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平面媒体的跨越

时间:2022-10-19 02:38:19

全媒体时代平面媒体的跨越

摘 要 当今世界,数字技术飞速发展。曾经的“宠儿”平面纸媒饱受网媒和移动互联网的冲击,步履维艰。本文分析了纸媒、网媒的各自特点和生存状况,从纸媒的机制、内容、形式和新闻摄影等方面提出了新的应对之策,为纸媒的创新跨越,提出了自己的探索和观点。

关键词 平面纸媒 多媒体 新闻摄影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The Cross of Print Media in All Media Era

LIANG Chao

(Changjiang Daily, Wuhan, Hubei 430015)

Abstract In today's world, the digital technology develops rapidly. Once the "darling" flat network media and print media suffering from the impact of the mobile Internet, struggl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int media,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living conditions of network media, the proposed new countermeasures from the mechanism of paper media, content, form and news photography, etc., as the paper media innovation across, put forward their own exploration and perspectives.

Key words print media; multimedia; photojournalism

在当今信息高速发展时代,传统平面纸媒饱受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双重背景下的新媒体带来的挑战和压力,广告及发行量停滞下滑,发展步伐举步维艰,报业生存受到影响。就受众而言,纸媒的老一代读者已步入中晚年,而当今之70后、80后则是纸媒和电子媒体交替阅读的主要受众, “90后”受众则是使用新媒体的主力军。新媒体已渐渐成为炙手可热的新物种。为了适应变化求生存,传统媒体也争相布局新媒体。自2011年起,长报集团就将发展重点锁定在报网互动、全媒体发展的方向上,充分体现了传媒人与时俱进数字化转型的新思路。

2006年12月29日,一则消息震惊全球新闻界,创办于1645年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瑞典国内邮报》停止印刷版的发行,这家有361年历史的报纸最后发行量只有约5000份。传播技术、竞争格局、受众资源以及制度环境的变化,使得传统报业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去年底,美国老牌周刊类杂志《新闻周刊》也停止出版印刷版杂志,全面转向数字版。《新闻周刊》不是倒下的第一个纸媒,也不会是最后一个。《21世纪经济报道》汽车主编徐锋认为,就报纸领域而言——行业报已到癌症晚期,会先死;都市报看似身强体壮,说不定哪天就心梗,危险指数排第二;财经报纸有病兆,不化疗就死;杂志是天生精瘦不像报纸般虚胖,只要走精品路线就会有幸存者。笔者认为,平媒的生存发展并未到如此危机的地步,平媒的数字化转型发展和改革创新是今后发展必然的战略选择。湖北省纸媒相继开办的网站:长江网、汉网、荆楚网和大楚网等本地综合网站已越来越受到读者的青睐,南方都市报打造的“无处不在”的全媒体集群迈出了全媒体坚实的脚步。

1 从报网互动到报网融合

传统纸媒的特点是:利用自己高素质的编辑记者的强大实力将新闻和社会选题做深,做精,对新闻和各种信息碎片进行整合、扩展,还有收藏、查阅、证据的特点。网络的特点则是速度快,内容广,参与性强,信息来源丰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随着网络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的传播方式和渠道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大大分流了受众的信息消费选择和客户的广告投放,这些不能不对平媒的长远发展造成影响。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副院长刘昶对此表示了不同看法: “传播学的研究反而表明,买报纸的人很多是网民。不是因为上了网大家都不买报纸杂志了,而是因为上了网,大家才去买报纸杂志。互联网的消息都是短平快的,迅速但流于肤浅,要解读这些消息,只能通过纸媒的深度阅读。以《南方都市报》的读者为例,读者“触网”比例很高,现代纸媒的受众,更多的是“报网复合受众”。并且,报纸受众与网络受众相比,学历更高、消费能力更强、购买欲望更强,在《南方都市报》的读者中,25~44岁的中青年读者合计占78%,社会精英阶层和白领读者比例为59%,是消费市场的主流消费群体。”①

可见,业内传媒专家仍然认为纸媒探索从报网的互动到全面融合的必然性。报网互动就是传统的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优势互补。而“报网融合”,不仅包括了媒介形态和内容的融合,还包括了对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机制、组织架构和团队等多个要素的融合。它已不是报与网的简单组合,而是通过报网资源的重新配制和内容的实质互动,打造全媒体的传播平台,达到报网互赢的多重效应。报网互动和融合体现在三个方面:

1.1 机制创新,从内部疏通信息渠道

近几年,一些纸媒与网站逐步探索在机制上的进一步创新融合。比如将报纸和新媒体部的要闻编辑部整合为全媒体编辑部,挖掘编辑潜力,使之横跨平媒与网媒的生产。整合后,避免了采编人员的重复工作和资源的分散乃至浪费,编辑部24小时全天候进行稿件资源整合,经由平面媒体、网站媒体、手机快报、微博播报和广电新闻等编辑人员对素材进行编排和加工,制作成适于推送到不同渠道的新闻产品,使源源不断的高品质新闻产品同时或先后在不同终端上呈现,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需求:手机终端、户外LED屏幕和电子阅报栏完成报纸发行外的有效覆盖,结合报纸所呈现出的深度报道,共同构建新闻无间断24小时全天候传播的创新报道模式。

