,我需要一种很持续的吸引力。

……

马艳丽的办公室里挂着很多带有中国元素的东西。其中一尊凹陷设计的镏金佛像吸引了我们的目光。“这是一位好朋友从悉尼带回来的,也是我在这些装饰中最喜欢的。你看,远一点儿,近一点儿,佛的视线都会跟随你。而且佛总是笑的,这很神奇。坐在这里就会觉得安静。”说话间。一袭白衬衣、牛仔裤休闲行头的马艳丽少了几分T台上的冷艳和超模的距离感,多了几分亲切和随意。

作为“Maryma”品牌的创始人,马艳丽开创了Maryma高级定制系列。在她心中高级定制并不是欧洲人的专属发明。中国的皇族在几百几千年前就拥有自己的御用裁缝,手工定制只是真正回到了服装的本源,为穿而制。“奢侈品和高级定制体现的是一种生活质量和态度,不在于价格或其他外在的因素。而是隐藏的细小细节。不是秀给别人看的,而是一种自我享受、内心的满足。”马艳丽在各种场合不断推广自己的理念,让人们最初对高级定制的陌生和距离感逐渐被接受和认可的态度所替代。

在Maryma的网站上一个很明显的标识是“隐忍的奢华”。用隐忍来形容奢华,马艳丽很好地诠释了自己的理念和设计风格。“我想很多人做事情都和自己的习惯有关系,我的习惯就是偏内向的,不是特别张扬,可能主动性不强,但很追求完美,对一些东西的细节特别在意。设计的风格会比较内敛、比较低调,但里面还有很多细节和个性。”在做了多场会和品牌推广的活动之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这位名模设计师,并为她的作品所折服。在被问到至今为止最满意的一套衣服时,马艳丽一脸骄傲的说:“给小贝做的衣服让我觉得挺骄傲地。他是全球知名偶像,但是我们还是把‘贝感睿智’的中国篆书印在了他的胸口上。”

任何时候都要理清自己的角色

成名之前的马艳丽从未想过自己以后会成为中国首席名模并拥有自己的品牌,这些对于生长在河南的普通女孩来说是另外一个世界。偶然地做了模特,却必然地模特做了设计师。在马艳丽心中,从学设计到今天,走的每一步都是有自己的规划和目标的,并不是脑子一热的结果。

……

因为身材高挑,12岁时马艳丽就被选入了当地体校的排球队。由于成绩优秀。3年后马艳丽又被特招到河南省水上运动学校,成为一名皮划艇运动员。当她已经是省内最优秀的皮划艇运动员之一,甚至被教练视作全国七运会夺金的热门选手时,在备战七运会的训练中,不幸撞伤了腰。当队友将她从水中捞上来的时候,马艳丽已经不能动弹。在医院治疗的一个月中,她知道自己不得不放弃运动员的梦想了。就这样马艳丽离开了训练了三年的赛艇学校。

之后的故事几乎成了一个传奇:“哥哥带我去上海散心,我当时正在上海南京路一家商店里闲逛,一位售货员小姐说,‘我们公司正招模特呢。你这么漂亮怎么不去试试呢?’”马艳丽抱着凑热闹的心态轻松地走进了公司的大门。这一脚便踏进了一个她从未见过的、让她眼花缭乱的新奇世界,这个世界迅速接纳了她,于是她很快就成了“上海时装公司模特队”的一位职业模特,开始了自己的模特生涯。

“对我来讲运动员也好,模特也好,每个都是我不同阶段从事的行业。虽然担当的身份角色不一样,但每一样我都要做得很好。运动员的时候我一心想要拿冠军,要把我的对手全干掉。而模特是既平凡又不平凡的一个职业,你站在台上就知道,所有人都不在话下。全场的目光都在你身上,你可以掌控全场的氛围,无需语言。”马艳丽的自信与大气让人们看到了她身上的无限潜能。没错,这个小妮子可没你想的那么简单,即使到了模特事业的顶峰她也没有停下来,在成绩堆上打个盹儿。“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就会去思考一定的问题,那时我会想接下来干什么。”

