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构建思路分析

时间:2022-10-19 07:18:15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构建思路分析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近年来,农村金融问题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本文在分析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框架的对策建议。在这一框架中,构建了既包括合作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也包括商业性金融机构,还包括民间金融机构,以及外资金融机构等多种组织形式相互竞争、协同发展的混合型农村金融体系。

关键词:正规金融 非正规金融 农村金融体系 监管

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农民收入的提高,这一切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都需要农村金融这一经脉的畅通。然而我国农村金融越来越成为制约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如何破除农村金融的瓶颈约束,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成为当前各方面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从1979年我国开始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与完善,迄今为止形成了包括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在内的,以正规金融机构为主导、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核心的农村金融体系。

我国农村正规金融体系主要包括以下组成部分:中国农业银行。其业务经营范围与其他国有商业银行基本无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其信贷资金运用绝大部分集中于粮棉油流通领域,而以购销信贷为主的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资产业务也出现规律性下降。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许多相应的研究表明,农村信用社表现出“非农化”特征,或“城市化”特征,表现为农村信用社网点设置的城镇机制化趋势、资金流向的城市化和从业人员的城镇居民化。资料显示,截至2003年6月,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覆盖面仅为25%,多达3/4的农户没有享受到贷款。农业保险。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主要包括:农村合作基金会,1997年当局做出了清理整顿、关闭合并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决定。随后的1998-1999年,整个农村合作基金会被彻底解散并进行了清算;除农村合作基金会外,非正规性金融组织还包括:亲友之间的个人借贷行为、个人和企业团体间的直接借款行为、经济服务部、金融服务部、高利贷、各种合会、私人钱庄等。

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不能很好的满足、支持和服务“三农”的需要。近几年我国加大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农民务工经商、兼业经营增多,劳务输出、跨地区流动增多,因而不但资金需求量大,对金融品种的要求也增多,如存放、借贷、汇兑、结算、保管、转账、理财等。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从1999年至今撤并31000多家地县级以下基层机构;并且农村金融单位所开展的业务量小、可选择的品种也很少,主要是存、放、汇三种,其他业务基本上没有开展,业务上也不断偏离“三农”,将大量资金投向乡镇企业,农民贷款所占比重不断下降。

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的满足需要大量的储蓄和贷款支撑。然而我国农村严重的资金外流不仅是当前农村投融资体制所存弊端的集中体现,也是形成农村投资缺口的直接原因,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资金外流的渠道主要有以下几个:中国农业银行向大中城市转移。1994年农业银行定位为国有商业银行,开始进行股份制改造,大规模收缩农村战线、压缩基层金融机构,减少对贷款规模小、偿还能力较弱、信息搜集成本高、违约风险大的农户的贷款。同时,县及县以下机构存款上存,贷款权限上收,导致大量储蓄资金通过商业性银行吸收的农村资金系统内上存,转移到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造成了农村资金流失;农村信用社的有价证券及投资、存放中央银行、拆借等方式,也都成为农村金融资金外流的渠道。

农业保险缺位加剧了农业金融供给紧张状况。全国农业保险费收入占财产险保费收入总额的比重由1992年的3.6%下降到近年的1%左右。农业保险的险种不足30个,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农业保险供给与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对保险的需求极不相称。

农村贷款风险分担机制和信用担保体制尚未建立起来。正式金融机构对抵押品的选择过于单一,各地担保机构数量少,形式单一,资金实力不足,缺乏法律规范,存在监管漏洞。目前,农户和农村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农户和农村企业有效的抵押资产较少且较为单一,贷款担保难以落实。

民间金融规范性差。在农村经济生活中存在着不被法律认可的非正规金融形式,尽管它们的产生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有的地区民间金融所占的市场份额甚至还远远地大于其他金融机构,但也带来一些问题:第一,民间借贷手续简单,缺乏必要的管理和适用的法律、法规支持,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一旦信用链条断裂,很可能引发该地的信用危机。第二,对银行的正常经营形成一定冲击。一些拖欠贷款的企业在无法继续取得银行贷款的情况下,转向民间借贷,在增加企业财务负担的同时更增加了银行收贷难度。同时,分流银行存款,加大银行吸存的难度,也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

总之,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存在的问题是:正规农村金融组织严重不足,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未能承担其扶持农村经济和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工作,国有商业银行结构性市场退出和农村民营金融的市场进入不相匹配,农村合作金融名不副实,非正规金融组织在发展中也出现严重问题,私人借贷在农村相当活跃但弱点也相当突出。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改革以充分发挥政策性支农功能

