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民族中学:民族和谐教育,将民族教育传统发扬光大

时间:2022-10-19 04:11:39

天津市民族中学:民族和谐教育,将民族教育传统发扬光大

天津市民族中学始建于1954年,是天津市唯一一所民族教育示范高中校。多年来,学校坚持以促进民族团结、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培育民族栋梁为自身使命,将“民族和谐教育”作为学校特色的核心标志,不断深化认知、丰富内涵、创新载体、加强建设,彰显特色。在全市特色高中建设项目的推动下,天津市民族中学以“外显民族特色,内蕴和谐发展”为特色高中建设工作思路,本着整体规划、深化内涵、注重过程的原则,科学制定建设项目实施方案,扎实推进创建工作,以特色高中建设促进学校办学品质的提升。

探索与实践

作为一所非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民族学校,如何开展好民族团结教育,如何促进各民族师生团结和谐、共同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是学校探索与研究的课题。

“十一五”期间,学校独立承担了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创建和谐校园的实践研究”。研究中,学校认识到,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特征,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按照内在规律协调运转的最佳状态。而“民族和谐”是民族共同体内部及民族共同体与外部不同要素之间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其基本内涵包括民族自身和谐、民族与民族和谐、民族与社会和谐、民族与自然和谐。各民族的团结进步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基于以上认知,学校不断突出和谐发展的教育理想,以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彰显民族和谐教育特色。

以和谐共建为载体,在强化民族团结意识的同时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成长。学校专门为少数民族学生建立了成长档案,成立了“民族学子爱心助学资金会”,以减免学费和师生捐款的形式,对有生活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提供资助。每年召开少数民族学生表彰会,对优秀的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表彰,助推他们的成长进步。多年来,学校一直保持了少数民族学生100%上大学的良好态势。

以环境营造为途径,陶冶民族文化素养,培养爱国情愫。学校特别注重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中,渗透民族教育元素。建有“团结希望之花”主雕塑,连续的“人”字形构成花瓣,“手拉手”聚拢合围成含苞待放的红色花朵,层层叠叠,生机勃勃,象征着民族团结,金色的花蕊在阳光下闪耀,寓意各民族学生在知识的园地里茁壮成长,希望之星将从这里升起。“民族知识长廊”和“民族风情”浮雕,介绍56个民族的基本概况及风土人情;“民族之光”历史文化浮雕,展现民族英雄郑成功等对于中国历史产生重要影响的9位代表性人物和祖国的“四大发明”。校园辟有近现代著名人物雕像群。楼道走廊内,装饰有名言警句、诗词名句和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绘画作品。师生信步其间,如同徜徉于历史与民族进步的长河,不经意间感受着历史与民族文化的陶冶。

以课程建设为引领,突出课堂主渠道作用。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多角度、多渠道地深入挖掘,构建以“民族和谐教育”为主题的校本课程体系。多年坚持开设民族教育常识课程,自编校本教材《民族常识读本》。2009年,学校又编写了它的姊妹篇――《以人为镜・以史为鉴》,介绍为民族文明进步做出突出贡献的著名历史人物,并通过课程开设,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豪情,向先辈学习,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以教育活动为平台,寓教于乐,营造氛围,培养民族情感。学校坚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浸润其中,了解各民族文化与历史。每年设立民族团结教育月,举办“民族情”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组建民族合唱团、民族舞蹈队等文体社团;开展毽球、陀螺等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兴趣小组活动;自编武术操作为校操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自然地收获着属于他们自己的那份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内涵与途径

学校打造的“民族和谐教育”特色是指:把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与民族政策有机结合起来,以民族团结教育为核心,以培育优秀民族人才为目标;秉承“以人为本,激发主体,让每个人都获得成功”的办学理念,积极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以文化润泽师生,使各民族师生和谐共融、和谐共建、和谐发展。“民族和谐教育”有两个显性标志,一是“民族团结教育”:借助环境文化建设、课程文化建设以及行为文化建设等途径,强化民族意识、传承民族文化、培育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责任、促进民族团结;二是“各民族师生和谐发展”:以和谐文化建设为载体,以培育具有深厚民族情怀、全面发展的合格学生为目标,使学校成为各民族师生和谐共融、健康成长的幸福乐园。

学校按照天津市教委提出的“精心准备、如期启动;加强宣传、创设氛围;搞好建设、加强基础;注重过程、面向全体”的工作要求,着力从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课程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环境文化建设、网络文化建设六个方面实施民族和谐教育特色创建工作。

