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超逸的人生咀嚼人世的苦难

时间:2022-06-10 10:50:59

引言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大学语文》教材中“社会人生”章节中的一篇。如此经典的传世佳作,学生在初中、高中均已涉猎,相对熟悉。如何在学生走向人生的成熟阶段,让他们对此篇的认识与理解提升到全新的境界,是笔者一直苦苦探索的重点。

故,对于本篇的教学设计,笔者侧重在作品分析鉴赏的基础上,让学生更深切地去体会作者苏轼所经历的人世苦难。并围绕“明月”的意象,体味苏轼在诗词中情感变化的脉络。通过反复朗诵诗词,在诗词的意境中领悟苏轼超逸的人生境界以及对人世苦难的超脱。

[教学重点]

围绕“明月”的意象,体味苏轼在诗词中情感变化的脉络。

[教学难点]

在诗词的意境中分析苏轼如何超越人世的苦难与离别。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明月的确是诗人内心最美的意象,它承载了太多中国文化内涵,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心。中国诗人眼中的月亮,是一片冰心,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今天我们要分析与鉴赏的主角是一生都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坡。我们一起听听坡想向我们诉说什么样的情怀?

2、欣赏歌曲《但愿人长久》营造氛围。

一、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与苏辙从小感情极深,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密州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谁料,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中秋,词人与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思念日深,再加之联想到自己的政治处境。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思绪满怀,乘酒兴正酣,写下了这首旷世名篇。

二、欣赏诗词朗诵:营造诗词意境,领悟语言之美。

三、诗词鉴赏:

(一)上片:

问:三春花开,中秋月明,岁月更替,人生静好,面对皓月当空,诗人诗性大发,以明月为核心意象,诗人到底经历了什么奇幻之旅呢?

1、问月:

诗词开篇,别具一格,宕开一笔,诗人向朗朗夜空提出一个问题――“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问得痴迷、想得飘逸,苏轼、屈原、李白三人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

(1)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礴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后,在精神与情感处于迷狂状态时“呵而问之”。

(2)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则属即兴遣怀之作。

(3)苏轼:正如序言中所说,是中秋望月,欢饮达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属“伫兴之作”

苏轼把青天当作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相较于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轼的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对超然物化的生活的憧憬与追求。

由问月自然地过渡到下文的追月。

2、追月:“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坡此时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诗人的天真与好奇一触即发,想追上月宫,一探究竟!

于是,他踏上了“追月”之旅: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在这里,坡用语看似口语,平白无奇,其实每一句都奇幻无比,内含典故。

(1)“不胜寒”:

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叶叫他穿皮衣。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

当然,诗人也可能怕自己到了月宫,会像嫦娥一样寂寞清冷,李商隐不是说过:“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

(2)“归去”:

这里还有一个词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

问:对于这个词,我们应该如何理解?

明确: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

他在《前赤壁赋》中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互相印证。

(3)“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

一正一反,表现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为此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

(4)“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

这首词从幻想上天追月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大开大阖,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

(二)下片:由天上转入人间,由追月转为怀人

1、“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我们仿佛可以看到月色清朗,从红色的阁楼到雕花的窗户,随着月光的照射与移动,诗人由于对于弟弟苏辙的思念,辗转难眠。

2、“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词人无理地埋怨明月说:“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豁达,对人间的生离死别的旷达,对人生苦难的超越,富含哲理。

拓展: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可与人言不过二、三。生命就像一条充满苦难的河流,我们随时都要面对各种人生偶然与不幸,就像电影《阿甘正传》中提到――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吃到的是什么味道。人世有太多的坎坷与挫折,不管酸甜苦辣,都必须你亲自去品尝。而人世中最大的挫折与不幸莫过于亲人、爱人的死别,就像余华的小说《活着》中,福贵这个人物就不断地经历人世的苦难与亲人的离去,先是儿子的夭折,女儿的意外去世,妻子的撒手人寰,孙子的猝然离去,身边的亲人都纷纷离开,最后陪伴他的仅仅是一只老黄牛。

也许,你会感叹,福贵只是小说中的人物。小说存在虚构性,它会将人世各种苦难浓缩在一个人身上,让他去承担生命无法承受之痛。那现实生活中呢?在一千年前,我们的词人坡,他的人生其实也像福贵一样,他短短的一生经历了各种不幸与死别。(讲述苏轼悲惨的一生。)

问: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苏轼的命运?

明确:悲惨、凄苦、命途多舛等等

如果这样的生离死别还不足以说明生命的苦难,我们再来看看苏轼的仕途年表。(讲述苏轼的仕途生涯。)

问:假如,你不幸拥有这样的人生,你会怎样?

绝望?消沉?一蹶不振?还是度日如年?……

面对如许苦难的人生,坡自然也会感伤、痛苦,否则也不会“畅饮达旦”,但他在历经沧桑和人世的苦难之后,总能保持积极乐观、天真浪漫的心性,总能够找到一个内心的平衡点,否则他不会写下《自题金山画像》中的那样旷达乐观、诙谐幽默的诗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否则他也不会在《水调歌头》中留下如此流传千古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明确: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

“但愿人长久”――突破时间的局限;

“千里共婵娟”――打通空间的阻隔。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都意味深长,传为佳句,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

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一种人类普遍性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与世间苦难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与自己所经历的一切磨难干杯。

四、小结:

后人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此词历来公认为中秋词中的绝唱。全词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彰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也表达了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豁达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五、研究性探索:

古人传说,宋神宗读到“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叹曰:“苏轼总是爱君”。作者是否真有此意?课后,结合着苏轼内在复杂的思想渊源――儒释道,进行分析、探讨。(作者单位:武警警官学院)

上一篇:浅析英语教学论二语习得结构优化方案 下一篇: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男女性别语言差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