农业发展银行要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优势,除搞好粮食收购的金融服务外,必须不断扩充职能,加大在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结构调整、科技进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扶贫治穷等方面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行支持的力度,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同时还应该加强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监督与控制。一方面,它不仅应该受到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而且应该受到财政部和农业部的监管。另一方面,良好的内部监控机制不仅可以避免内部人控制问题的发生,还可以激励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经理对专门技术的掌握,促进专门技术的有效传播。

(二) 加速推进农村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在我国的现阶段,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交易成本确实要高于城市,如果没有相应的政策引导,农村金融资源不断流向城市在所难免。政府的作用在于通过降低商业性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对其较高的交易成本进行一定的补偿,从而增强商业性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运用利益诱导机制引导商业性金融自愿服务于农村金融市场,避免农村金融资源从农村地区流失。

(三)邮政储蓄的改革创新

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在整个银行内部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强有力的内部审计机制以及独立的外部监管机制,将内部控制渗透到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覆盖所有的部门和岗位。

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如对邮政储蓄业务进行定期、不定期检查,加强利率管理,严查“高息揽储”违规行为,加强对邮政储蓄转存款的核算和管理,及时查处和纠正各类违规行为,防范金融风险;要有充足的资本金,一旦出现经营风险,能吸收消化风险管理体系所不能覆盖和控制的风险给银行带来的损失。

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加强对储蓄人员的岗位培训,重点以储蓄业务的规章制度、操作规范和违章所导致的风险案件进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当务之急。

拓展邮政储蓄银行的业务领域。邮政储蓄完全可以利用其信用优势和网络优势,办理简易保险业务。比如可针对我国农村地区普遍缺乏保险服务的特点,在农村开办农业保险、农村人寿保险、农村医疗保险等业务,政府可考虑对这些保险业务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

(四)完善农业保险体系

首先,从法律上明确规定农业保险的地位、作用、政策性质,逐步建立农业保险补偿体制,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其次,要依靠法律的权威性、规范性、强制性等特点,对农业保险的组织形式、资金运用、承保范围、保险费率、保险责任等进行规范完善,保证农业保险体系的顺利建立;最后,通过法规的形式明确规定政府在开展农业保险中所应发挥的职能作用,避免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的随意性,或因财政困难而忽视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并以此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

(五)正确对待非正规金融机构并依法规范其行为

在目前正规金融机构不能满足农村金融需要的背景下,应该允许它们存在,以期充分、合理地利用农村金融资源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政府应针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不同层次和类型采取不同的策略,并逐步将农村非正规金融纳入金融监管的范畴中。这不仅将直接扩大针对“三农”的金融服务供给,而且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竞争的局面,形成不同金融机构、组织之间的良性竞争,从而改善农村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质量。同时还要引导、鼓励有息的民间借贷采取比较规范的契约形式,防止借贷纠纷的发生。对民间金融的利率上限规定要进一步具体化,依据最高法院的相关规定宣布高利贷的非法性质。只有加大监管力度,才有可能迫使现有的民间金融组织向现代化的金融中介组织转化,促进我国金融的深化和发展。此外,对符合条件的非正规金融机构予以保留和支持,合理地利用农村金融资源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对于从事洗钱、炒卖外汇、高利贷等非法活动的非正规金融组织予以坚决打击,并给予坚决取缔,从而为合法的民间金融的存在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六)建立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

目前我国农村正规金融组织不完善,难以为农民和农业发展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非正规金融组织灵活便捷,但规模小、功能弱,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有必要在借鉴国际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多元化和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外国金融的业务拓展到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会将国际先进的金融理念带入我国农村,提供一些示范效应,也会促进外商投资我国农村。外资金融机构可以与农村信用社建立业务联系,利用其广泛的分支机构网点逐步延伸自己的发展道路,开发出足够的金融产品。

结论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本文立足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形势和农村金融现实,提出按照以合作金融为基础、组织机构多样化、充分竞争的原则,尝试构建新的农村金融体系,即包括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民间金融组织和外资金融机构在内的多层次的新型农村金融体系。要建成这样的农村金融体系既要依靠政府的力量,也要依靠非政府和非正式的力量,鼓励不同市场参加者之间的竞争,从而建立“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元红,马忠富.当代农村金融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2.张晓山,何安耐.农村金融转型与创新:关于合作基金会的思考[M].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

3.郭田勇.开放经济下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博弈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4.蔡则祥.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完善与创新[J].农业经济问题,2002

5.贺军.地下钱庄生存的土壤[J].老板周刊,2002

6.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关于加快推进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战略构想[J].南方金融,2002

7.周小川.关于农村金融改革的几点思路[M].经济学动态,2004

8.刘碧君.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J].海南金融,2003

作者简介:

陈凯(1986- ),女,山西太原人,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产业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货币理论与政策研究。

上一篇:我国证券公司净资本监管效应实证分析 下一篇:企业财产保险行为相关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