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为经济学的内部控制执行局限性研究

时间:2022-10-19 03:33:32

基于行为经济学的内部控制执行局限性研究

一、引言

行为经济学是一门结合于经济学与心理学的综合学科。传统经济学以“理性人”为理论基础,而行为经济学则以人自身的心理、行为特征为基础,注重对人的非理研究。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人们的经济行为越来越被社会制度、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等各种非经济因素的制约。

企业实行内部控制是为了合理保证经营管理合规合法、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但是因为内控的局限性而使制度失效,导致企业经营失败的却屡见不鲜。

二、内部控制的定义及其局限性

根据COSO报告,内部控制是由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为实现企业控制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它强调人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是内控体系的制定者,员工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执行者,他们的心理活动,价值观、知识水平和行为等,影响着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行。

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能使企业更好的防范风险,增强核心竞争力。但是,由于内控固有的局限性,限制了其应有的作用。彭正辉(2008)指出内部财务控制的局限性包含控制环境局限、控制意识薄弱、奖惩机制不健全等,张立民、唐松华(2007)认为,内部控制固有局限包括人类易犯错误的本性、内控所基于的事实可能错误,内部控制的成本与效益以及窜通舞弊等。

三、从行为经济学角度探讨内部控制执行局限的根源

1.人非完全理性。行为经济学家认为人并不能理智的胜任一切,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只能是一种极端的和个别的情况。因为个体的行为不仅受利益驱使,同样被自己的灵活偏好及个性心理特征、价值观、信念等多种心理因素所影响。

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促进企业持续发展。但处于企业内控制度下的管理层或员工都是非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其思想受各方因素的影响,使其行为流离于制度之外。尼克里森搞垮英国巴林银行,中石化受贿1.95亿元,中航油5.5亿美元巨亏等诸多案例都直接体现了内控制度下人们的非理。

2.参照系理论。行为经济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对事物进行分析判断时,常会选取参照水平作为一个参考依据。他们通常不会过多的留意所处环境的特征,而是对自己的现状与参照水平之间的差别更为敏感。

实行有效的内部控制要求不相容职务相分离,企业必然会设置不同的工作岗位,根据行为参照系理论,由于工作内容,待遇等不同,当员工感觉到与参照水平之间的差别就会产生消极情绪,引发非理,导致内部控制的失效,并使企业处于不利地位。

3.预期理论。1979年行为学家卡尼曼和特沃斯提出关于人类决策行为复杂性的预期理论,即人们在面临未来的不确定性时,通常没有能力充分分析复杂的决策形式,相反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常常会选择捷径或带有偏见去选择。

企业加强内部控制是为了更好的约束主体的行为,但由于内部控制固有的局限,使得企业员工面对利益或其他诱惑时,在没有充分考虑和分析后果时,以一种投机侥幸的心理做出非理性的行为。由于企业的疏忽,并未察觉内部控制的漏洞或企业人员的不良行为时,则更加助长其行为,并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更无法理智地分析,最终使企业陷入困境。

四、内部控制局限的克服

为更好的落实内部控制,从行为经济学角度,企业可采取以下措施克服内控中执行的局限性。

1.重视企业文化培养,有意识的引导员工,形成一致的企业价值观。人是企业的核心资源,和谐一致的企业价值观能更有效的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企业真正执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多为员工着想,可以使员工制止非理性的行为,使企业内控有条不紊的执行,从而增强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

2.基于公平公正原则,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奖惩机制。如定期对企业优秀员工发放福利,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鼓舞,使员工感受企业对自己的认同与需要。对工作不积极上进的员工予以一定的惩罚,以期鼓励员工和培养员工责任感。根据参照系理论,员工会因自己与其他员工之间的差距,而产生自负,偏见等心理。执行合理的奖惩同时,必须注重对员工的正确引导,防止员工更偏激的非理。

3.执行严格的考评制度,定期不定期检查。根据有限理性理论,人是非完全理性的,通过监督和考评,可以纠正员工错误的行为,强化员工有利于内控执行的行为。定期不定期检查,以及时发现内部控制漏洞,防范舞弊,减少和防止员工基于预期理论的行为,使员工与企业达成一致利益,最终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

结语:随着全球经济日趋社会化、一体化,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更离不开有效的内部控制。企业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符合企业特点的内控体系,从行为经济学角度出发,克服内部控制执行中的局限性,而不是让内控制度空为一套行为准则。

上一篇:浅谈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制度改革的探讨 下一篇:论住宅精装修工程成本控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