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通知

时间:2022-10-19 12:00:55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通知

根据邢元敏副书记、何事忠常委、余远牧副市长有关批示精神,市政府副秘书长余恢毅于**年12月30日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加强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有关问题。市政府新闻办、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市民宗委、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国土房管局、市建委、市规划局、市交委、市水利局、市文化局(市文物局)、市广电局、市环保局、市工商局、市林业局、市旅游局、市园林局、大足县政府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会议认为,具有“民族化、世俗化、生活化”鲜明特色的大足石刻,是中国晚期石刻艺术的优秀代表,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石窟艺术的典范,也是目前**市惟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国家有关部门、市委、市政府、市级有关部门和大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大足石刻保护管理工作,已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大足石刻保护工作取得长足进展。但由于诸多条件限制,大足石刻保护仍存在自然损坏较为严重、保护资金相对不足、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等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创新管理体制,优化运行机制,拓展投资渠道,增添保护措施,促进文物保护与合理利用协调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现将会议议定事项纪要如下:

一、加大组织保障力度。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建设部、文物局等部门关于加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180号)和邢元敏副书记、何事忠常委、余远牧副市长有关批示精神,成立“**市大足石刻保护管理协调小组”负责协调、推进有关工作。

二、加大经费支持力度。由大足县政府进一步细化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由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市财政局、市国土房管局、市建委、市规划局、市文化局、市文物局、市广电局、市林业局、市旅游局、市园林局等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评审,指导修订大足石刻保护规划,并按轻重缓急,建立“大足石刻文物保护项目库”,统筹安排,合理归并,分步实施。由市财政局帮助审核规划经费预算,继续争取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专项经费”;逐年增加市级“文物保护专项经费”,并确定适当比例用于大足石刻保护;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旅游局等部门帮助大足县实施“十大旅游精品系列工程”,逐年争取“旅游国债投资”、“国家旅游发展基金”项目经费,从市“旅游结构调整资金”中给予招商或贷款贴息;市交委、市旅游局将大足石刻旅游通道纳入“旅游公路建设”项目,委托市高司加紧开发,并争取中央专项补助;市林业局和大足县优先安排大足石刻“五山”文物景区“退耕还林”专项补助经费,实行项目单列,尽可能不占大足县正常指标;市发展改革委、市国土房管局将大足石刻及周边地质环境病害治理工程纳入“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并提供相应经费;市环保局帮助大足石刻建立有关大气监测点,并满足监测要求;市园林局从景区大道、生态环境保护等角度对大足石刻给予相应的政策倾斜和经费支持;市建委从“污染治理”、“小城镇建设”和“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对大足石刻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市科委支持大足石刻保护科研项目立项并提供相应经费;市民宗委对大足石刻景区内的宗教场所和设施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大足县财政要尽其所能,继续安排大足石刻保护管理资金,将大足石刻门票收入主要用于石刻维修保护管理及景区建设,继续发动社会各界捐赠大足石刻维修保护经费。

三、加大学术支持力度。支持大足县依托中国文物研究所于2005年编制完成《大足石刻总体保护规划》。成立“大足石刻专家咨询委员会”。支持大足县政府、市文物局、市政府新闻办主办,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北京大学古遗址考古研究中心承办2005年“中国**大足石刻国际学术研讨会”。建议此会会期尽可能与2005年第十届“三峡国际旅游节”同步,以提升档次,提高效益,扩大影响。支持大足县与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合作,进一步开展大足石刻加固、封护等新材料和新工艺的研究。

四、加大科技支持力度。帮助、指导、支持大足县政府、**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和大足石刻博物馆积极创建、申报“中国**南方石质文物保护中心”,探索研究中国南方湿润气候条件下石窟的保护技术和手段。帮助、支持大足县积极创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动态监测点”,分期分批配置新型设施设备,进一步推广和运用有关先进技术,逐步实施“大足石刻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工程”,通过建立科研基地、平台,吸引资深专家,争取专项经费,加强对大足石刻的抢救性保护。

五、加大人才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我市及国内科技、教育、人才优势,帮助、支持大足县选送一批优秀中青年专业人员到高等院校和国家文物局培训基地学习;邀请一批著名专家来大足讲学,培训一批掌握现代保护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引进一批有实践经验、有奉献精神的文物保护科研人才。

六、加大体制改革力度。帮助、支持大足县按照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方针,参照**中国三峡博物馆建设模式和湖广会馆开发保护等成功经验,积极探索文物资源保护与经营的新模式。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协调发展石雕、五金、美食、农家、民俗、宗教等地方特色文化。充分发挥文物旅游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相关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上一篇:配套费征收管理报告 下一篇:抗旱管理办法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