1.2 内容创新,纸媒转型之核

新媒体的崛起,迅速改变着传媒格局和传播秩序,推动着传统媒体向全媒体业态转型。眼下,我国传媒界出现两个主要的舆论场,一是各级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及其附设网站形成的主流舆论场;二是网络、手机及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形成的民间舆论场。纸媒向全媒体转型不是赶网络时髦,也不是简单把采编部门换个名就能够成功。身为党报,只有打通两个舆论场,以新颖、可信、有价值、接地气的内容广泛赢得读者的喜爱,才谈得上转型成功。比如即时新闻,经过核实的新闻迅速地在附设网站、官方微博、手机报和户外LED等全面刊发,给读者提供快阅读、浅阅读。纸媒在发挥记者深度采访,对热点信息和老百姓关心的话题进行深度挖掘和政策解读。将网络的速度、宽度和互动度的优势与主流传媒的深度、高度、信度优势相融合,赢得读者不同的阅读兴趣。同时,纸媒还可以从内容的大而全转型为专而精路线。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改革经验显示,他们设立了网络问政平台,对读者关心的民生问题的政策解读等重大热点问题进行深度报道,以党报党刊的权威可信度赢得读者,也筛选掉了网络大量的无用信息和谣传信息,深受读者欢迎,并且被评为20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②可见,对全媒体转型中的内容创新,就是能对同一个新闻内容,提供不同的传播渠道和阅读体验,这才是全媒体时代平媒的最大进步。加强报网联动,改善传统报道操作手段;从“质”和“量”上强化原创新闻、独家新闻;不遗余力地贩卖观点,发挥深度优势,做好深度性报道。现在,网络媒体在使用传统纸媒资源的同时,扩大了纸媒的影响力,而传统纸媒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更好地借鉴网络的互动模式。

1.3 形式创新,实现利益最大化

业内有专家统计:报网互动的具体措施归纳起来有十种:(1)报网开设同名栏目;(2)报网采用类似的版面设计;(3)报网共同聚焦报道重大事件;(4)“以报带网”、“报网互动”地进行跨媒体新闻配置;(5)用视频新闻拓展报网互动新空间;(6)网上互动访谈与报纸版面内容形成无缝结合;(7)利用网络进行问卷调查;(8)网络成为报纸的新闻源;(9)网站为传播报纸信息提供新平台,网民为报纸选择稿件;(10)报网联手实施“广告套餐”。

纸媒采取与网络合作共进等手段,共用网络资源架起与受众联系桥梁,可以弥补纸媒慢,内容因版面有限、覆盖区域受限的短板。其形式体现在如下两点:

(1)新闻报道互动创新。长江日报与长江网联动打造的i新闻栏目是合作共进的典范。报人通过网站信息来源得到信息后,及时派出记者到现场核实,跟踪采访,两家媒体同步信息,即解决了一线记者的信息来源,又弥补了受众质疑网站信息真实性的短板;增加了平面媒体记者信息来源的丰富性,又使网络信息更加真实。又如,长江日报与长江网共同打造的长江影像网,是优势互动的范例。摄影记者和拍客将自己拍摄的大量影像图片发到网上,报纸由于版面的局限,大量优秀的图片,无法登载,只能根据版面需要择优选用,可是读者仍然可以在长江影像网上欣赏到画面有冲击力的不同角度拍摄的大量图片,尤其是读者关心的社会热点题材的系列专题图片。

(2)在服务及广告上的盈利模式互动创新。平媒因为赢利模式的需要,成为媒体运营商。就报业而言,不仅仅是新技术的采用,还应该重新设计信息和活动的生产和销售的流程,形成新的价值链。从外部而言,选择各个层次的信息生产合作者,建立信息分销商网络,形成新的产业价值链,彻底将角色转换为“数字内容提供者” ,实现信息的“一次生成,多次使用”,针对不同终端、不同用户多次生成数字内容产品,顺利完成信息价值的多重开发。纸质的价值链是出版-印刷-发行-广告,是线性结构的,而在数字化时代报业的价值链赢利模式是超细化的发散,通过网络平台将广告延伸到生活的各个角落,拓展了广告源。去年长江日报举办的低碳婚礼声势浩大,影响颇广,如果该活动从报名开始就网上网下互动,婚礼现场直播,其影响力将更大。期间,在网上还可以给各级婚纱、摄影、糖果酒店提供广告平台,实现新闻影响力和经济利益的多赢,将实现活动及新闻价值的最大利益化。

2 全媒体时代新闻摄影的两大跨越

全媒体时代,摄影记者的跨越是平媒跨越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当摄影记者为读图时代的到来欢呼雀跃、大显身手的时候,转眼又进入了自媒体时代,数字革命使相机和手机高度普及,人人都成了摄影记者。每天大量的影像图片见诸报刊、网络、手机微信等。海量的图片信息出现给摄影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 技术的跨越