面对模特行业的残酷竞争和职业本身所带来的浮华躁动,马艳丽并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被功利物质所诱惑,而是在慢慢摸索和寻找自己的路:学习服装设计,并在1998年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完成了从模特到设计师的成功转型。“从模特转行设计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我一直认为课本上学的是一回事,实际接触是另一回事,后者可能会更实用一些。毕竟,我看到过也穿过很多国际一线的漂亮服装,知道它在身上的感觉,我可以近距离地去触摸它们,更加理解设计师的想法。而一般的设计师是没有这种体验经历的,这就是我的优势。”

2003年,马艳丽的Maryma Deslgn正式成立了,但一开始就遇到了大难题。由于非典的影响,所有的产品不得不全部积压在仓库里。商业上的模式与规则也是她要接受的全新挑战。“做模特时比较简单,不会有太多的压力。你选择的余地比较大,累了就不演了。做设计师包括现在做公司的老板。你要承担很多责任,公司的发展、产品的定位,一场会从一个纽扣到整体风格的把握,你的工作跟以前完全是两码事。”

马艳丽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重新去学习:如何与人谈判与沟通,如何管理一个团队。如何为企业制定发展方向。艺术与商业之间如何平衡和把握起初一直是她头疼的地方。作为一个设计师,马艳丽是感性的,她追求细节和完美,甚至不会去考虑成本,更加忽略了市场的需求,她经常与做销售和市场的员工争执,为了保证自己的设计品质坚持不让步。可是几笔单子做下来,问题就暴露了。在一次新产品的讨论会上,马艳丽第一次做出了妥协。让一款自己并不看好。但销售人员极力推荐的产品上市,让市场来证明。尝试的结果是那款服装被翻版很多次并卖到断货。“那时我真的没话讲了,当时做的是零售,要面对不同层次的消费者,你的审美可能太超前或者太主观,不一定符合大众的眼光。”之后她便在想如何拿捏商业与艺术之间的平衡点,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设计和想法。在对市场与自身条件进行一番思考之后。马艳丽决定做成衣的高级定制。在此之前,国内并没有这样的概念,她的勇气和坚定为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消费理念,也让自己的设计才华有了更大的施展舞台。“现在的工作方式是一对一的,你更好去把握。完全为一个人服务,只需要满足一个人,很有针对性。对设计师来说是有的放矢,极大的满足了我的设计欲望。”

“有时候看到她辛苦,我们会心疼。”马艳丽的一位员工说,“因为大家都很年轻,Mary很愿意跟我们沟通,在一起工作的氛围也是很轻松快乐的,我们这个团队更像一个大家庭,她就像一个大家长。”领导一个团队对马艳丽来说似乎并不太难,因为她天生就带着一种镇得住场的气势,并且不乏亲和力。“我觉得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很重要,在公司就要对自己的团队负责。我会经常请一些业内的专业人士为员工培训,凭借自身的一些代言活动,也会让我的团队们参与其中。我们的行业比较特殊,需要大家更

有活力和想法,我希望除了业务上的知识积累,他们能在这个团队中学到更多东西。”

家人是我最大的财富

回到家我既是一个孩子,又是一个家长,你天经地义地就要去做你该做的,我的家人对我来说是最大的财富,永远都无可替代。

……

马艳丽的父亲是一位地理教师,她排行老三,是家里的长女。在被光环包裹的时尚圈,马艳丽毫不掩饰地承认自己曾经在农村生活。“地里的农活我都干过,而且干得很好,小时候特别快乐,虽然信息相对比较闭塞,但是那时的人很简单。”马艳丽的父亲对子女的要求很严格,要他们努力学习、懂礼貌、独立和坚强。小时候马艳丽的成绩很好。不论是文化课、打排球还是练赛艇。都是拔尖的。如果有一次成绩不好就会责怪自己。这样好强与不服输的个性一直影响着她直到现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是一个极度的大女子主义,虽然那时候自己还没有这种意识。在学校看见男生欺负女生就要打抱不平,什么都要跟男生看齐。经常跟在我哥哥们的屁股后面,他们不带我玩儿,我就很不服气,心里想凭什么,凭什么男生能做的女生就不能做,非得跟他们一较高下。直到现在。这些东西可能已经在我骨子里了。”

