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的词汇化

时间:2022-07-13 10:48:05

“也许”的词汇化

摘要:本文选取或然类揣测语气副词中的“或许”作为研究范围,拟从历时的角度出发,对“或”和“许”的语法化过程进行的分析,进而对“或许”的词汇化过程进行分析和论证。

关键词:词汇化;语法化;语义;句法

一、词汇化的界定

1.1共时的角度

(1)指在语言系统中将概念转化为词的过程,这与认知方式相关,不同的语言类型可能有不同的词汇化方式(Talmy1985,2000)。在形式语法的框架中,词汇化有时可以用来指将功能范畴用语音手段体现出来从而变为显性形式的过程。

(2)从语言生成/合成的角度,将根据表达意图对合适的词的选择称为“词汇化”,等等。

1.2历时的角度

在历时演变领域中定义的词汇化也可以做广义的理解,即指从非词的单位变为词的过程,最常见的是从短语或从句法结构演变为词,董秀芳(2002)的研究所采用的就是这种词汇化的定义。

二、词汇化的类型

1、分立的两个词汇成分变为一个词汇成分,原来的两个词都有可能还可以独立使用。比如英语中的词y’know来自youknow这两个词所组成的短语,gonna来自goingto。

2、原来能产的构词成分(词缀)被重新分析为词根的一部分。

3、能产的构词成分(经常是粘着的)的产生。比如,汉语的名词性后缀“子”来源于表示“孩子”的独立的词“子”。

三、词汇化和语法化

3.1相通之处

(1)机制类似

LaPolla(1998)、Lehmann(2000)、Wischer(2000)、Himmelmann(2003)等的研究都认为,词汇化和语法化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二者是平行的或相交的,而不是对立的。词汇化和语法化虽然在演变的结果上有区别,但是二者都是语言形式的规约化,都包括了理据性的减弱甚至消失,而且都可能在语音形式上有弱化,都可能发生形式的融合。

(2)过程相关

词汇化可以在语法化的基础上发生:Giv?n(1979)指出了以下的演变链条:话语构成>句法化(语法化)>词汇化。这是将词汇化看作语法化的进一步发展。Norde(2002)认为语法化的最后阶段可以是词汇化。董秀芳(2003)在对“X着”的词汇化研究中也有类似看法。汉语中不少实词在语法化为虚词之后,又进一步变为词内的组成部分,但不像其他语言中的类似变化一样转变为屈折词缀,而只能说是转变为意义模糊的构词成分,这种变化实际上就是在语法化的基础上进行的词汇化。

3.2不同之处

虽然词汇化和语法化有相通之处,但也存在一些不同,因此我们还是将这二者区别开来分别进行研究。对二者进行区分,不能仅看演变结果。一方面词汇化也可以产生虚词,另一方面由于语法和词汇的界限不容易分清,对于一个形式应归入词汇还是归入语法容易产生分歧,因此将词汇化和语法化看作是语言系统的不同组成部分之间的转移、仅仅从结果来区分词汇化和语法化的观点是有问题的。更好的方式应该是从变化过程的特点来区分这二者,判断一个变化是语法化还是词汇化,要看这个变化过程的特点是更接近于原型的语法化过程还是更接近于原型的词汇化过程

四、“或许”词汇化过程

4.1“或”的语法化

(1)代词。“或”最初是一个无定代词,通常出现在句首,可指代人,也可指代事物,义为“有人”“有的”“有时”等,并且均在主语。在《诗经》、《尚书》、《周易》等早期上古汉语文献中已出现,并习见于上古汉语语料中。如“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活寝或讹。”(《诗经・小雅・无羊》)

(2)语气副词。在以《论语》、《左转》为代表的中期上古汉语语料中,可以发现有的“或”的指代功能减弱了。这类“或”一般用在表示说话者的推测和个人意见的句子中,更接近于副词的功能,古代学者常称其为“疑辞”、“不定辞”等。这种表示不肯定语气的副词,很明显是由代词“或”引申而来的。其演变条件有两个:

第一,从句法方面来看,泛指代词“或”出现在句首,在句子中充当主语,也是唯一的主语。但在另一些情况下,“或”可用在其它充当主语或话题的名词性成分之后,构成“NP+或”结构。此外,先行词NP限定了人或事物的范围,“或”表示NP中的一部分,因此不再是无定代词,而可以被认为是分指代词。

由于已经有了明确的主语,“或”代词意义被削弱,原本关系紧密的“NP+或”结构的中心向NP转移,引发整个主谓结构的重新分析,即可理解为副词,义为“也许、可能”。

第二,从语义方面来看,如果要谈论将来、未然的情况,或表达说话者的推测,“或”常常表示一个概括、虚指的概念“有的人”、“有的事”,没有具体的指代对象,从而代词功能更加虚化。与此相对,它用以传达说话人的猜测的语义变强。这样的“或”就可被视为副词。

综上,无论是句法还是语义方面的变化,都使“或”的代词性减弱。正是由于“或”的弱指代性,将其推向了表示推测的语气副词的方向。

4.2“许”的语法化

“许”表示揣测副词的最早用法,《汉语大词典》将其中的“许”字解释为“或许、可能”。

王力的《古代汉语》将用在数量词之后的“许”解释为“表示不能确定的零数”。由于数量的不确定,主观性揣测的产生有了可能。表示约略估计数的“许”,由数量上的估测,通过隐喻,用来表达对事物性质、状态等的估测,由较为客观到更为主观,语义泛化,继而产生表揣测义的“许”。

4.3“或许”的词汇化

从构成成分来看,现代汉语中的副词“或许”是由较为常用的“或”和“许”构成的。“或”和“许”最初都是一个副词,由于二者语义相近,都有表示“可能”之意,因此出现“或”和“许”连用的情况。

董秀芳(2002)指出很多单词的构成,特别是复合词,一般由原来句法上的短语演变而来。由此,我认为,“或许”是在“或”、“许”各自语法化的基础上,逐渐凝固成一个双音节副词。

综上所述,“或许”是揣测性的副词,对动词或命题进行修饰,表示对事物、性质、状态的一种推测。

五、结语

本文主要从语法化、词汇化、语义特征和句法特征对“或许”进行了共时和历时的分析,但同时存在许多不足和需要补充的地方。

(1)在对“或许”的语法化研究中:由于搜集的古汉语语料有限,对“或许”产生的具体时间不能做出精确的结论,只能根据一般的语法化规律,对“或许”的演变过程做出推断。因此,不能做出较为科学的解释。

(2)只对“或许”的副词用法进行了探究,对其连词用法,却没有作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以上两点是在以后的研究学习中需要仔细研读并有所突破的地方。(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2]杜少先、杜占先.关于“或”的词性问题[J].锦州师院学报,1989,1.

[3]董秀芳.词汇化与话语标记的形成[J].世界汉语教学,2007,1.

[4]张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齐沪扬.语气副词的语用功能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1.

[6]张谊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上一篇:浅谈如何提高农村中小学音乐课的质量 下一篇:关于交通肇事犯罪中是否存在自首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