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汽车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评价

时间:2022-10-19 01:12:19

我国汽车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评价

摘要: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能力理论,构建了汽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实证研究,得到了样本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排名及我国汽车企业各项能力状况;就如何提升我国汽车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汽车企业 核心竞争力 评价 因子分析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外汽车跨国公司纷纷进军我国市场,给我国汽车企业发展造成了威胁。基于此,对汽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选择沪深两市上市的18家汽车整车制造企业2006―2010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对我国汽车整车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

一、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汽车企业自身的特征,建立了汽车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见表1)。

二、核心竞争力评价实证分析

(一)样本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沪深两市上市的18家汽车整车制造企业为研究样本,对样本企业2006―2010年数据的均值进行研究。数据主要根据上市公司年报,中国上市公司资讯网,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库及各大公司网站公开的可得数据,经过计算整理得到。

(二)数据分析

利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进行KMO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结果显示:KMO检验值为0.524,大于0.5,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相伴概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的零假设,认为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因子分析,选择相关系数矩阵作为提取因子变量的依据,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根据得到的数据,提取前四个因子进行分析。因初始因子载荷矩阵未经旋转时对各因子的说明不明显,需进行旋转。本文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旋转后的载荷矩阵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第1个公因子在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总资产、年销售收入、总资产增长率上载荷较大,主要反映了企业的发展潜力;第2个公因子在市场占有率、年汽车销量上载荷较大,主要反映了企业的市场发展能力;第3个公因子在员工总数上载荷较大,主要反映了企业的规模能力;第4个公因子在研发费用占比、技术人员占比上载荷较大,主要反映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综上分析,分别命名4个公因子为:成长因子、市场因子、规模因子和技术创新因子。

记F1、F2、F3、F4分别为各上市整车制造企业在各个因子的得分,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限于篇幅未列出),得各个因子的计算公式:

F1=-0.073X1+0.005X2+0.230X3

+0.236X4 +……+0.158X11

-0.040X12-0.015X13

F2=-0.058X1+0.251X2+0.015X3

-0.019X4 + ……+0.121X11

-0.029X12+0.043X13

F3=0.508X1-0.080X2-0.038X3

-0.059X4+……-0.127X11

-0.008X12+0.361X13

F4=-0.144X1-0.017X2-0.035X3

-0.046X4+……+0.268X11+0.796X12+0.015X13

其中X1、X2

......X13为每个指标处理后的标准数据,记F为各样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综合得分,以每个公因子对应的贡献率为权重,则得:

F=0.39F1+

0.31F2+0.12F3+0.08F4

最后计算出样本企业公因子得分及核心竞争力综合得分并排序,结果如表3所示。

(三)评价结果

根据表3中数据计算公因子及综合得分,均值为0。得分为正说明该企业在此项能力较强,得分为负,说明在此项能力较弱。

分析第1个因子“成长因子”可以看出,上海汽车得分最高为3.091,成长能力最强。此项得分为正的只有上海汽车和迪马股份2家,仅占样本的11.1%,说明我国汽车企业总体成长能力较弱。在“市场因子”中,长安汽车以3.879排名第一,说明其市场拓展能力较强。该项得分为正的仅有3家,说明我国汽车行业整体的市场拓展能力还很弱。在“规模因子”中,排名第一的是福田汽车,得分为0.925,说明福田的规模经济效应最大。有10家企业在此项得分为正,8家得分为负,说明现阶段我国的汽车企业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在“技术创新因子”中,江铃汽车得分最高,为2.993。在此项中,共有7家得分为正。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在第3个和第4个因子得分为正的企业明显多于在第1个和第2个因子得分为正的企业,这说明我国汽车企业的规模能力和研发能力已经取得一定的进步。

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综合得分来看,得分为正的只有5家,占比为27.8%,另有72.2%的企业处在行业平均水平之下,说明我国汽车企业整体核心竞争力不强。另外,得分为正的5家企业中,没有1家各因子得分全部为正,说明我国汽车企业内部发展并不均衡。

四、政策建议

一是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我国汽车产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一直徘徊在1―2%之间,这与国外汽车企业普遍达到的3―5%的比例相差甚远,因此汽车企业应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二是调整企业经营方式,获取产业链的高附加值。国际经验表明,汽车企业50―60%的利润是从服务中产生的。鉴于此,我国汽车企业应该调整经营方向,由以产品为中心的经营方式向生产与服务并重的经营方式上转变,从而获取产业链的高附加值。三是科学合并重组,提升规模能力。目前,我国汽车厂商数量众多,需要通过兼并重组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另外,我国车企可以利用全球金融危机的机会,适时引进国外汽车企业的关键技术及生产线,提升我国汽车产业技术能力。四是抓住“新能源”机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日益提高,新能源汽车必定是未来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这为我国汽车企业提供了一个崭新的高起点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①喻学锋. 我国汽车企业竞争力现状及核心竞争力的培育[J].重型汽车,2004(3)

②江童林. 中国汽车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及提升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8(10)

③颜丙凯. 汽车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的建立和分析[J].上海汽车,2004(9)

④汤筠筠,张代胜,刘应强.汽车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J].汽车研究与开发,2004(12)

〔张雅丽,1986年生,兰州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企业管理。张晓慧(通讯作者),1971年生,西安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上一篇:中小饲料企业融资难成因及应对 下一篇:酒店餐饮大众化经营SWOT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