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农村中小学音乐课的质量

时间:2022-10-19 04:07:15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中小学音乐课的质量

摘要:基础音乐教育在我国的绝大多数城市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但在广大的农村地区音乐教育几乎名存实亡。怎样提高农村中小学音乐质量,是广大音乐教育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本文将针对农村中小学音乐课质量不高的原因及怎样提高农村中小学音乐课质量等问题加以分析。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音乐课质量;音乐教育

一、音乐课在农村中小学的重要性

在音乐教育面临机遇和挑战之时,我国于2001年7月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全面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突出了音乐艺术的审美价值,强调了音乐在艺术人才的全面培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居多,提高农村音乐教育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建设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作用。美国著名作曲家、教育家赫伯特・奇佩尔博士曾说:“学习音乐不仅是为了艺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训练头脑,发展身心,在这方面音乐是非常重要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也曾说过:“音乐能用最强烈的力量深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用美来浸润心灵,使它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此丑化。”

音乐教学中贯穿着美育。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丰子恺就曾经说过“音乐是最微妙的神秘艺术,故其对于人生的潜移默化之力也最大”。审美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首先是一种基本素质的教育。它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学科,音乐教学能培养孩子听觉艺术的感受力,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他们的思想感情,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音乐教学中贯穿着德育。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小学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中,德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渗透在智育、体育和美育当中。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其教学过程可以通过演唱和欣赏优秀的历史歌曲、革命传统歌曲,反映年青一代积极、乐观、活泼的性格,从而得到个性的全面发展。除此之外,音乐在促进智力的发展和体育的发展等方面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二、提高农村音乐课的质量需要具备的条件

(一)国家加大投资力度

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办学条件。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各中小学,特别是普通小学应增加对音乐教育的投入,保证必需的教学设备,为音乐教学的正常开展提供必备的条件。为农村小学配电视机、碟子机等;为农村中学配置键盘乐器、音响、录音机、光盘、磁带、节拍器、打击乐等教学专用设备。并且还应有专门的音乐教室,不能让老师搬着琴,带着相关教学设备满校园的跑。我国应在这一点给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投资、配相应的设备,使我们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也能真正体现出新课改的要求。如果以上的这些设施能够落实,那么对搞好音乐教育,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有很大促进作用。

(二)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多年来,音乐课在人们的观念中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娱乐和消遣课程,在学校也是可上可不上甚至被取消的课程,其实音乐课的作用在学生学习其他科目及身心全面发展等方面是极其重大的。因此要转变传统的观念,正确认识音乐课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是搞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

(三)师资力量

在我国广大农村学校,音乐教师短缺是一个共性问题,也是制约农村音乐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虽然当前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特别多,但由于农村条件相对较差、待遇不高,很多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任教。出现了在城市音乐教师供过于求,农村音乐教师供不应求的不正常现象。教师队伍结构严重不合理,这种鲜明的对比,充分反映出在教育资源分配上的不公平和不公正。

(四)音乐教师应具备的能力与素养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新课改的召唤下,在当前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存在诸多弊端的情况下,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教师职责也有了很大的角色变化。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帮助学生去发现、获取和运用知识,更要引导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高尚情操和博怀的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学会自己进行思考和学习,学会用正确的价值观判断是非。但目前很多音乐教师都是半路出家,理论水平低,综合技能差。由于教师水平有限,有的学校把音乐课当成唱歌课,对于音乐知识根本不作要求,严重制约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因此,要求音乐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

1.职业道德素养

职业道德素养是指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一定职业范围内的特殊道德要求。针对教师,要热爱自己的事业,即音乐教师应当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并为此而奋斗,同时高尚的人格和人生境界都是作为优秀教师的首要前提,具备全面的素质和修养是从事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同时要有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是做好教师工作的首要前提。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顺利开展教育工作的最重要条件之一,是教师做好工作的精神动力,又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条件,有助于培养学生友好待人等良好社会情感和开朗乐观的个性。为人师表,教师榜样作为一种具体的形象具有强烈的暗示和感染的教育力量,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特殊作用。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就十分重视“为人师表”,他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专业知识与技能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不仅应具备应有的科学文化知识素养,更重要的是要有基本的专业知识素养。音乐学科专业知识素养是指音乐教师必须具有的直接服务于音乐教学的专业技能、理论及音乐文化知识。针对农村音乐教师来说,不要因为农村各方面的条件相对较差,要求相对较低而忽视音乐教学的重要性与可行性。另外,应掌握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与技能。如:音乐专业知识有音乐史、音乐欣赏、民族音乐知识和音乐教学理论等学科知识的内容。在教学中音乐教师能娴熟的掌握、灵活运用各专业知识,对丰富课堂教学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帮助。

3.组织教育教学的能力

音乐教师从事的是音乐教育工作,只有掌握音乐教学的基本规律,并根据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心理特征去组织教学,才能使音乐教学科学化。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使学生享受成功的满足,获得审美愉悦体验,进而使学生喜欢音乐,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从以往的被动变主动,在自由想象的广阔空间里探索,在合作中学习成长,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除上所述,提高中小学音乐课的质量还需要很多实践和探索,怎样提高农村中小学音乐课的质量还需要广大音乐教育者的参与和支持。仅希望拙文能对农村中小学音乐课的开设及以后的发展能有所帮助。(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陈岳辉.关于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的思考.2003年10月

[2]陈仲谋.关于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2003年6月

[3]沈致隆、齐东海.音乐文化与音乐人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

[4]朱名艳、彭志修.音乐教学实施指南[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

[5]金小芳.教师的课堂管理艺术(修订版).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

[6]赵宏义.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

[7]陈治海.论音乐教师的能力素质[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7年2月

上一篇:论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下一篇:“也许”的词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