一是精神文化建设。将通过三年的特色建设,努力实现以“一训三风”为主要内容的师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显著提高,实现以格调高雅、丰富多彩为基本要求的校园文化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实现以良好的校园秩序、优美的校园环境为主要标志的校园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做好“创建和谐校园的实践研究”科研成果转化和“民族和谐教育特色的创建”课题研究工作,推动民族和谐教育在理论层面上的提升。继续办好校园广播站、校园网、校刊《民族园》,继续办好校园文化艺术节、民族团结教育月等活动,为各民族师生提供更多展示才华、释放激情、共享和谐的平台。同时,创新载体和形式,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完成修订校歌、编纂学校年鉴、增设LED电子展示屏等工作。

二是制度文化建设。坚持“人本、科学、和谐、民主”的指导思想,坚持多元评价,围绕学校特色建设,修订、充实、完善学校行政管理、教育教学科研、工资分配及奖励等各项规章制度,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完成新的《民族中学管理制度汇编》。以民族和谐教育思想为指导,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进一步修订完善有关制度,逐步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多元评价系统。编辑完成《民族中学民族礼仪读本》、《民族中学学生诚信手册》。

三是课程文化建设。以“和谐教育”思想为统领,努力构建“和谐互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创设高效和谐课堂。坚持以课程彰显特色,深入挖掘国家和地方课程中的民族教育元素,在学科德育中突出民族教育;以“民族情”为主线,积极开发开设校本课程,主要包括民族科学、民族文化、民族体育与艺术3大类,共15门,建立具有民族和谐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逐步将特色课程纳入课程计划,实行走班制,进入“民族情”特色课程实施阶段。

四是行为文化建设。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不断提高教师的民族政策水平和民族文化学识,涵养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怀,使教师成为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弘扬者、传承者。精心安排贴近学生的民族教育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主动性,增强各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在班集体文化建设中融入民族元素,以班为单位开展对不同民族既往历史、文化特色、风土人情、发展现状的研究,深化对祖国56个民族文化与发展的认知,逐步将研究成果汇编成班集体活动课程――“民族风情”。加强民族和谐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以“鉴古方知今,爱国须爱乡”为主题,积极联系,拓展建立包括梁启超故居、李叔同故居、天津民俗博物馆等在内的一批新的民族教育基地,为学生感知历史、升华情怀创设广阔空间。主动干预、积极引领,通过“三校”教育、十八岁成人仪式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正确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

五是环境文化建设。对学校环境进行整体设计改造,提升档次,彰显特色,以特色环境涵养师生民族情感,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增强师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提升改造“民族知识长廊”,使之更丰富、直观、形象,成为学校特色精品景点。对“民族园”进行重新设计建造,突出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园林特色,为师生提供优美舒适的学习休闲场所。重新命名学校现有建筑和道路,统一学校标识,重新装饰设计教学区、办公区和实验区,做到既体现民族特色,又典雅大气,发挥好环境育人功能。利用学校大台阶,仿造中华世纪坛的设计思路,以台阶为载体,建成“中华民族纪年”,展现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对体育馆进行整体装饰设计,以民族体育运动、趣味活动为主要内容,装饰大厅和场馆内部,使民族特色更加鲜明。

六是网络文化建设。加强对师生的网络道德、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师生网络文化素养。提升校园网建设水平,进一步办好民族中学网站,增设“民族常识”“校本课程”等栏目,完善和丰富教育教学资源库,更好地体现民族和谐教育特色,使校园网成为传播先进校园文化、宣传学校办学特色的展示平台,成为为师生提供优秀网络文化产品、组织网络文化活动的服务平台,成为教师高效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平台,成为学校与社会、干部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等多层面沟通的交流平台。建立民族中学网络电视台,丰富各民族师生校园文化生活,展现师生精神风采和学校办学特色。

专家点拨

王敏勤教授(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仅仅突出一些民族特色并不难,难的是如何使各民族师生得到和谐的发展,所以学校强调“内蕴和谐发展”很重要。这样就从外显、内涵两个方面体现了办学特色,不至于成为“贴标签”式的特色建设或文化建设。从学校特色建设的实施方案来看,措施比较具体,每一部分有“建设目标与评价标准”,有“实施策略与基本途径”,可操作性强。但要注意,在具体措施方面也要突出学校特色。如在基本建设上,要多投入与民族教育有关的项目,如学生体验或制作各种民族乐器、民族服装,民族和谐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校外民族教育基地的建设等。在课堂教学中也要强化民族教育的内容,如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的民族教育内容、校本课程中的民族教育内容,都要比别的学校更为突出、更为集中。

上一篇:话语 第2期 下一篇:浅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