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思考,反复消化

时间:2022-10-19 12:08:23

【前言】独立思考,反复消化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历史教学的提问如果因为关注知识的传授灌输,而忽略其能力的培养,就会变成名副其实的本末倒置。而对学生能力培养最有效的手段,莫过于引导他们独立思考。 但在实际历史教学过程当中,详尽的课本知识使很多学生习惯于从书上直接获得答案,简化思考过程,如果教师不加...

独立思考,反复消化

【摘 要】初中历史教学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师生间良好的互动对话尤显得地位突出,这样的对话往往以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回答呈现,鼓励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反复消化,必然会对学生的能力发展有长足的作用,偏偏这样重要的过程在日常教学中却是误区频现。笔者从历史教师教学中提问太过直白忽视学生独立思考过程以及问题的提出总以学生得出答案为最终目标,缺少必要的消化过程这两个误区出发,阐述了历史课堂提问应以促进学生能力发展为最终目的,并需要帮助学生更好的记忆理解主客观知识。其间配有课堂教学实例。

【关键词】历史课堂;能力培养;师生对话;独立思考;消化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初中生学习历史具有其深层次的教育意义。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在学生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应注意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但个人认为,师生间互动对话尤显得地位突出。良性的对话方式往往以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回答呈现,其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反复消化,必然会对学生的能力发展有长足的作用。但现实生活中偏偏这样重要的过程在日常教学中却是误区频现。

其实教师在备课时,会对每一个问题精心设计,做到目标明确,有针对性层次感,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大家都清楚,初中历史课程教学内容客观性极强,教材又比较详细,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的同时,往往都为其确定好了正确答案,导致常出现教师过于关注答案而忽视过程的情况,尤以下面两个误区为重。

一、根据书本的标准答案发问,方式简单,未给予学生活跃思维独立思考的空间

历史教学的提问如果因为关注知识的传授灌输,而忽略其能力的培养,就会变成名副其实的本末倒置。而对学生能力培养最有效的手段,莫过于引导他们独立思考。

但在实际历史教学过程当中,详尽的课本知识使很多学生习惯于从书上直接获得答案,简化思考过程,如果教师不加以制止与引导,学生不仅思维得不到训练,还可能造成自我评价过高、认为历史学科相对容易的不良认识,影响其终生发展。所以,教师的设问最好可以活跃学生思维,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而得出答案。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初三历史教学上册第二课当中,当谈到到“汉谟拉比法典实质是什么的问题时”通常,会说“奴隶如果不幸被平民杀死,凶手则要赔偿奴隶主相应的财产损失;但假使奴隶头上的标记被理发师剃掉,理发师的手就要被砍掉,请问这部法典的目的和实质是什么?”。这其实就是小字部分的内容。学生会看书后,异口同声回答:“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这样的对话看上去毫无问题,但调查所得的实际情况是,考到相同的题目,90%的同学需翻书寻求答案。这就说明学生们做到的仅仅是照本宣科,并没有将知识理解后成为自己的认知。

同样是刚刚的教学内容,同样结合小字。如果换一种教学方式会怎样呢?

教师:“奴隶被平民杀了,依法典该怎么办呢?”

学生:“把他关起来”; “喊他赔钱”。

这些答案虽很幼稚,但都是学生直观反映。学生可以认识到奴隶制社会中奴隶地位是极低的,此时肯定‘赔钱’正确即可。

教师:“理发师割伤了奴隶的标记呢?”

学生:“再罚他画个”

教师:“他的手要被砍掉。”

此时,可以想象学生的表情是多么的吃惊,当他们发现奴隶主的标记比生命更重要时,教师再问“法典实质是什么?”问题将迎刃而解。

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当他们的预设与答案矛盾时,他们会,迅速的做出相应甄别判断,并学会在‘历史环境中感悟时代特征’。经统计,用这样方法教学的班级85%以上能深刻的记住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由此可见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二、问题的提出总以学生得出答案为最终目标,缺少必要的消化过程

事实上,很多历史问题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他们似懂非懂,教师一问“为什么是这个答案”他们就傻了眼。

1.教师应对对客观史实进行解释

历史事件的原因、意义、启示等主观问题的探讨固然重要,但很多客观的内容也有其分析的价值,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消化所需识记的历史相关概念。

作为初中学生,他们对客观史实的记忆方式往往表现为机械记忆。机械记忆是人们记忆的前奏,就其知识的整体性和记忆实质上看,机械记忆往往被淹变成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短暂不具备永久性的特点,不利于学生的身心的发展。

作为教师,适当的语言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客观史实,是教学中非常有效的手段。

举列初中历史9年级上册,如何理解‘猿人’和‘智人’?

教师对“猿人”和“智人”这一客观史实进行分析——“‘猿人’是人但像猿”;“‘智人’是人也像人”;这样的理性认识会让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更加牢靠。以后也可轻松举例归类。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而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更正确、更深刻,没有理解,记忆就像散沙一样,失去应用的价值。

2.允许学生犯错,也是帮助学生在消化的过程

错误不可避免,尤其是共性错误,有经验的老师往往为了减少学生的错误而反复强调。无论教师如何强调,没犯错的同学,永远认为自己不会犯低级错误。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经验通常都是从印象深刻的教训中得来的。

举例,在种姓制度当中,国王属于第二等级,而不是第一等级。光靠老师的强调效果大概正确率有70%。此时不如教师发问“请同学们猜猜国王属于哪一等级啊?”让学生争论一会,并举手表决,说说原因。在这样的前提下,那些坚持国王为第一等级,最终错误的孩子,在得知真相后会更加失望,甚至是终身不忘。

总之,历史教学应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历史课堂中的良好师生对话应以促进学生能力发展为最终目的,并需要帮助学生更好的记忆理解主客观知识,这样看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帮助他们反复消化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民办育英第二外国语学校)

上一篇:体验数学中的“类比” 下一篇:物理实验与创新教育