平媒的照片是静止的,而网络视频则是流动的。“全媒体”具有覆盖面最全、技术手段最全、媒介载体最全、受众传播面最全的特点。全媒体时代要求摄影记者从单一拍摄照片,跨越到摄影摄像全能,实行动静结合、灵活运用,从只为报纸拍图片,跨越到给报纸、网络提供从静态图片到动态的影像,提供事件各个角度、发展全过程,手法创新的影像记录;摄影部变成视觉传播部,利用“流媒体”,提供更具现场感的流动的音视频影像。过去在平面媒体上风采独具的新闻图片,在新兴媒体上变成与流动的视频影像平分秋色,流动的影像对静态的图片提出了挑战。这是摄影记者面临技术的跨越,要学习摄像的表现方式及语言。全媒体时代摄影记者也应成为多媒体的摄影记者。现在已有摄影记者正在尝试新闻的流媒体拍摄,迈出了可喜的步子。技术跨越的第二层意思是摄影记者提供的图片应该追求摄影技术的充分运用,使图片更加专业、艺术和有视觉冲击力。摄影记者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培养丰富的思想和对新闻现场各种影像信息的过滤筛选能力,不断丰富和创新自己的表现手法和画面语言,是摄影记者立足于自媒体时代的唯一“本钱”。③

“如果你有较好的艺术修养和创新思维,请把新闻照片拍得更精彩。”一位摄影行家这样说。在这里新闻图片的审美功能和信息传递功能同样重要。在视觉语言运用上,摄影记者有专业的优势。对光圈速度景深等技术的熟练运用,对细节瞬间的准确捕捉,主客体的合理取舍,新闻现场环境的充分利用、光线和拍摄角度的快速选择、焦点定位等视觉形象构成要素组合,以及经过训练的美学素养都使得摄影记者拍摄的图片更有张力和撞击眼球的抓力。而艺术表现一个新闻事件或现场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报端。大面积的虚化与留白;框式构图的运用及突破、压缩式构图对传统构图的颠覆,动感瞬间的大量运用、大前景运用突出人与环境的关系、反传统的斜握相机拍摄等等手法的创新运用,是一般没有经过训练的“草民记者”无法企及的摄影境界。

2.2 思想的跨越

报纸从以专业摄影队伍为主,跨越到全媒体时代的专业摄影队伍、拍客摄影队伍,视觉部实行专业与业余两支队伍统筹、优势互补、内容机会互补,形成合力。

拍摄门槛的降低使人人都可能是拍客,专业摄影记者曾经的独家话语权被打破了,然而对于媒体而言,专业摄影记者仍是版面影像支撑的中流抵柱。摄影记者要认真地思考摄影的灵魂和生命力。

(1)全媒体时代,摄影记者要全方位观照新闻事件,掌握新闻采访主动权。由于照相机的普及,现在拍摄的零门槛、掌握信息多元化、节约采访成本等方面因素,报社大都鼓励文字记者也拍照。这样一来,前有拿相机的文字记者,后有无处不在的拍客,摄影记者处境十分窘迫。摄影记者要积蓄各方面知识,强化自身的文字功底,成为某一领域的行家,掌握新闻采访的主动权。有着全面、深度的新闻采访能力,摄影记者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2)纪录社会,提炼经典影像。面对人人都可能成为“公民记者” 的拍客,摄影记者要像社会学家一样去工作,成为社会的观察家、记录者,用社会学家观察和分析社会的方式,研究、记录社会问题,才能发现独家报道,挖掘深度报道,呈现给读者的是崭新的新闻视角、透彻的新闻分析和解读。例如,武汉晚报记者胡伟鸣拍摄的摄影专题“快乐的单飞”和“移民村官的喜事”,反映的是两对连体婴儿从出生到成长的过程和第二代三峡移民李中山在枝江董市镇农村移民安置点喜结良缘。两个专题记者就此跟踪拍摄了数年之久。这期间,记者没有中断与新闻对象的联系,一有时间就打电话或亲自去拜访,终于拿出了比较完整的系列影像图片。刊登后社会反响较好。这种深度挖掘新闻题材、记录经典影像的思路是一般拍客所不能企及的。这也是摄影记者在全媒体时代的新尝试,他告诉我们只要记者做有心人,创新思考,好的题材都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总之,平媒在全媒体时代的跨越应该是全面的跨越、从内质到外表的彻底跨越,而不是蜻蜓点水式的肤浅转变,只有通过凤凰涅槃式的脱胎换骨,才能重新立足于新时代的媒体之林。

注释

① 中金在线经营管理.

② 《中国记者》杂志——“从报网互动到报网融合”.

③ 2010年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网络时代呼唤新闻摄影的新跨越.

上一篇:“学案导学法”在中职土木工程力学教学中的应... 下一篇:归属感——农民工市民化和拉动城市消费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