父亲是马艳丽心中最伟大的男人,他的纯朴和执着深深影响着她。“我的父亲很孝顺,对于亲情非常重视。我能够拥有这样的大家庭,无时无刻都能感受到他们在我的身后,对于我是很大的支持和动力,让我很幸福,这一点对我来说是最宝贵的东西。”现在的马艳丽不管多忙,每年都会回很多次家,一有时间也会把父母及家人接到北京来,这一点甚至影响到了她身边的朋友。“人必须懂得去衡量,哪些时候哪些事情是你必做不可的,哪些是不那么重要的。你不能给自己留下任何遗憾。必须判断和取舍,这种取舍能代表你的智慧。家人是每个人的财富,我希望大家都不要忽略这个。”

马艳丽虽然身在名利场,却能十分淡然地面对许多诱惑。“我一直坚持人最重要的是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要过什么样的日子。我经历过很艰难的生活,后来也看到那种所谓奢华光鲜的世界,这两个反差非常大的世界我都看到过,也经历过,知道是怎么回事。有时候你的视野越宽阔,要求就会越简单,因为这些东西对你的诱惑和吸引力没有那么大了。”对于物质财富的态度,马艳丽很坦然,“这也是有阶段性的,像我刚去上海的时候,就是要去赚钱,那时候连房子都没得住怎么去追求精神上的东西。但现在满足了这些要求之后我发现其他东西更有价值,比如说和家人、父亲兄弟姐妹在一起,全家一起去度假。体会那种温情和快乐;或者去看一个艺术展,去读一本很美的小说,你能感受到物质世界无法带来的幸福感。精神上的满足更持久也更真实,对我来说更为重要。”

这段时间马艳丽在看《林徽因转》,书中人物的美丽与才华,爱情与命运让她深深感动。工作累的时候,她会找一个环境美的地方去看看书,听听音乐,跟朋友聊聊天,游泳或者打羽毛球。她喜欢自己现在的状态,身体很健康,心里很快乐。

学会感恩与回报

今天我非常清楚我想要的生活,什么能让我快乐,就像做慈善。我知道我会一直这么做下去,每次都很快乐。无形当中会给我很多力量,让我学会感恩与回报,并且心怀坦荡。

……

让马艳丽踏实快乐的不仅有家人和工作。还有她热衷的公益事业。2005年她被授予“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形象大使。这份工作给了她前所未有的幸福感。也因为这份工作她有了一个干女儿。

“人与人之间是需要缘分的,我和雯雯之间就是天注定的缘分。”马艳丽一行人在“幸福工程_救助贫苦母亲行动”的最后一站要寻找一个患有紫癜性肾炎的小女孩雯雯。当马艳丽来到了甘肃省陇西县,老远就被一个小女孩的背景吸引住了。“她有点瘦瘦的、弱弱的,有些佝偻着背,我就忽然出现一个念头,这就是她吗?”就像命运的安排,雯雯与马艳丽就这样偶然地相遇了。雯雯长得很清秀。聪明伶俐,跟小时候的马艳丽很像。当时马艳丽就掏出了身上所有的钱拿给雯雯的家人。并认她做了干女儿,之后更到处为她联络医院帮她治病。“在那样贫穷的环境里,她竟然画画得非常好,而且很懂事,知道体谅大人。学习成绩也很好。现在马上上初一了,三天前给我打电话说全年级考第一,我特别高兴。”提到雯雯。马艳丽非常开心和满足。在为“幸福工程”工作的几年中,她一直积极行走,做了很多事,但却不愿多提:“这是我所热衷的事情,如果可能,我愿意成为幸福工程一辈子的义务打工者。”

马艳丽说自己现在有两个奋斗目标。一是继续自己的事业,把Maryma的品牌做下去,希望不但在国内也能在国际上被认可,对此她充满信心。另一个就是“幸福工程”,这是一个终身职业,没有时间限制,每年用多少时间,做多少事情,她都有自己的计划。“这样我对我的人生已经很满足了。”马艳丽笑着说,“我知道什么能给我带来快乐,到今天我非常清楚我想要的生活,也知道什么东西我能拥有。哪些是强求不来的,哪些是我可以去慢慢享受的。慈善我会一直这么做下去。”

上一篇:养老钱从哪来? 下一篇:守住你的养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